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區裡的“太陽哥哥”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都兒科研究所在嚴細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組建了4批救援醫療隊待命,隨時準備奔赴抗擊疫情第一線。截止目前,已選派2批醫療隊到小湯山醫院支援。19名隊員包括醫師、護理、檢驗三類人員,其中年齡最大的52歲,最小的23歲,有2人參與過2003年抗擊非典。

這是“我的援湯故事”欄目第三篇報道《病區裡的“太陽哥哥”》。

“寶貝別怕,打針稍微有一點點疼,就像被蚊子咬了一口,病治好了,你就可以回家找小朋友玩了。”

“採集的時候,您可能想咳嗽,也可能會有噁心、嘔吐的感覺,我儘量輕一點,請您忍耐一下。”

每次為有症狀需要篩查人員採血、採集咽拭子前,陳宇都會先輕聲提醒,在溝通交流時快速進針,動作流暢而且輕柔,往往旅客還沒反應過來,他已經完成穿刺了。聽著他治癒系的聲音,看到護目鏡後那雙帶笑的眼睛,大家都說“太陽哥哥”人如其名。


我的援湯故事 | 病區裡的“太陽哥哥”

“太陽哥哥”是首都兒科研究所呼吸內科一名90後的男護士。他和愛人原本想在春節前夕舉辦婚禮,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這對新人的計劃。隨著疫情的蔓延,他們意識到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即將打響。愛人張俊倩也是一名護理人員,兩人商量後決定取消婚期,共同請戰到疫情防控一線支援。陳宇作為首兒所醫療隊員到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支援,他對愛人承諾:“等我從前線回來,等一切春暖花開,我會給你最完美的婚禮。”


我的援湯故事 | 病區裡的“太陽哥哥”

到達醫院後,陳宇被分配到1-5病區,主要負責旅客的接送、採血、採集咽拭子工作。這裡入住的旅客症狀較輕,大多一兩天就能出院回家,但是有一個小夥子已經住了4天,而且情緒很低落,這引起了陳宇的注意。Rex出生在美國,在韓國上學,中文不是很好,所以跟別人交流得也少。

20歲的小夥子,會喜歡什麼呢?陳宇想,如果語言交流不暢,那就用漫畫來代替吧。陳宇在紙上畫了一個孫悟空,又用中英文寫上“無聊的時候,可以畫畫”,然後通過房間的傳遞窗遞了進去。很快,他收到了Rex的回信,“好厲害!哎喲,你們辛苦了,謝謝,繼續加油!” 就這樣,兩個年輕人用漫畫和簡單的文字交流著自己的經歷和興趣愛好,書信往來迅速打破了語言的障礙,也溫暖了Rex的心。

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裡,陳宇快速融入到新的團隊中,適應了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收穫了出院旅客的感謝和暖心的祝福卡片。他說,迎著陽光,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要讓自己每一天都充滿陽光,保持樂觀,給身邊的人帶來溫暖。

文 | 袁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