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崖共產黨人的第一支“海軍”——陵水海上赤衛隊

瓊崖革命遺址尋訪

瓊崖共產黨人的第一支“海軍”——陵水海上赤衛隊

7艘木帆船12門大炮 58名漁民守護蘇維埃政權

纪念海南解放70周年 | 琼崖共产党人的第一支“海军”——陵水海上赤卫队

新村港(翻拍)

纪念海南解放70周年 | 琼崖共产党人的第一支“海军”——陵水海上赤卫队

陵水海上赤衛隊(翻拍)

陵水海岸線全長118.57公里,分佈著香水灣、清水灣、土福灣等多個海灣,這些海灣風景秀麗,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度假遊玩。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是瓊崖共產黨人掌握的第一支海上武裝——陵水海上赤衛隊的根據地。

時光回到上個世紀20年代,他們揚帆出海、在廣袤的海面上偵察敵情,守護革命成果;配合陸地上的作戰部隊出擊,立下赫赫戰功;運送糧草和物資,保障戰時供給,打通海上交通線。由58名漁民和7艘木帆船組成的陵水海上赤衛隊,形成一道海上屏障,保護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58名漁民成立“海軍”

7艘木帆船保障戰備

在上個世紀20年代,陵水大街小巷傳唱著一首歌曲:“烏雲厚厚把天遮,窮人祖債重如山。年關三十又來到,抱仔哭啼心如麻。烏雲厚厚把天遮,荒年賣仔去逃命。求得清風來相助,乾柴烈火照路行。”充分反映了當時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苦。

1926年,陵水成立了首箇中共黨小組,黃振士被選為組長,黨員有十多人,這是陵水首支革命力量的誕生,也是人民新生活的希望。“很多人都帶著希望和一份信仰,加入到革命事業中。”陵水史志研究中心工作人員龍敏雄介紹,1927年12月,陵水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後,陸地上許多通向陵水的道路都被國民黨設立了關卡,許多物資無法運到陵水,戰時保障迫在眉睫。怎麼辦?走水運!當時,瓊崖特委要求陵水組織兵力“切實佈防各港口,肅清各港口一切反動勢力,打通海上交通線,促新的軍事計劃之實現”。

於是,瓊崖工農革命軍東路總指揮徐成章率所部繼續南下攻佔陵城的海上屏障——新村港,並於1927年12月底在新村港成立一支“海上赤衛隊”,由共產黨員馮娥群任隊長。海上赤衛隊有漁船7艘(其中2艘是大帆船),大炮12門,首批隊員由58名農軍和漁民組成,配備長短槍58支。這支“海軍”主要在陵水至萬寧及三亞一帶海域巡邏、警戒,嚴防國民黨反動勢力從海路襲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是瓊崖共產黨人掌握的第一支海上武裝。

海上赤衛隊曾成功打通瓊崖革命根據地的海上交通線。當時,陵水縣蘇維埃政府將食鹽、藤竹、木材等土產從這裡運往廣州灣、北海等地出售,換回軍需物資,又從新村送往當時瓊崖革命的中心根據地——樂會第四區根據地,從而打破了國民黨對中心根據地的經濟封鎖。當時廣東省委與瓊崖特委的人員往來,也主要經過這條通道。

兩場戰鬥立下戰功

遺址變身聞名度假區

海上赤衛隊成立不久,便立下戰功。參與了“藤橋老街起義”和“三亞榆林戰役”,徐成章從陸上率軍和海上赤衛隊配合海陸並進,乘敵人正規軍對瓊南“鞭長莫及”的有利時機,順利佔領了藤橋,並進一步攻佔瓊南重鎮三亞,使陵崖成為一片紅色區域。在這兩起戰鬥中,海上赤衛隊從海面上包圍敵人,又保障了糧草和武器的儲備,起到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

1928年3月初的一天夜裡,瓊崖南區“剿共”副總指揮王鳴亞率兵攻佔藤橋後,突襲海上赤衛隊據點——土福灣港,繳去7艘帆船和部分槍炮,海上赤衛隊損失慘重。後來,海上赤衛隊撤至藤橋與紅軍合併。1928年3月底,東路軍受重創撤出陵水、崖縣地區,海上赤衛隊隨之解散。

陵水海上赤衛隊遺址位於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港至土福灣一帶。現在這一帶已經成為國內外聞名的度假區,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到此遊玩。新村港也在1990年被國家農業部定為國家一級漁港,現已被定為中心漁港,是海南的重點漁港之一。現在走進新村港,可以看到疍家人在漁排上搭建的木屋,漁排連成片,木屋連成村,和遠處的南灣半島構成一幅獨特的海上景觀。每到了出海捕魚的季節,許多漁民開船出海,為生計奔波。

很少有人知道,曾經的漁民也是革命隊伍裡的中堅力量,他們賴以生存的漁船,曾經也是一艘艘“戰艦”,守護著人民新生活的希望,保衛著這片土地上人民的安全。

南國都市報、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 記者 譚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