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閱兵:嘉獎作戰軍隊和提高軍隊戰鬥力的良方

每當在電視劇中看到規模浩大的古代閱兵禮時總會心潮澎湃,辛棄疾的《破陣子》中有這麼一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也表現出了古代點兵盛狀。那麼在古代又是怎樣閱兵呢?古代的閱兵又有什麼作用和意義呢?

其實古代的閱兵並不稱為閱兵,而是“大閱”,但“大閱”這個說法來源於儒家經典《春秋》。

據《春秋》記載:“魯桓公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閱。”但歷史上最早的閱兵卻不是這一次。據《淮南子.遠道訓》記載,在大禹時期就已經有了閱兵。

古代閱兵:嘉獎作戰軍隊和提高軍隊戰鬥力的良方

古代閱兵圖


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在當時的“公天下”的社會背景中被舉薦為部落首領,大禹憑藉卓越的治理能力將部落治理的井井有條,很多小部落紛紛歸附。但仍存在一些與大禹部落敵對和不服從的部落,大禹為了安撫協調部落,讓手下拿著羽毛裝飾的兵器,在一片樂器聲中載歌載舞,頗有一副震懾的意味。果然其他部落首領被嚇到了,大禹這種方式震懾住了各部落。

雖然這與我們現在的閱兵方式有極大的差別,但是這一行為的意義,而這就是形成了古代閱兵的雛形。

等到了周朝,這種“閱兵”行為也頻繁起來了。周朝的閱兵繼承了遠古時代採集狩獵的農事活動,人們閱兵以田獵的方式進行,不是展現整齊劃一的軍姿,而是去狩獵,以獲得的獵物來表現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大,這種閱兵稱為“搜”,有在春天中打獵的意思。


古代閱兵:嘉獎作戰軍隊和提高軍隊戰鬥力的良方

古代閱兵圖


等到春秋戰國之時,專業化規模化的趨向顯著,以年份為週期定期舉行,更以年份來規定規模,一年一次的叫“搜”,三年一次的稱之為“大閱”,而以五年為期的稱之為“大搜”。名稱不同,規模不同,連檢閱的人與裝備都有所差異,更顯完備化。

“閱兵”一詞的正式出現是在西漢,西漢在經過秦王暴政和楚漢之爭後顯得十分不濟,國庫中金銀財寶少,糧庫中糧食不足,連作戰的基本工具戰馬都少的可憐。所以在西漢初期,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達官顯貴,一律只能乘牛車。而邊關戰事也緊,西漢面對匈奴的步步緊逼除了送去皇族女子和親以外,在軍隊訓練上從中央軍到地方軍每年都要進行皇帝和行政長官的考核。

古代閱兵:嘉獎作戰軍隊和提高軍隊戰鬥力的良方

古代閱兵圖


這種考核因為在立秋之日舉行,因此稱之為“秋射”或“都試”。在史記中,西漢軍隊慢慢形成了“輕車突騎”、“勁努長戈、射疏及遠”、“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材官雛發、矢道同的”、“下馬地鬥、劍戈相接、去就相薄(迫)”這五大長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唐代詩人薛存誠有一詩《觀南郊回仗》,詩中有一句展現了唐代閱兵的風貌:“閱兵貔武振,聽樂鳳凰來。”這句寫出了唐代閱兵的規模龐大。

不過在唐代,除了固定的閱兵期限外,當有戰事來臨軍隊出發或大勝歸來時也會閱兵,而皇帝在這個時候一定會到場,一個原因是為了激勵將士鼓舞士氣,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另一個就是表現對英勇作戰軍隊的嘉獎,大勝歸來受閱的士兵無不以此為榮。

古代閱兵:嘉獎作戰軍隊和提高軍隊戰鬥力的良方

江寧閱兵圖


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對於軍事他有自己的主見與看法。他實行軍制改革,集中軍權,將更多的軍事權力集中在中央和自己手裡。

對於閱兵,他將檢驗的時間集中在了

農曆的八月九月,後來宋代禁軍的校閱也習慣“勿過兩時”,而閱兵也有一套自己的程序,首先要檢驗被檢者的騎射是否過關,而後將過關者聚集於宮廷,由皇帝親自在皇宮近郊處檢閱。

等到了明清,就將閱兵分為一年一次的“小閱”和三年一次的“大閱”,“小閱”多為年終考核,而“大閱”更能表現出當朝的軍事實力。


古代閱兵:嘉獎作戰軍隊和提高軍隊戰鬥力的良方

古代閱兵圖


明朝的閱兵與明成祖派遣鄭和去下西洋有差不多的意義,因為當初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九年的閱兵除了檢閱士兵與裝備外,更邀請了外國使團觀看,看完之後,外國使者紛紛折服於大明的聲勢。

清代的滿族統治確立了滿人的八旗制度,八旗子弟身著各色鎧甲騎馬,射箭,操練。

在《大清會典》中有這麼一段:“康熙二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閱。擇南苑西紅門內曠地,八旗官兵槍炮按旗排為三隊。聖祖仁皇帝率皇子等擐甲,前張黃蓋,內大臣、侍衛、大學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從,後建大纛。聖祖仁皇帝周閱八旗兵陣,閱畢駕還行宮。特降敕諭,申明軍令,宣示於大閱之地。是日未閱前,官兵均賜食,閱後賜酒。”紅門曠地,裝備森嚴,帝臣俱在,特降敕諭,申明軍令,好一副莊嚴的閱兵景象。


古代閱兵:嘉獎作戰軍隊和提高軍隊戰鬥力的良方

清代八旗子弟火器圖


在清晚期時,袁世凱曾舉行過一次新軍閱兵,引得英美俄法比德意奧荷的十分關注,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開放性的大閱兵,是閱兵歷史上的起點不過卻也變成清代即將成為歷史的賽末點,相比幾百年前的明朝閱兵讓外國使團的震懾與威嚴,清閱兵卻不過是展現了一個國家在下坡路時遇到阻礙的減緩速度,並不會真正解決清王朝的困境。

古代閱兵的目的是誓師,稱霸和示威​。閱兵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人心,不僅是出征前報著必死決心的士兵,還是對國家充滿了希翼的平民百姓,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了國家的凝聚力。

而在另一方面,古代閱兵也是古代尚武的體現,是對遠古社會祭祀和狩獵時代的繼承,體現了古人一種

革故鼎新的精神。

古代閱兵:嘉獎作戰軍隊和提高軍隊戰鬥力的良方

古代閱兵圖


另外不同時候的閱兵有不同的意義,宋代學者家鉉翁對魯桓公“大閱”一事這樣評價:

他在《春秋集傳詳說》卷三寫道:“時當淫姜煽豔之始,魯君以是為悅,故特書以譏之。榖必有所本,當從之。”以此看出,當時魯桓公的“大閱”也不過是周幽王之流,“以悅婦人”罷了。

春秋之期晉楚在爭奪霸主中楚國大敗,晉國向周天子進獻楚國的戰俘,周王封晉文公為霸主,而這場全部由晉國士兵會演的閱兵,在另一種含義上不過就是晉國的耀武揚威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