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动物模型制备的一般标准

传染病动物模型,顾名思义,是以导致传染病的病原感染动物,或人工导入病原遗传物质,使动物发生和人类相同疾病、类似疾病、部分疾病改变或机体对病原产生反应,为疾病系统研究、比较医学研究以及抗病原药物和疫苗等研制、筛选和评价提供的模式动物。病原性动物模型包括3个要素:确切的病原、明确的动物和充分的实验室指标。根据以上内容,除了动物模型制备的一般原则和标准,传染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和建立重点要求以下标准:

一、动物选择标准

动物选择标准即从动物的种类、遗传分类、生物学特性和对传染病病原被感染程度(敏感性)等方面选择动物。由于传染病病原非常复杂,有些实验动物感染性不强或不能被感染,或新发传染病病原情况不明时,可供模型制备的动物可扩大到实验用动物,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和野生动物。三类动物选择的优缺点分别为:实验动物的优点是遗传背景和微生物、寄生虫等级标准清楚,环境条件可以完全控制,影响因素少,结果准确,标准化程度高,缺点是作为实验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广为遗传改良动物,和人遗传状态不同,环境条件完全不同,病原致病特性也会不同;经济动物环境条件类似人类生活环境,疾病发生模式非常相近,但是影响因素多,标准化程度不高;野生动物最接近自然,接触的病原也最多,免疫系统较强,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往往带来生物安全等问题。所以,在病原敏感性相同或接近情况下,动物选择的顺序应该是首选实验动物、其次为经济动物、野生动物。

二、病原选择标准

病原选择标准即从传染病病原标准株、代表株、强势病原、活化状态等方面选择病原。由于病原是活性生命体,尤其病毒性病原体,非常容易失活,模型制备使用的病原应该是处于活化状态最好的病原。同时,导致相同传染病的病原存在地域差异,致病性也会不同,因此,应该选择生物学特性明确的经鉴定的标准株进行模型感染研究,以确保得到的疾病模型保持最高真实性。

三、疾病再现最大化标准或原则

疾病再现最大化标准或原则即制备的传染病动物模型能最大程度的拟似疾病临床表现、疾病过程、病理生理学变化、免疫学反应等疾病特征。这种最大化原则可以是全部完整的拟似,也可以是部分体现。

四、模型控制标准

模型控制标准即模型制备涉及的动物、病原、实验控制、操作程序、标本处理、数据采集、检测指标和结果分析应该达到统一、规范和标准化要求,可实现模型重复性好,检测指标稳定,利于客观、公正和真实的应用。标准化强调制备模型中的各种技术、剂量和检测标准应该固定使用,利于模型的稳定重现,因此和病原试验性研究、探索性研究不同。

五、生物安全标准

生物安全标准即在病原性动物模型制备过程中,避免经病源污染、动物接触、污物扩散、样本采集、意外事件等任何途径导致实验室对人员和环境的生物危害发生,严格按照国家关于病原微生物相关规定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活动必须按照病原危害等级和防护要求进行。

传染病动物模型制备的一般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