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原是“黃帝”後(下)

大家好我是“龍之慕”

今天開篇給大家說說慕容氏的先祖(下)

萬例血樣抽查 證明“華夷一家”

(續中)人類學家依據多達萬例的抽樣調查與多年謹慎研究,最終得出這樣的科學結論:以鮮卑、契丹、女真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人的確是同宗同脈的。

錦州學者馮立民先生表示,前些年,人類學家對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進行了上萬例的血樣抽查。結果發現,在漢族XY46對遺傳基因中,沒有發現阿爾泰語系族群如古代靺鞨人所擁有的相似的遺傳基因。而從南北方漢族人群的血樣抽查看,母系基因有所不同,但父系基因卻都是一樣的。過去認為,今天的漢族應該是多民族通婚融合形成的民族,是雜血種的,但這一調查卻提出完全相反的結論:漢族的血統基因很純,幾乎沒有有受到千年以來的民族交融的影響。

這樣一來,隨即就產生一個不可迴避的疑問:既然漢民族的血統是純種的,那麼鮮卑、契丹等民族究竟融入漢族體系中了嗎?這些民族到底被同化沒有?這些民族是外來民族,還是與漢族共有一個祖先?

“慕容”原是“黃帝”後(下)

以鮮卑為例,史書上明確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改革,主動融入中原文化圈,並強令鮮卑貴族與中原漢族互通婚姻,鮮卑族融入漢族是沒有疑問的。那麼,既然是這樣,在如今漢人的血緣基因庫中就一定會留下鮮卑族的基因痕跡,但這樣的尋找卻一無所獲!為什麼?馮立民很肯定地判定道:“因為鮮卑族與漢族同為炎黃子孫!”

馮立民表示,早在一萬年前,在中國北方,具體說就是遼河上游一帶就形成了一個漢藏語系圈,但當時的聯盟是鬆散的,後來顓頊率大軍進抵醫巫閭山,把自己的子女分派到北方各地,在形成自己勢力範圍的同時,也將血統滲透到當時的各部族中,中華民族血緣上的“大一統”早在5000年前就已悄然形成。雖然後來留在北方的同血統部族稱為鮮卑、東胡等,但在血緣上,這些部族與中原漢族實乃同根同祖。換言之,早在5000年前,中原漢族與鮮卑、東胡等就是一家人!

“慕容”原是“黃帝”後(下)

馮立民說:“據《山海經》記載: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顓頊首開祭祀醫巫閭山的先河,他死後就葬在醫巫閭山寶林樓一帶,他的九位妃嬪就葬在此山對面。顓頊所生子女分佈於東北各地,形成了後來的東北夷,即九夷,包括鮮卑、孤竹、令狐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記載於以漢語書寫的史書中的少數民族族名,如:戎、羌、狄、氏、胡、羯、貉等等,這些都是漢民族強加給他們的稱呼,貌似族名而非真正的族名。這些稱呼沒有明確的界限,只是一些方向性指稱,遊牧民族從來沒有以此自稱過。英雄蓋世的慕容家族以黃帝后人自詡,卻對漢字書寫的“鮮卑”二字莫名其妙……

“慕容”原是“黃帝”後(下)

中原王朝一廂情願地以此作為華夷分野,人為割裂彼此血緣間的關聯傳承。而北方民族則在鄙視中不甘沉落,習慣以馬刀、弓箭表示自己的不屈與不從……於是,千百年來、長城一線,血染夕陽、漫漫狼煙,反覆演繹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悲情!(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