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棗缺鐵性黃葉病發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與科學化樹體管理

在全球設施栽培冬棗主栽區陝西省大荔縣及山西省臨猗縣,每年在冬棗抽枝展葉期都有較多冬棗種植戶的棗園中會出現葉片黃化的情況。輕則開花坐果推遲,重則嚴重影響冬棗產量,重則直接導致樹體乾枯死亡,嚴重影響種植戶的收益。因此,找到病害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顯得尤為重要。總結陝西省大荔縣設施栽培冬棗缺鐵性黃化病的發生原因,如肥水管理不當、樹體管理不當、溫度調控不當、園址不適。同時,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如合理肥水管理、科學化樹體管理、合理升溫、選擇合適園址。

本文根據實際生產經驗及文獻檢索,就缺鐵性黃葉病的表現症狀、發生原因、防治措施展開深入的分析。

冬棗缺鐵性黃葉病發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與科學化樹體管理

1 冬棗缺鐵性黃化病的表現症狀

冬棗缺鐵性黃化病的症狀主要出現在新葉上,表現為葉肉發黃,葉脈為綠色,嚴重時頂端葉焦枯。枝條細弱,花蕾較少、較小,坐果較差、較晚。

冬棗缺鐵性黃葉病發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與科學化樹體管理

2 冬棗缺鐵性黃化病的發生原因

2.1肥水管理不當

2.1.1施肥:冬棗作為大荔縣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產值較高,種植戶為獲得高產,往往氮、磷、鉀肥投入過量。土壤中過量的磷的存在,往往易引起鐵的有效性下降,而過量的鉀存在也會導致有效鐵含量降低。同時,土壤中過量氮的存在,易導致葉片生長過旺,導致鐵元素相對缺乏。另外,有機質使用相對不足,會加重病害的發生。周愛英等調查發現,大荔縣冬棗園內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鐵的有效性,加重黃葉的產生。

冬棗缺鐵性黃葉病發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與科學化樹體管理

2.1.2灌溉

劉旭峰等通過試驗證明,過量澆水會提高黃葉病的發生率。澆水過多易導致土壤板結,地下水位抬高,降低土壤中氧氣含量,降低根系呼吸能力,最終影響根系對鐵的吸收及利用。特別是現在很多種植戶為減少投入,採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更進一步降低了土壤的可耕性,提高了病害的發生率。同時,在使用水源上,儘量不使用地下水,大荔縣水質偏鹼,會使鐵的有效性下降。

冬棗缺鐵性黃葉病發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與科學化樹體管理

2.2樹體管理不當

冬棗產量過大,採後樹勢恢復工作不到位,不注意葉面營養的及時補充,環剝次數過多且環剝太寬,而又不注意環剝口的保護及癒合工作等,往往會導致冬棗樹勢較弱,樹體營養迴流受到影響,樹體營養儲備不夠,根系生長也會受到影響,導致樹體對鐵的吸收利用受到嚴重影響,最終導致第2年黃葉病廣泛發生。

2.3溫度調控不當:設施冬棗栽培一般需要提前升溫,提高大棚內溫度,促進冬棗樹發芽。但是,經常會出現大棚內地上溫度與地下溫度相差過大的現象,出現棗樹地上部分開始較強的生命活動,而地下溫度相對地上較低,根系活動力較弱的現象,導致根系吸收營養不足,葉片出現缺鐵現象。

冬棗缺鐵性黃葉病發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與科學化樹體管理

2.4園址不適

低窪園地一般地下水位較高,鹽分易積於土壤表面,會引起樹體黃化。土壤過於黏重,排水太差,不利於根系生長,不利於根系對鐵的吸收。

2.5地區原因:陝西省多為石灰性土壤,而石灰性土壤中的高濃度重碳酸鹽會使土壤偏鹼性,降低了鐵的溶解性;高濃度重碳酸鹽也易使亞鐵離子轉化為三價鐵離子而失去活性,同時會影響根系生長,減少根尖數量,減少鐵的吸收。

冬棗缺鐵性黃葉病發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與科學化樹體管理

3 冬棗缺鐵性黃化病的防治措施

3.1合理加強肥水管理

適時適量進行棗園灌溉,不要過度灌溉,要多次少量進行灌溉;儘量不使用大水漫灌的形式,可以採取簡易滴灌的方式提高肥水利用率。使用深井水或者雨水進行灌溉,有利於樹體對鐵的吸收。春季適當進行土壤翻耕,提高地溫及土壤透氣性,增強根系的吸收能力。採後重視基肥中有機肥的使用,通過有機肥改善周愛英等根據大荔縣土壤肥力提出,對於大荔縣高產優質冬棗園,農家有機肥建議在3000~5000kg/667㎡。

冬棗缺鐵性黃葉病發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與科學化樹體管理

3.2 科學化樹體管理

合理控制棗樹的掛果量及產量,一般建議盛果期大棚冬棗產量控制在1500kg/667㎡左右,溫棚冬棗產量控制在1000kg/667㎡左右。冬棗樹環剝不能過寬,一般壯樹寬度在7~8mm,弱樹寬度在5~6mm。環剝口二次造傷不能超過2次,同時增開環剝口要根據上一個環剝口的癒合情況進行。做好環剝口保護工作,在環剝口噴抹菊酯類或其他殺蟲藥劑,避免甲口蟲危害;在環剝口下,可以抹有機磷藥劑,防治螞蟻危害;用報紙封閉保護環剝口;對於環剝口癒合較慢,可用赤黴素混土堵封,促進癒合。在棗樹抽枝展葉期提前噴施葉面鐵肥,預防或減少樹體黃化。同時,在採完棗果以後,重視樹體恢復工作,可以在落葉前噴施2次具有保葉、強健葉片功能的葉面肥,讓葉片合成更多的營養物質,迴流樹體,強健樹勢。

冬棗缺鐵性黃葉病發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與科學化樹體管理

3.3 合理升溫

升溫不能過快,升溫前扣好地膜。對於溫棚冬棗,扣棚後白天一般在18~20℃,晚上4~6℃,並每週提溫2~3℃,最高不超過30℃,並逐步過渡到抽枝展葉期所需溫度;對於大棚冬棗,扣棚後7d白天一般在20~25℃,晚上5~7℃,之後平穩過渡至催芽期及抽枝展葉期所需溫度。

冬棗缺鐵性黃葉病發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與科學化樹體管理

3.4 選擇合適園址

避免在鹽分含量較高或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建園;園地四周要有條件的做深溝排水措施;避免在土壤較為黏重的地方建園,儘量選擇在黏性適中的壤土地塊建園,保證土壤透氣性與保肥保水性。

結語:綜上訴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僅供各位種植戶朋友參考學習,如果大家有更專業的知識願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幫忙,轉發、點贊、關注一下筆者,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