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5節 ▏冰心最愛小讀者

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5節 ▏冰心最愛小讀者


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5節 ▏冰心最愛小讀者


將門出才女,小詩詠“繁星”


冰心(謝婉瑩,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福建長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成員、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被稱為"世紀老人"。

父親謝葆璋受命海軍訓練營營長,同時負責籌辦海軍學校,隨父遷至煙臺,在此居住的8年裡度過了她幸福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煙臺,她開始讀書,家塾啟蒙學習期間,已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7歲即讀過《三國演義》、《水滸》等。與此同時,還讀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說部叢書”,包括英國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塊肉餘生述》等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


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5節 ▏冰心最愛小讀者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詩集,詩集收入詩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寫小詩164首,最初發於北京的《晨報》。《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寫成的,用她自己的話說,是將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個集子裡。

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5節 ▏冰心最愛小讀者


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5節 ▏冰心最愛小讀者

總的說來,它們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二是對大自然的崇拜和讚頌。三是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5節 ▏冰心最愛小讀者

《繁星》片段欣賞:

殘花綴在繁枝上;

鳥兒飛去了,

撒得落紅滿地――

生命也是一般的一瞥麼?


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5節 ▏冰心最愛小讀者


冰心老人用鳥兒飛去匆匆和落紅滿地的情景來與生命做比較,她猜想生命會不會和她在世界中看到的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側面冰心老人可能是在為某人嘆息她(他)的生命是如此狼狽,為她(他)婉惜吧!


1

書寄小讀者,海天街畫圖


《寄小讀者》是冰心在1923年-1926年間寫給小讀者的通訊,共二十九篇,其中有二十一篇是她赴美留學期間寫成的,主要記述了海外的風光和奇聞異事,同時也抒發了她對祖國、對故鄉的熱愛和思念之情。20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冰心分別發表了通訊集《再寄小讀者》和《三寄小讀者》。

三部通訊集雖然發表的時間不同,但主題都是自然、童真,這樣的主題恰好顯現了冰心女士創作的思想內核:愛的哲學。《寄小讀者》是中國近現代較早的兒童文學作品,冰心女士也因此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人。


1


書寄小讀者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萬面大大小小的鏡子,重重對照,反射又反射,於是世上有了這許多璀璨輝煌、虹影般的光彩。沒有蒲公英,顯不出雛菊;沒有平凡,顯不出超絕。而且不能因為大家都愛雛菊,世上便消失了蒲公英;不能因為大家都敬禮超人,世上便消滅了庸碌。即使這一切都能因著世人的愛憎而生滅,只恐到了滿山滿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時候,菊花的價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價值,反不如庸碌了。

愛的教育,永不過時 →


世界上沒有兩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同在你頭上的兩根絲髮,也不能一般長短。然而──請小朋友們和我同聲讚美!只有普天下的母親的愛,或隱或顯,或出或沒,不論你用斗量,用尺量,或是用心靈的度量衡來推測;我的母親對於我,你的母親對於你,她的和他的母親對於她和他;她們的愛是一般的長闊高深,分毫都不差減。小朋友!我敢說,也敢信古往今來,沒有一個敢來駁我這句話。當我發覺了這神聖的秘密的時候,我竟歡喜感動得伏案痛哭!


2

默廬中的苦戀

“冰心默廬”原名“華氏墓廬”,為呈貢斗南村華氏民國時期守墳祭祀先輩使用的祠堂。抗戰時期,為避敵機轟炸,著名作家冰心和丈夫吳文藻一家隨西南聯大輾轉南遷至昆明呈貢。

1938年至1940年居住於此,冰心應邀義務任教呈貢中學,題寫了 “謹信弘毅”的校訓,為《呈貢縣立中學校歌》作詞。冰心陶醉於默廬的自然美景之中,她取“墓”的諧音字“默”,創作《默廬試筆》讚美呈貢的風光景物,以對自然和對學子的愛來撫慰自己一顆憂國憂民的心。


3

廬隱與《海歸故人》

廬隱(本名黃淑儀,又名黃英,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福建,中國五四時期著名的作家。曾與冰心、林徽因齊名並被稱為“福州三大才女”。其主要作品有:《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 、《金陵》、《勞心者與勞力者》等。


中國文史常識課第125節 ▏冰心最愛小讀者


廬隱是一位感傷的悲觀主義者。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沒有擺脫悲哀的色調。她追求人生的意義,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覺得人生“比作夢還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幾乎苦苦掙扎了一生。她,或她作品裡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擾,不得解脫,把悲哀看作是偉大的聖者。

長篇小說《海濱故人》是廬穩的代表作。作品寫露沙等五位女青年,天真浪漫,用幻想編織著未來的 自由王國。露沙小時未曾得到 父母的愛,在教會學堂遭遇歧視,追求愛情又失敗,難得有幾位 同窗 摯友,也不能長相聚,所以深感世界的的寂寞與與人生的不幸,因之情緒也甚為感傷、悲觀,有著巨大的感染力。

廬隱這些瀰漫著感傷情緒的小說,比較真切地反映了“五四”後尋找出路的知識分子思想狀況,也打著“五四”退潮中思想變遷的烙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