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該如何決策

《哈姆雷特》中的有一句經典獨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然而,在生鮮電商中,有些路可能不管你怎麼抉擇,都將是一場生死大戰。

如果你是生鮮電商的老總,你怎麼抉擇?又用什麼理由說服你的團隊?

生死抉擇一:食材配送方式選擇

選項A:眾包模式,減少配送費用;選項B:自提模式,設立生鮮自提櫃;選項C:專業人員配送模式,提高客戶滿意度;

生鮮市場的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目前主流的幾大配送模式有眾包模式、自提模式和專業人員進行配送模式。

所謂眾包物流,就是基於“社會閒置力量”來匹配商家外賣訂單的模式,以生鮮電商企業為例,就是通過線上發單,平臺配送員根據自己工作時間、地點搶單的方式,達成工作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運轉模式。如京東到家和美味七七等都採用這種模式。然而,眾包模式同樣存在著固有的問題缺陷:

第一,誠信體系的建立困難,存在接單風險;

第二,眾包物流模式容易被複制,相對優勢並不明顯;

第三,響應速度慢,質量難保證。

第四,配送者素質參差不齊,很難保證客戶都滿意。

對於企業而言,自提模式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對於生鮮而言,損耗是極其可怕的,賣不出去的只能倒掉。自提模式採用當天下單預約,在確定訂單量後由企業當天集中採購,精準銷售,既能減少庫存,又能保證一定的時效性。

然而,很多人都希望能夠當場查驗產品損耗程度,不希望不希望產品到手後出現損毀,造成一些糾紛,因此消費者不太接受自提模式;同時,一旦出現幾次自提產品損壞現象,客戶體驗就會直線下降,從而造成客戶流失。

還有一部分生鮮電商採用專業配送團隊,然而市場配送需要巨大的人力進行配送,同時不僅人員數量大,還要求配送人員素質較高。此外,這些固定人員的薪水、培訓等都需要耗費巨大的資金。無論作何選擇,都顯得難上又難。

生死抉擇二:物流選擇

選項A:全程自建冷鏈物流團隊,保證食材品質;選項B:第三方物流,節約物流成本;

基於生鮮產品保質期短、易耗損、易變質等顯著特點,生鮮電商的“觸網”之路並不順暢,冷鏈物流成為制約其後續發展的短板。

生鮮電商該如何決策


一般生鮮電商或者水果企業為了控制產品質量和時效性,會自己建立相應的冷鏈物流和倉儲系統,確保產品從供給面到最後的一公里都能按時按質配送。像中糧我買網就在今年投入了1億美元,用於自有冷鏈物流體系的佈局和建設。

然而,自有冷鏈物流體系成本高,需要分區冷庫、冷藏車、冰袋等設備投入,一般企業難以投入大量的資本。而很多電商巨頭們也選擇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佈局自營物流。

為了節約成本,不少生鮮電商就會尋求第三方物流合作,因為專業的物流企業能夠提供相對良好的倉儲和運輸、配送等物流操作,能有效降低生鮮電商平臺前期成本投入。但缺點在於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水平低且難以進行監管,專業化技術人員少,且目前中國第三方冷鏈物流相對較少,很難滿足規模與日俱增的市場需求。

生死抉擇三:O2O體驗店選擇

選項A:建立體驗店,增加客戶體驗;選項B:不建立體驗店,節約運營成本;

有人直言,生鮮O2O不僅是生鮮電商鹹魚翻身的必經之路,更是生鮮電商決一死戰的戰場。然而,不斷曝出的O2O死亡名單,卻讓很多生鮮電商對O2O望而卻步。

那麼,該不該建立O2O體驗店,就成為了一道生死難題。不可否認,生鮮O2O的確為生鮮電商行業帶來了新的啟發、機遇和出路,但它不是萬能的神丹妙藥,也不是生鮮電商死裡逃生的根本。

如果生鮮電商們只是為了追求O2O而O2O,那就很可能不是online To Offline,而是Over To Over。此外,O2O的核心是用戶體驗,是基於末端用戶需求的大數據沉澱,深化體驗、增加用戶粘度、場景化、社交化的商業運營方式。而這一戰線的投入需要長線的投入,且不可能短期即可獲得效益。

生死抉擇四:運營模式選擇

選項A:To B,保證產品持續銷售;選項B:To C,提升產品知名度;

