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武漢人 英雄的武漢人

【武漢“闖關”專題報道】

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道組

工廠迴歸機器轟鳴、馬路迴歸車水馬龍,按下暫停鍵的武漢甦醒了,一切正在恢復往常的模樣。

經歷了嚴冬,方才明白“一切如常”的可貴;明白了“一切如常”的可貴,方才懂得,那些在城市暫停的日子裡守護日常的人,是多麼偉大。

他們不起眼、不出名,也沒有驚天動地之舉,但他們努力維繫生活如常,努力為城市制造溫暖的身影,如此的可敬。

他們是平凡的武漢人,也是英雄的武漢人。

1 “就是為了讓附近居民能買上東西”

3月21日,Today便利店領秀城店像往常一樣早早地亮起了燈。一個人沖洗設備、上貨、接外賣單,兩個月來,程盼超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節奏。

在武漢封城的兩個月裡,他是這家店的“臨時店長”,也是這家店唯一的店員。因為社區封控,這家店已經很久沒有顧客來過了。從21日開始,武漢商超逐步對無疫情小區居民開放,居民可以有條件地外出購物,曾經的那些老主顧們又回來了。

剛營業,就有顧客推門進來:“有整提的牛奶嗎?”程盼超愣了一下,連忙給他找貨。這樣的情景,那麼新鮮,又那麼熟悉,他已經期盼了很久。

程盼超出生於1996年,從2017年來到Today便利店工作,從店員一步步成為品牌代理商。1月23日,接到即將封城的通知,他立刻讓所有的店員回家,自己卻把返鄉的火車票退了,留下來守著這80平方米的便利店。

“聽到封城,我就做好堅守的準備了。”程盼超一開始就沒考慮過走。他看到,因為疫情嚴峻,許多商超下午五點就停止營業,居民們晚上想買東西也買不了,讓他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麼。“就是為了讓附近居民能買上東西。”程盼超的想法簡單而樸實,“我一個人沒辦法24小時營業,那就能開到多晚開到多晚。”

平時,便利店貨品主要以鮮食、零食和一些日用品為主,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只是“錦上添花”。封城之後,物資一度緊缺,他的便利店可就成了一個重要的物資“港口”。大米、蔬菜、油鹽醬醋,還有消毒用品和口罩,這些平時很難在便利店看到的貨品都陳列上了貨架,每日的進貨量陡增。

每一天,程盼超要面對的,都是150~200箱貨。進貨、收貨、搬貨、上貨全靠他一個人,“搬貨搬到懷疑人生”。早上七點起床去店裡,晚上九點關門後準備第二天的貨,回到家往往是晚上十一點多了。每當他“懷疑人生”的時候,想到第二天還有那麼多顧客等著,他對自己說,要堅持、再堅持。

“那段時間總有顧客問我,明天你還開門嗎?我說,我以個人名譽擔保,明天你還能見到我。”程盼超笑著說。在最艱難的日子裡,他的便利店,就像是一盞燈,在黑夜中默默發光,溫暖著大家、溫暖著城市。

小區封控以後,便利店裡沒有顧客上門了,伴隨而來的,是“外賣比之前更加兇猛”。“以前一天不到10單,現在一天一百多單,根本停不下來。”與此同時,他的微信好友暴增了600多人,都是他的顧客,通過微信跟他提出各種需求。

這些需求,只要他和公司能做到的,他們都會想方設法去滿足。有醫護人員說想吃周黑鴨,他趕緊進了一批周黑鴨送去;有居民說買不到口罩,他向公司申請了幾百個口罩,免費發給有需求的居民。“便利店存在的價值,就是滿足大家的需求。”程盼超說。

那些天,每天下班,程盼超步行回家,曾經繁華的街道上,一輛車、一個人也沒有,只有幾盞路燈亮著。他感到有些孤獨,但更多的是希望。他說,雖然街上看不到人,可每一個訂單背後,就是一個人。

現在,那些訂單背後的人終於走到了他的面前,對他說“謝謝,這段日子辛苦了”。“老朋友們又回來了,他們的認可與感謝,讓我感到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有意義。”程盼超說。

2 “夜班有我在,你們趕緊休息吧”

鄭清陽是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朝前社區的一名00後志願者。3月22日,在他發放物資時,一位50多歲的居民向他多買了一份“愛心肉”,表示“要幫鄰家的老婆婆帶點過去,讓老人家也吃點肉”。

“社區裡很多老人不會用手機支付,他們的鄰居經常會幫這些老人代付,順手拎一些蔬菜、水果給老人們送到門口,鄰里之間守望相助,讓人感到很暖心,也堅定了我在社區堅守下去的信念。”鄭清陽說。

鄭清陽的父親鄭緒軍是朝前社區黨支部書記,疫情發生後一直堅守在戰疫一線。看著父親忙碌的身影,在武漢商學院讀大二的鄭清陽心裡萌生了一個想法:自己在學校裡是青年志願者協會的成員,這次也要儘自己所能為居民們做點事情。

