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办公,保持注意力和减少数字干扰的7个技巧

随着数以百万计的团队调整为全职远程工作,许多人正在寻找在不影响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前提下保持生产力的方法。

找出时间来深度专注,减少数字干扰,与不断泛滥的应用切换和通知检查作斗争,都是员工的首要任务,这是有充分理由的。根据工作指数分析,近四分之三的员工每年都会感到倦怠。如果没有合适的流程或框架来适应远程工作生活,那么预期这一数字会飙升并不无道理,这预示着对员工士气、敬业度和最终的留任产生破坏性影响。

在家办公,保持注意力和减少数字干扰的7个技巧

幸运的是,任何人都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步骤来重新获得对工作时间表的控制并恢复生产力。这里有7个技巧,可帮助您的团队在任何地方找到重点并减少数字干扰。

1.控制您的通知

在家办公,保持注意力和减少数字干扰的7个技巧

你不需要每次有人点赞的时候都收到通知,每当团队成员提出问题或提供状态更新时,情况都一样。选择不接收通知打破了“永远在线”的思维模式,我们总是需要随时待命,对他人做出反应。为了避免持续的中断,我们建议关闭除最重要的通知之外的所有通知——无论是来自特定的人还是与特定项目相关的人。您会发现自己不那么分散注意力和被通知淹没。

2.时间表分段

在家办公,保持注意力和减少数字干扰的7个技巧

研究表明,白天多休息一下实际上可以提高生产率。诀窍是确保您的快速休息不会变成整个下午。为了让自己保持责任感,我们建议为非工作活动留出特定的时间块,比如查看新闻或不断更新的社交信息流。时间段结束后,请关闭您打开的所有应用程序或浏览器窗口,以便您可以立即进行工作。

3.改变你的环境

在家办公,保持注意力和减少数字干扰的7个技巧

有时候,无论您多么努力地克服数字干扰并专注于工作,似乎都无法集中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您换个环境。心理学家发现,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新环境,即使是隔壁房间,也能帮助你重置大脑,激发创造力。幸运的是,大多数基于SaaS的工作工具(例如G Suite和Slack)都支持在任何地方工作,因此我们无需坐在办公桌前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不要害怕移动,让创意流动起来。

4.设置电子邮件过滤器和规则

在家办公,保持注意力和减少数字干扰的7个技巧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每天至少会收到几封电子邮件,促销或新闻通讯,而我们早就应该选择放弃。这些信息塞满了我们的电子邮件收件箱,让我们更难从外部合作伙伴和同事那里找到重要或对时间敏感的笔记。为了简化电子邮件收件箱,我们建议创建过滤器,以自动对您现在需要查看的内容和可以等到以后的内容进行排序。通过发件人进行过滤是一种特别快捷,强大的技巧。如果发件人不是来自 @yourcompany.com,则将这些电子邮件过滤到单独的收件箱中,以便稍后使用。

5.使用请勿打扰模式

在家办公,保持注意力和减少数字干扰的7个技巧

假如你的季度末截止日期很紧,或者要参加一个重要的推介会议,你不能被任何事情分心。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深度不间断的专注时间,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建议打开“请勿打扰”。现在,大多数主流的生产力工具都将``请勿打扰''作为标准功能包括在内,包括Asana。如果您使用的是Asana的“请勿打扰”,我们建议您设置排定的焦点时间(例如20分钟,2小时或直到明天),这样您就可以完全断开连接并专注于最重要的工作。当一名团队成员试图通过@提到你或分配任务时,他们会看到你处于“请勿打扰”状态,而且现在还没有收到通知。如果你开始担心你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你可以随时关掉它来快速查看,但是试着利用你拥有它时的平静和安静。

6.在社交媒体上遵循“少即是多”的方法

在家办公,保持注意力和减少数字干扰的7个技巧

你最后一次浏览你的社交关注列表是什么时候?养成良好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是减少不必要干扰的最简单方法之一,无论你在哪里。如果一个账户不再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取消关注。相反,如果有提供大量有用的链接和信息的账户,请遵循它们,以确保您的内容提要是值得的。甚至可以考虑删除你不再使用的平台上的账户。

7.在你的生产力工具上尝试同样的方法

在家办公,保持注意力和减少数字干扰的7个技巧

我们前面提到过,工作者平均使用10个应用程序来协作工作,这些工具中有些是必需的,但有些只是简单的膨胀。我们建议你每年至少盘点一次你所有的工作效率工具,以确保你仍能从中获得价值。您可能会对工具之间存在的交叉数量感到惊讶(例如,内部消息传递、文件存储、报告),或者发现您很少使用某些工具。减少开销不仅可以节省您在工具之间切换所需的时间,还可以节省不必要的许可证和订阅费用。


你在家办公有没有经历过静不下心、效率低下、不知所措?



本头条号聚焦大前端技术和程序员成长,如果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可以点个关注、收藏,也可以留言讨论,这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

作者简介:Web前端工程师,全栈开发工程师、持续学习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