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應用型高校改革發展之路的成就、問題與建議丨公開課筆記③

規劃是把握未來發展機遇的重要戰略手段。“十四五”時期教育規劃,是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各級教育進入新時期的五年規劃,也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五年規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為服務教育“十四五”規劃制定,疫情期間,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以線上公開課形式邀請專家大咖圍繞“十四五”期間教育規劃面臨的形勢、規劃方法論、重點關注問題等精準開方,對症下藥。


導航:應用型高校改革發展之路的成就、問題與建議丨公開課筆記③


一、應用型高校改革歷程回顧


導航:應用型高校改革發展之路的成就、問題與建議丨公開課筆記③


為改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需求不相適應,大學生就業難等社會現象,應用型高校應運而生。從學校層面看,2013年,高等教育系統的1129所本科院校,辦學目標大都定位為學術型院校,評價方式也以追趕世界一流學術型大學為標準。從學科專業設置看,大多數專業是從學校自身經濟效益和生源市場行情考慮,而忽視社會大系統中經濟、科技及等文化因素。從圖中可以看出,畢業生人數最多的20個專業就培養了65.5萬人,佔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總數的58%;其餘317個專業共培養學生47.4萬,僅佔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總數的42%。熱門應用學科類專業低水平重複開設導致畢業生結構性過剩與就業難。

將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型,同時將獨立學院轉設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的高校,是緩解教育供給側結構性矛盾,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舉措。


二、深化產教融合的發展機制與政策保障

政策推動、試點引領和經費支持是國家推動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重要舉措。2014年以來,應用型高校轉型先後被列入教育“十三五”規劃、深化產教融合改革、區域創新發展戰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等系列文件,成為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戰略。

導航:應用型高校改革發展之路的成就、問題與建議丨公開課筆記③


深化產教融合是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機制。從產業鏈角度看,對人才的需求是按照類型層次來定位的。應用型高校在產業鏈中,更多處於中游的地位,要為產業培養側重應用型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形成人才培養特色。在對接產業鏈過程中,要注重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和金融鏈的銜接,要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和良性循環的融合體系。

導航:應用型高校改革發展之路的成就、問題與建議丨公開課筆記③


截至目前,29個省級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了本省(區、市)關於“院校轉型”的政策文件,通過政策扶持、經費資助和評估引導的方式鼓勵試點先行。遼寧省是省人民政府發佈,力度最大。四川省、吉林省、海南省、天津市、廣東省等10個省、直轄市是由3個及以上部門聯合發佈,山東省、河南省由教育和財政聯合發佈,11個省、直轄市還是有教育部門發佈。應用型高校在地方的轉型發展得到的資源保障力度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三、應用型高校轉型評價標準創新

導航:應用型高校改革發展之路的成就、問題與建議丨公開課筆記③


我們從8個方面27項指標對應用型高校轉型情況展開分析,結果顯示:

■ 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辦學定位日益清晰,辦學定位體現應用型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規章制度建設彰顯轉型理念,治理結構突出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

■ 應用型高校對接行業企業需求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中,專業設置逐步對接區域產業、行業發展需求,教學改革更加貼近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

■ 應用型高校堅持以能力為本提高學生培養質量,人才培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產教融合成為推進改革的主要方式 ,注重評價機制多元化和過程性評價。

■ 應用型高校不斷加大實踐教育教學活動平臺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成效顯著,產學研合作平臺呈現多樣化發展,經費投入穩步增長。

■ 應用型高校積極建設“雙師雙能型”的教師隊伍,政策導向發生變化,突出實踐性;教師實踐經驗與能力提升,教師掛職鍛鍊機會增多。

■ 應用型高校在提高社會服務水平、科研成果多樣化方面,科研定位逐步清晰,制度體系日漸完善,產學研合作關係不斷緊密,科研成果總量和轉化不斷攀升。

■ 應用型高校國際交流合作內容與形式多元化方面,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提升,國際科研合作展開探索,專業國際認證工作有序開展。

■ 應用型高校以終身教育理念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方面,搭建終身教育立校橋,拓寬人才成長通道,非學歷培訓呈現多樣化發展趨。

應用型高校建設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還存在著評價標準缺失、院校課程和教學改革相對不足、內部各要素緊密聯繫機制不強、師資隊伍實踐經驗不夠、辦學條件區域差異較大、部分高校國際化開放理念滯後、學歷貫通綜合性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等問題。

應用型高校轉型的建議:

■ 在政策導向上更加強調本科層次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方向,制訂並出臺應用型高校建設標準或評估標準,明確該標準與既有的高校評估標準之間的關係,標準中突出 “雙師型”教師比例、橫向科研經費、科研成果轉化等體現應用型辦學特色的指標。

■ 明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成本分擔、利益分配機制,推動企業、高校、教師產學研合作的積 極性,通過減稅、政府購買服務、學費收益分配等多種方式推動校企合作培養人才。

■ 明確“雙師型”教師內涵,制訂“雙師型”認定標準,在人員招聘、職稱評定、績效獎勵等方面 給予傾斜,在應用型本科高校評中增加“雙師型”指標權重。

■ 加強專業建設。借鑑國際先進經驗,與龍頭企業共同開發有用、有效的課程與教材。加強全國、省市 和學校層面專業調整機制的建設,利用大數據技術研究並建立科學的專業動態評估方法和標準,推動專業結構調整,更好地切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宏觀把握專業設置與招生計劃。

■ 學校改革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制度。探索建立以技術應用轉化創新和社會服務實際貢獻為導 向的評價體系,變“以論文為導向”為“以產品為導向”,改革成果收益機制,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更高視野、更長遠視角對教育提出了新定位,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要為更多的人去提供終身學習的龐大體系。在這個定位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之間如何協調發展的機制,是“十四五”要探討的問題。要著力構建協調發展的機制,讓每個人獲得公平的終身學習機會,實現學習成果的客觀評估與對應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