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的“吹哨人”聊聊英國浪漫主義第一人——威廉·布萊克


文藝復興的“吹哨人”聊聊英國浪漫主義第一人——威廉·布萊克

威廉·布萊克


威廉·布萊克,英國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版畫家,英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偉大詩人之一,虔誠的基督教徒。早期的作品簡潔明快,中後期作品趨向玄妙深沉,充滿神秘色彩。布萊克是一個“遠離塵世”的瘋狂天才,他的藝術創作內容完全不同於其他畫家。眾所周知,在西方美術史上,無數名家們畫了無數聖經題材的作品,但只有威廉·布萊克將其作為自己表現夢幻的手段,用的是完全個人化的視角,他的神啟式畫作更是奠定了他在藝術史上的崇高地位。

今天,吸管就來帶大家聊聊布萊克的經典之作——《永恆之神》


文藝復興的“吹哨人”聊聊英國浪漫主義第一人——威廉·布萊克

《永恆之神》


布萊克天生具有強烈的幻覺,並頗受神秘主義哲學的影響。《永恆之神》是布萊克為自己的詩篇《歐洲,一個預言》所作的插圖之一。據說在作品創作之前,布萊克看見過一個不可思議的形象:在樓梯頂端,有一個老人探著身向下用圓規測量地球。這個幻象總在他頭腦裡盤旋,於是他將之與來自《聖經》的啟示聯繫在一起。《聖經》裡有一段“智慧”所說的話:“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出生……他立高天,我在那裡。他在淵面的周圍畫出圓圈,上使蒼穹堅硬,下使淵源穩固。”

在《永恆之神》中,布萊克圖解的便是上帝耶和華手拿圓規,“在淵面的周圍畫出圓圈”的宏偉景象。在一片黑暗中,代表上帝榮耀的紅色的球環繞著上帝;這個宇宙的創造者蹲伏於深淵上面,頭髮被風吹向一側。“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上帝左手執圓規,創造出金色的光,劃分出了光明與黑暗,正是這光刺穿了周圍的黑暗,照亮了深淵的邊緣。

上帝所使用的圓規,看似有形之物,又似無形之質。

畫家是想以此表示上帝創造出了一種美好的宇宙“秩序”嗎?他創作此畫的目的是要表現正義與邪惡、秩序與混亂之間的基本衝突?表現精神與物質之間的基本張力?畫面上充滿了抒情詩般的想象和對宇宙之初創的誇張描繪。

看著這幅作品,有的同學可能會想起前面欣賞過的另外一張畫,那就是中世紀羅馬式的手抄本插圖《締造者聖父上帝》。


文藝復興的“吹哨人”聊聊英國浪漫主義第一人——威廉·布萊克

《締造者聖父上帝》


它們描繪的都是上帝專心規劃世界的情景,與那位身穿紅、藍相間長袍、邁步向前的上帝相比,布萊克筆下的上帝更多了一番原始洪荒的意味。

他採用正面的透視法,使上帝跪在一團紅色的火焰中,從上方直對觀眾,凸起的肌肉和富有衝擊力的視覺效果,令人聯想到米開朗基羅,垂直伸出的臂膀就如同能夠賜予亞當以力量一樣。

布萊克是崇拜米開朗基羅的,但他沒有使我們感覺到幻覺的真實,他描繪的只是一個恍如在夢境中出現的形象。事實上,畫家在創造這位上帝的時候,並不是像中世紀畫家那樣一絲不苟地對待聖經教義,也不是像米開朗基羅一樣致力於再現一個驚天動地的場面,他要表達的是自己心中的某種信仰和意象。

嚴格來講,畫中人不能稱為上帝,他只屬於布萊克獨創的神話體系中的一員,布萊克稱之為“尤里森”。

雖然布萊克把尤里森想象為創世者,但他對世界抱有悲觀的態度,把人世看得很壞,因此他也就把創造了這個邪惡世界的人當成惡魔。尤里森在漆黑的夜空中伸出那尖利的圓規,如同暴風雨之夜雷電發出的閃光,具有夢魘般犀利的效果。

布萊克的作品不拘成法,充分發揮自由的激情和想象。作品往往寓意深刻,傳達給人們一種神秘的、宗教般的情緒,同時也有他本人對宇宙的深入思考。

作為英國浪漫主義美術的代表,威廉•布萊克他是一位古怪的詩人、水彩畫家、版畫家,年紀尚輕就終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對官方和社會約定俗成的標準充耳不聞。後來又自辦印刷所,以雕版印刷為業,寫詩作畫,自己印刷出版,不管別人的評價怎樣。

1827年,布萊克在倫敦一所簡陋的公寓裡去世,只有少數幾位知音陪伴著他,畢竟屬於他的時代還沒有到來。他是“文藝復興”以來第一位有意識地對抗傳統標準的畫家,他畫裡的形體根本談不上精確,也不是日常所能見到的樣子,但布萊克認為這些與他要表現的東西都不大相干。他破壞了物象的真實,卻投射出精神的力量,控制一切的是他的幻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