2月4日,鄭清陽來到社區成了一名志願者。很快,他就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

2月18日,鄭清陽在社區值守時接到了一位老婆婆打來的電話。這位老人患有心臟病,兒女不在身邊,家裡的藥已經都吃完了,想請他幫忙買點藥。瞭解情況後,鄭清陽想到老人可能隨時會發病,就趕緊開車去幫她買藥,跑了好幾家藥店後終於買齊了藥品,接著又趕緊趕回社區給老人家送去。“老婆婆拿到藥後,手微微發抖,對我說了好幾句‘謝謝’,儘管沒有太多的話語,但我的心裡感到熱乎乎的,覺得自己做的這些事情都是值得的。”他說。

“夜班有我在,你們趕緊休息吧。”“這幾戶湖北地區返鄉人員我去摸底排查。”……平日裡,鄭清陽經常會搶著承擔一些苦活兒、累活兒,讓其他人多休息一會兒。

3月3日23時,鄭清陽和父親一起上街巡查,發現5名拎著行李的路人。他們上前詢問後得知,5人是滯留在武漢的安徽人,沒有合適的地方住,身上的積蓄也快花光了。於是,鄭清陽和父親馬上向他們承諾,一定會盡力保證他們的安全,幫助解決吃住問題。幾經聯繫後,終於找到了一家酒店,並把他們安置妥當。父子二人忙完回到家中時,已是次日凌晨3點多了。後來,鄭清陽和父親又多次去看望他們,並叮囑他們“再堅持一下,等到武漢解封的時候就可以返鄉了”。

這些天來,鄭清陽儘管很辛苦,但也感受到了很多樂觀、積極的正能量。“我們社區裡有一位80歲左右、下肢癱瘓的李姓老婆婆,獨自臥床在家,每次我們去看望她的時候,她都會高興地跟我們聊天,精神狀態很好,還會經常叮囑我們在外面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他說。

鄭清陽表示,現在疫情逐漸好轉,他打算在堅守社區之餘把更多時間放到學習上,重新溫習一遍之前因時間緊而沒有掌握好的網課。

3 “我不會讓你一個人去,這次我也要陪著你”

家住武漢新洲區的餘楚國和楊小娟是一對夫妻,也都是武漢一冶鋼結構公司結構分公司一車間的員工。疫情面前,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夫妻二人同樣有著自己的堅守,他們的戰疫陣地就是車間。

1月26日大年初二的晚上,餘楚國接到電話通知,建設雷神山醫院需要鋼結構,車間要馬上進行突擊生產。身為共產黨員的餘楚國心想,這種時刻要衝鋒在前面,沒有任何猶豫就報了名。掛斷電話後,餘楚國發現身旁的妻子眼睛紅紅的,一直在看著自己,他本想說幾句話安慰妻子,卻怎麼也說不出口。

“我不會讓你一個人去的,我們已經在車間裡一起工作了10多年,這次我也要陪著你。”楊小娟先打破了沉默。

於是,夫妻二人決定再次並肩戰鬥。1月27日一大早,餘楚國和楊小娟便趕到熟悉的車間,馬上投入到緊張的生產作業中。夜色漸漸深了,他們所在的車間裡依然燈火通明、焊花飛舞,幾十名工人都在堅守崗位、揮汗如雨。他們深知,這批鋼結構要運往雷神山醫院建設工地,一刻也耽誤不得。

“就像打仗一樣,匆忙吃幾口飯就繼續去幹活,沒有時間休息,連上廁所都是跑著去。”餘楚國告訴記者,由於時間緊、任務急,大家都是一種拼命的狀態,爭分奪秒搶著幹,一心想著早點把鋼結構生產出來,運到工地去,讓醫院能夠早日建成投入使用,讓病人能夠早日得到救治。“剛開始廠裡的食堂沒有開門,大家都是吃泡麵,沒有一個人抱怨,反而還感覺特別香。”楊小娟說。

連續奮戰4天3夜後,滿眼血絲的餘楚國和楊小娟看著一件件鋼結構產品整齊地裝上大貨車,運往雷神山醫院工地,終於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們彼此對視一眼,儘管能夠看到淚珠在眼裡打轉,但都明白對方的心裡是甜的。

之後,車間又陸續接到鄂州雷神山醫院,以及一些隔離病房的鋼結構生產任務,夫妻二人又接著投入到了新的戰鬥中。

“現在我們已經正式復工了,每天都要測體溫、消毒,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加班加點進行生產作業。”餘楚國說,因為受疫情影響,車間裡還有很多外地員工沒有到崗,生產任務仍然很緊張。這幾天,他主要是負責下料、裝配等作業,組織人員進行安全生產,同時也承擔了車間裡的消毒等任務。

楊小娟是車間裡的一名行車工,每天要在空中操控機器,和起重工一起配合完成吊運鋼板等作業。“車間裡人手不夠,哪裡需要我們,我們就到哪裡去,雖然我是行車工,但如果在生產中缺少油漆工或其他工種的人員時,我也會過去搭把手,跟其他同事相互幫助、默契配合,一起完成生產任務。”她說。

“希望車間能夠早日恢復正常生產,我們也會繼續堅守下去,儘自己所能守護我們心愛的武漢。”夫妻二人說。

(光明日報武漢3月26日電 報道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蔡闖、安勝藍、劉坤、張銳、王斯敏、張勇、晉浩天、章正、李盛明、姜奕名、盧璐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陳怡 光明網記者季春紅、李政葳、蔡琳)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27日 08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