江蘇為什麼會有條“廢黃河”?

打開今天的江蘇地形圖,你就會發現在今天的淮安、徐州與宿遷等地有一條河流被標註為

“廢黃河”,或許大家總是心生好奇,為何流經河南與山東的黃河會出現在江蘇呢?這一切要從黃河歷史上的幾次大改道說起。

一、黃河改道的國家戰略

黃河自古以來就是多泥沙的河流,先秦時這裡有“濁河”之稱,到了1世紀左右,文獻記載:“河水重濁”。在唐之前河字作為專名,只是指今天的黃河,到了唐代黃河開始成為其固定的稱呼。

歷史上的黃河就有“善淤、善徙、善決”的特點,因為黃河的含沙量較大,導致每一次決口給沿線的百姓帶來重大的自然災害,所以每當黃河出現大決口時,改道並且統一河道,就成為治理黃河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據文獻資料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有近一千五百餘次,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的改道。

從10世紀開始,黃河下游的決堤更是愈演愈烈,因此,

讓黃河改道就成為當時國家必然的選擇。

江蘇為什麼會有條“廢黃河”?

▲歷史上黃河的改道情況

而荒誕的是,宋代黃河改道江蘇入海的原因,並不單單是因為黃河下游經常決堤這麼簡單。南宋建炎一年(公元1127年),剛剛滅掉遼的金人背棄了與宋的盟約,舉兵南下。

不久就攻破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宋徽宗與宋欽宗一併被金人虜走,宋代黃河沿岸的根基盡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難”。宋代殘餘的皇室勢力為了躲避金兵的追逐不得不舉國南遷。

江蘇為什麼會有條“廢黃河”?

▲宋徽宗與宋欽宗被金人囚禁的五國頭城(筆者實拍)

就在靖康之難發生的第二年(公元1128年),宋代守將杜充為了阻止金兵南下,就在今天河南滑縣的李固渡扒開河堤,以期能夠通過人為的製造黃河決口,來阻止金兵進一步南進的步伐。

一百多年後當蒙古人南下滅金時,金國也如法炮製了當年宋阻止金兵南下的措施,扒開黃河口,這些事件是不是和抗戰時蔣介石為阻止日軍南下扒開花園口做法如出一轍。

人為決口的後果就是促使黃河東決,決口的黃河經魯西南與蘇北,匯泗入海。從此黃河東流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今河南浚縣一帶的故道,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在此後的700年時間裡以東南流入淮河為常,這是黃河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江蘇為什麼會有條“廢黃河”?

▲今天的賈魯河(筆者實拍)

到了元明時期,黃河決口的趨勢更加嚴重,每次決口黃河都會侵佔淮河的支流水系,而此時治河已經成為擺在統治者與地方官員面前的主要問題。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代的水利專家賈魯開始對黃河進行了綜合整治。賈魯採用疏塞並舉,先疏後塞的方法多次對黃河故道進行治理,最後形成了一條河南封丘至徐州奪淮入海的黃河故道,史稱

“賈魯河”


二、廢黃河的形成

明代,隨著中國經濟中心南移的完成,“蘇湖熟,天下足”江南貢賦成為明代國家財政收入的關鍵,而保證貢賦順利的重點就是京杭大運河暢通。由於明代京杭大運河有很長一段是與黃河相連的,從此治河的主要目的就變成了保運

江蘇為什麼會有條“廢黃河”?

▲淮安附近的京杭大運河(筆者實拍)

到了16世紀中葉為了對黃河進行徹底的治理,明政府派水利專家潘季馴主持治理河道,潘季馴在今天江蘇洪澤湖一帶修築高家堰,抬高了洪澤湖的水位,採用“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法,對洪澤湖下游的泥沙進行沖積,將淤塞的黃河泥沙排入大海。

潘季馴對河流治理另外的一個貢獻就是將黃河下游的河道固定為單一的河道,因為在這前黃河每次出現決堤時,黃河會從原本一條河流,變為好幾條河流,迭為主次,極為混亂,所以對黃河河道的統一就成為了治河重點之一,而這條單一的河道就成為了上文中提到的“廢黃河”的前世,但為什麼稱之為“廢黃河”,還要從清代中晚期黃河決口說起。

江蘇為什麼會有條“廢黃河”?

▲銅瓦廂決口後黃河的變化

18世紀中葉黃河水患日益加劇,由於長期的泥沙堆積,在今天開封一線形成了“地上懸河”的景觀,1843年黃河再一次在河南中牟的九堡決口,黃河從今賈魯河奪潁河、渦河入淮,這成為了我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水患,這次水患也成為了黃河第六次大改道的前奏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在黃河在今天開封蘭考一帶的銅瓦廂再次決口,但這次黃河的決口方向是沿著山東的大清河而上,穿過運河奪大清河入海,最終在今天山東東營市的利津與墾利縣之間入海,並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黃河入海口,至此,700多年奪淮入海的歷史才算結束。

銅瓦廂決口後,清政府因忙於對付太平天國起義,所以沒有經費與經歷修築決口的黃河,在之後數十年的時間裡黃河呈現出水勢散漫,搖擺不定的情況。直到1876年黃河沿線的河堤才得以固定下來,

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黃河河道。

江蘇為什麼會有條“廢黃河”?