B2B、B2C以及C2B是每一家生鮮電商初進行業時必須考慮到的問題。目前來看,B2B的主要生鮮電商有:多利農莊、美菜網和鏈農等;而C2B的主要生鮮電商有:食行生鮮和拼好貨等;B2C的主要生鮮電商有:天天果園、中糧我買網、本來生活、易果生鮮、每日優鮮和U掌櫃等。

對於To C模式而言,其價值在於利用高效的供應鏈完成高質量的交付,然而,其物流成本太高,至今仍未有商家獲得高額利潤,且高物流成本導致只能採用進高檔產品來填補空缺或提高售價。

而對於To B模式而言,其價值在於提升餐飲食材市內交付的供應鏈效率。然而,To B模式相對而言毛利潤極低,而且受B端客戶嚴重壓制,未來的發展方向恐怕必須要往上游走,通過做大規模後往產地拿貨,在產地進行分級,以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

生死抉擇五:價格策略選擇

選項A:低價策略,薄利多銷;選項B:高價,保證產品質量;

對於消費者而言,對生鮮電商的最顯著訴求是“低價”。然而,生鮮產品是易耗損、易腐壞的產品,在採摘、挑選、運輸、儲存和配送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造成大量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生鮮電商的產品源采地都來自國外和中國偏遠地區,這其中的運輸成本相對很大,還有部分生鮮電商自建冷鏈物流,這就導致生鮮電商的食品很難採用低價策略。然而,為了進行產品推廣,線下各類活動,很多電商都不得不採取低價和補貼政策進行吸引客戶。

低價還是利潤,對於生鮮電商而言永遠都是兩難。可喜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但越來越多的人看重的是生鮮的品質和新鮮程度,稍微偏高的價格也許並不會對用戶的體驗造成太大傷害,但這還需要生鮮電商們加以衡量是否能夠進行提價策略。

生死抉擇六:原材供應渠道選擇

選項A:自建營地,保證食品新鮮和產品持續供應;選項B:外購食材,保證貨源充足和品類繁多;

購買國外新鮮食材已經成為追求精緻生活的消費者的消費選擇之一。在本來生活、一號店等主打食品購買的電商平臺上,進口水果、進口海鮮等屢見不鮮。加拿大北極蝦、澳洲牛肉、新西蘭奇異果等主流進口食品食材購買者眾。

然而,從產地規模化直釆,並從供應鏈到冷鏈的全程運輸和儲存都是生鮮業務運營的難點。因此,還有一部分電商依託自己的合作商及自己購地進行種植各類食材,保證食品的新鮮和產品供應鏈的持續配送,也顯得相當具有吸引力。

生死抉擇七:銷售平臺選擇

選項A:依託大型平臺,打開電商的大門;選項B:自建平臺和物流,做全新的生鮮服務;

生鮮電商該如何決策


目前,有很多B2B電商平臺,例如天貓、京東等,很多生鮮電商可簽訂協議直接在該類網站進行銷售生鮮類產品。這種模式成本低,銷量也比較可觀。然而,雖然能夠獲利,始終很難打響自己的品牌。

因此出現了一大批電商搭建起自己的平臺。例如天天果園、順豐優選、本來生活等等。這類平臺都是一個從零開始,從無到有的過程,不管是客戶推廣,還是原材購進以及倉儲和配送搭建,一切都需要自身慢慢探索和研究,很有可能稍有不慎就落入深淵。

生死決策八:品類選擇

選項A:多品類,增加客戶可選擇範圍;選項B:單一品類,進行專一精細化管理;

目前,很多生鮮電商都已經開始進入多種品類同時供應,大都包含了水果、酒水飲料、新鮮肉類等。

然而,如果是一家剛進入該行業的生鮮電商企業就值得深思一番了。對於很多剛入門的生鮮電商都選擇做垂直型電商平臺,其專注於食品及生鮮品領域,自行配送,具有區域性特徵,例如中糧我買網、一號店等。

近年來,類似中糧我買網等大量垂直型食品電商在迅速崛起,為消費者在平臺型電商之外,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這一發展趨勢也對物流、倉儲、存貨管理等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結束語:生鮮電商中的生死抉擇遠遠不止於此,還有更多決策需要權衡。那麼,如何做出選擇則顯得至關重要。當然,這些選擇題並不是只能選擇其一,有的還可以進行交叉和綜合;有的也並非只有這麼幾項選擇,可能會出現新型的生鮮電商模式。

在這片電商最後的藍海市場裡,還有很大的空間等待著去發現,去挖掘,相信在未來,網購生鮮食品將走進千家萬戶,為生鮮行業創造新的一片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