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戰疫,溯源而上!重慶一中老師盤點歷史上的戰“疫”良方​

同心戰疫情,學習不打烊。針對此次疫情,重慶一中語文老師李妍,梳理了歷史上的戰“疫”相關知識,為同學們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供同學們學習參考。

同心戰疫,溯源而上!重慶一中老師盤點歷史上的戰“疫”良方​

文獻中窺見疫病歷史

據考證,我國對疫情有明確文字記載始於商朝。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許多瘟疫傳染病的記載。

兩漢以後,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疫病暴發。

東漢有大小疫病流行年份20多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有疫病流行達40多年。

元朝疫病流行年份30多年。

明朝疫病流行達118 年,平均兩年一次疫病。

清朝疫病流行年份最多,達134年。鴉片戰爭前,平均兩到三年發生一次疫病;鴉片戰爭後,平均一到兩年發生一次疫病。

赤壁之戰, 就和疫病流行有直接的關係。《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對赤壁之戰的疫疾作了詳盡的描述:“十三年春正月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江表傳》引曹操給孫權的書信:“赤壁之役, 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 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 就是死於疫病。曹操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 念之斷人腸” 就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歷史上的戰“疫”良方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有瘟疫必然就有防控。

西周,政府對疾病有一定的預防政策。

《尚書·說命》有云:“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周易·既濟卦》的卦辭說:“既濟。初吉, 終亂。” 既濟卦的卦形是火下水上,為炊薪之象,表示“飲食以之而成,性命以之而濟”,即人是靠飲食而生存的。《易傳》在解釋此卦時說:“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

先秦,中醫提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避其毒氣” 的預防主張。《淮南子·說山訓》:“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

秦漢,每到立夏和起伏之日,政府和民間都要舉行盛大的驅疫活動。

清潔飲食,講究衛生

戰疫時刻,清潔飲食有講究。

《孫子兵法》雲:“凡軍好高而惡下, 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 是謂百勝。”

戰“疫”之首,注重環境清潔。

《論語》說:“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君子住口,防患於禍從口入。

《禮記》雲:“雞初鳴, 鹹盥漱。”

《周禮·春宮》說:“女巫掌歲時紱除釁浴。”《楚辭》雲:“新沐必彈冠, 新浴必振衣。”

《漢律》:“吏五日得下沐, 善息以洗沐。”

民眾健康,始於個人衛生。

《詩經·豳風》雲:“二之日, 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

《左傳》說:“其藏冰也,山人取之,縣人傳之,於人納之,隸人藏之。”

《管子·禁藏篇》說:“當春三月,抒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

飲水安全,關乎民生大計。

隔離!隔離!劃區收治

隔離,是防止疫病的最好方法。

《易經·兌卦》九四爻辭說:“介疾有喜”。介,就是隔離。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中部發現的雲夢秦簡, 就記載了對疫疾從發現到報告到醫師檢查到隔離治療的全過程。隔離的另外幾個措施是消毒、焚燒和掩埋。同時建立專門的疫疾醫院。漢唐時期就有“病人坊”。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夏天, 青州大疫,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研發藥物,精準施救

中國傳統醫學中對於控制瘟疫的做法有哪些?

張仲景、華佗對疫疾的治療都有獨到的見解和貢獻。張仲景他的《傷寒雜病論》至今仍然是一部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醫學文獻。在《金匱要略》中, 張仲景創立了世界上較早的病因學說。他提出的根據病情變化確定不同治法, 對辨證治療疫疾有著積極有效的作用。

兩晉葛洪從化學、醫學、藥物學、養生學的角度對各種疫疾作了翔實的論述。對後人治療疫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隋唐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對治療疫疾有進一步的發展。

明末吳又可著《瘟疫論》 認為瘟病不同於一般外感, 病因是一種“戾氣”經口鼻傳入人體,其傳變特點為分傳表裡,與傷寒自表入裡者有區別。

清代葉天士、吳菊通在前人的基礎上,對疫病的研究更進一步。提出了衛氣營血的轉變規律,結合八綱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和主要症候,認識了傳染病的發展規律,從而進行辨證治療。

保護生靈,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古人怎麼做?

西周《伐崇令》說:“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違者受到的懲罰很嚴厲。

春秋,齊國規定山林水澤按時封禁和開放。《管子·地數》載:“苟山之見榮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可見其對於違反保護規定處罰更是殘酷。人們對於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的保護有了較深的認識。

《國語·魯語》記載了裡革斷罟匡君的故事。

同心戰疫,溯源而上!重慶一中老師盤點歷史上的戰“疫”良方​

同心戰疫,溯源而上!重慶一中老師盤點歷史上的戰“疫”良方​

同心戰疫,溯源而上!重慶一中老師盤點歷史上的戰“疫”良方​

秦漢,秦代以“嚴刑峻法”著稱,保護更具剛性。

漢代,國家自然資源是受到政府保護的。據《漢書·宣帝紀》載:“夏六月,詔曰:‘前年夏,神爵集雍。今春,五色鳥以萬數飛過屬縣,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具為令。’”法令可以看出,當時對於大批遷徙的五色鳥,不準壞鳥巢、掏鳥蛋,甚至飛石打鳥,是我國最早的保護鳥類的法令。

宋代,頒佈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詔》,規定“禁民二月至九月,無得捕獵及敕竿挾彈,探巢摘卵”,並要求“州縣吏嚴飭里胥伺察擒捕,重置其罪,仍令州縣於要害處粉壁,揭詔書示之”。要求基層官吏主動抓捕違禁者,並寫在牆上擴大宣傳,影響民眾,自覺保護野生動物。

明史,載:“明初,上供簡省。郡縣供香米、人參、葡萄酒,太祖以為勞民,卻之。仁宗初,光祿卿井泉奏,歲例遣正官往南京採玉面狸,帝斥之曰:‘小人不達政大體。朕方下詔,盡罷不急之務以息民,豈以口腹細故,失大信耶!’”

由此可見,玉面狸是當時供皇宮饌食用的一種野生動物。玉面狸在當時也屬珍稀野生動物,如果皇帝帶頭食用,還不帶動全社會的跟風!明仁宗皇帝這一斥不知救了多少玉面狸的性命。

清代皇帝也有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等的詔書與禁令。《清實錄》記載的雍正皇帝禁用象牙製品的事情:雍正看到各地特別是廣東進貢到宮裡的象牙製品日盛,心裡很不是滋味,對於濫殺大象而取得的象牙,頗有感慨,於是在雍正十二年諭旨:“朕與一切器具,但取樸素實用,不尚華麗工巧,屢降諭旨甚明。從前廣東曾進象牙蓆,朕甚不取,以為不過偶然之進獻,未降諭旨切戒,今者獻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編織為器,或如團扇之類,具體尚小。今製為座蓆。則取材甚多,倍費人工,開奢靡之端矣。等傳諭廣東督撫,若廣東工匠為此,則禁其勿得再製。若從海洋而來,從此屏棄勿買,則製造之風,自然止息矣。”


這道諭旨表達了雍正對野生動物的仁愛之心,同時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禁止象牙製品的禁令。立法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刻不容緩。

同心戰疫,溯源而上!重慶一中老師盤點歷史上的戰“疫”良方​

回顧歷史,洞見未來。中華民族,泱泱千年,中國人,都用自己的智慧與疾病做著抗爭。

在防治危害尤其嚴重的傳染病方面,我國從古到今積累了許多經驗與教訓,值得同學們回顧、思考及取鑑。(來源:重慶一中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