巧合的是,原來那條潘季馴所修築的那條單一的黃河,並沒有因為黃河的改道而被淤塞,後來人們為了區分現今黃河和奪淮入海時黃河的區別,故起名為“廢黃河”

三、黃河改道的後遺症

黃河的再次改道雖然結束了幾百年來黃河淮入海的歷史,但是這一次改道直接摧毀了淮河流域的經濟。

首先,黃河在每次氾濫時,會將大量的泥沙帶出黃河沿岸周邊的土地上,當水退去時沙土便留在了當地,由於黃河中泥沙沙質過粗,再加上長期的排水不暢,從而引起了土地鹽鹼化的加速,促使農田土地的肥力降低,這直接給當地農業帶來極大的危害。

此外,河流改道以後,留下了許多枯河床和自然堤、人工堤上沙質沉積物,在長期風力作用下,形成了許多斷續的沙丘、沙堤,吞噬了大片農田、房屋,破壞了城市、交通道路,留下了沙荒。

黃河曾大小改道決口達一千五百多次,其中幾次大改道,對黃淮平原沉積物的影響最為明顯。各次的改道,均在黃淮平原形成微度高起的崗地。平行於崗地間有明顯的

槽狀窪地以及附近大面積的沙丘堆積

黃河的決口也直接改變了黃淮平原的水系面貌。戰國以來這一區域存在著大大小小的水系與湖泊,這些湖泊大有通航與灌溉之利,同時在調節黃河地區的水流流量與改善當地的小氣候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但經過黃河一次次氾濫與襲奪河流與湖泊多斷流或者變為平地。少了這些可以調節水源的湖泊與河流,讓黃河更是進入了一個經常決口的惡性循環。

黃河的改道與決口帶來的另外重大問題就是因決口而產生洪澇災害,歷史上黃河每次決口洪水淹沒了大片土地,吞噬了無數的城鎮和田園,奪取了千百萬人民的生命,在黃河流域的歷史上製造了無數的悲劇。

從黃河奪淮的時期,黃河決口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因黃河決口而造成的洪澇災害,有增無減。以清代為例,據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編的《清代黃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的資料反映,在

1736-1855年這120年時間裡黃河流域發生的洪澇災害總計有2800餘次,其中下游地區發生了的1571次洪澇災害,這些洪澇絕大部分是由黃河決溢所造成的。

銅瓦廂決口後,黃河的決口次數反而增多,雖然此時黃河已經遠離淮河,但淮河流域地區卻經常受到黃河洪水的波及,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天豫東、魯西南、皖北與蘇北各縣,在晚清至民國這段時間都有受到過黃河決口帶來的影響。

最後就是黃河改道與決口對運河的影響。從元代開始,大運河的漕運便成為了國家財政交通線的命脈,元代對京杭大運河進行了改道,將原來經過河南的大運河,改到為經今天蘇北與山東。

這次改道也促使黃河成為了蘇北至魯西南一帶大運河的主要水源補給,所以黃河的穩定直接影響了運河漕運的暢通。因為運河的改道,促使明清時期運河沿線崛起了一批如濟寧、淮陰、高郵等商業城市。

而這些運河城市,因運河而興,也因運河而敗,清末時黃河的不斷決口,運河的暢通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例如淮河水系的潁河、渦河等均受到黃河的長期襲奪,致使這些淮河水系被泥沙淤淺,而沒有了航運的便利。

雖然濟寧到江南段的運河因為水源充足,還能勉強維持,但地位已經大大削弱,不久隨著津浦鐵路(從天津至南京浦口區)的修通,火車很快代替了漕運成為了南北物資來往主要通道,再加上津浦鐵路的路線不再經淮安,而是改走了安徽,至此以淮安為中心的運河城市徹底衰落。由於交通的不便,直到去年淮安地區才修通了直通南京等地的高鐵。

江蘇為什麼會有條“廢黃河”?

▲今天的蘇北灌溉總渠

黃淮平原在中國歷史上曾長期是我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重要地區。但是宋代黃河奪淮入海之後,特別是從明清開始,黃河每一次的決堤都會給黃淮平原帶來極大的影響。

這種影響是立體的,首先因為黃河改道和決口會引起大規模的洪澇災害,這些洪澇災害會破壞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隨著洪澇次數的疊加會促使本地區土壤鹽鹼化,甚至是加速運河水系的淤廢,即使黃河的決口在一定時期被抑制住了,但是這些次生災害帶來的影響仍然會長期存在。

今天廢黃河靜靜的流淌在江蘇的土地上,但在廢黃河平靜的背後卻是一段艱辛的黃河治理史。

參考文獻

1.滿志敏等:《中國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2015年。

2.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3.鄒逸麟:《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4.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長水集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5.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