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的“兒子情節”,不生兒子不罷休

小時候,在我們村子裡有一對知青,雖然經過多年的勞作,可是在氣質上還是與普通的村民有所區別的,他們說話很斯文。小的時候很喜歡去他們家的大院子玩,那個被高高壘起的院落,對於不懂事的孩子來說,總是充滿著好奇。

老知青的“兒子情節”,不生兒子不罷休

居說曾經他們也有回城的指標,只是他們當時己經結婚,並且生有一女,不知道是為了愛情的斯守還是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情感,總之他們放棄了回城,然後在村子後面,建了房,修了院落,就此紮根。

我想他們定是很相愛的,不然不會甘願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那個時候政策是一對夫妻一對孩,村子裡很多人家的兩個孩子大多都是一男一女,湊成了好字,知青夫婦也拼了二胎,是個女孩,在懷第三個孩子的時候,婦女主任找上來了,說要支持國家政策,不允許生三胎的,男人沒在家,女人經不起勸,就隨婦女主任去流掉了孩子。那是個三個月已經成形的男胎。

這可把男知青心疼壞了,他雖然對女兒很疼愛,可是他特別喜歡男孩,也或許那個年代都是喜歡男孩的吧。後來頂著罰款又生了兩胎,可都是女兒,從此無緣男孩,而女知青也因壞了身子,再無法生育,縱然有遺憾,可也無法改變事實啊,男知青捶胸頓足,總是忘不掉那個未見人世就沒了的男孩。

老知青的“兒子情節”,不生兒子不罷休

四個女孩四朵金花,一個比一個漂亮,一個比一個有出息,女孩們長大了,兩個知青老了,被四個小棉襖圍著哄的滋味挺美的,或許有那麼一段時間,男知青也忘了想要男孩傳承的事了吧。

後來女兒們有的結婚有的去了外地,家裡空了,雖未老卻守了空巢,盼女兒回來成了老兩口每日不變的事情,除了伺弄幾畝地,種種菜,養養花,再無其它可做的事情了。

男知青那日做了個夢,夢見有個男孩叫他爸爸,把他高興的呀,一下坐了起來,後半夜一直回味著那種滋味。天亮了,他也做也一個決定,一個在所有人看似荒唐的決定,他想離婚另娶。他說不為愛情,就為有個兒子,女知青是不理解的,但是也自覺愧對於他,她太知道他的兒子情節了,想兒子都快想魔怔了。

四個女兒更是不希望父母離婚的,因為父母的婚姻是他們為之驕傲的,為了愛情,守在農村一生,如果他們當初各奔前程,或許人生就會改寫,可是為了彼此,他們沒有放棄愛情,沒有放棄初衷,如今五年過旬,卻要離婚,她們做為女兒強烈的反對父親的這一決定。這件事很快在村裡發酵,成了村裡茶餘飯後的談資。

老知青的“兒子情節”,不生兒子不罷休

不管多少人阻止,最終婚是離了,女知青搬了出去,搬到了大女兒家,為剛生產的大女兒看外孫,雖然離婚對她是打擊,可是外孫的到來讓她很快走出陰霾。而男知青呢,託了人,介紹了一個離異女人,一個結過兩次婚的女人,三十歲左右,模樣到還俊俏。據說有人給她看過,說她就是生兒子的命,因為前兩婚,都分別生了兒子,第一婚是她出軌,第二婚是三觀不合。這是聽來的,無從考證。

男知青把家裡重新收拾了,刷了牆,漆了大門,掛了喜字,沒有大操大辦,只是領了證,就接女人到家住了。女人真是爭氣,沒多久就懷孕了,十後懷胎還真誕下男嬰,雖然被罰了大筆錢,可是男人臉上還是高興的跟個孩子一樣。誰也沒想到,他第一個通知的不是親友,而是去大女兒家告訴了前妻,不是炫耀,而是分享,他喜極而泣,握著前妻的手說終於有兒子了。那個男孩從此成了他的掌中寶,時而舉過頭頂,時而抱在懷裡,就是稀罕不夠。

老知青的“兒子情節”,不生兒子不罷休

後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母親不是個太負責的人,經常性的打麻將,把孩子一個人鎖在家裡,男知青每每回家看到哇哇哭的孩子,都氣的不行,可是也沒有辦法。後來到孩子兩三歲的時候,聽說孩子的母親就不著家了,不知道去哪玩,有的時候三天兩天,有的時候一天就回。男人沒有辦法,雖然養了四個女兒,可都是前妻照顧,他沒伸過手啊。於是他就抱著孩子,放到前妻那裡,讓前妻哄著外孫的同時,還哄著他的兒子,不知道前妻是大度還是舊情未了,總是留下孩子,對那孩子還不錯呢。

再後來那孩子就長期在前妻那裡不愛回家了,回家也沒有好吃的,好玩的。在那孩子十歲的時候,孩子的母親終於還是走了,又離婚了,這次不知道去了哪裡,而男人在一次雪天出行的時候,摔斷了腿,後來不知道又引發了什麼病,總知一病不起,後來不久於人世了。大限將至時,他還是握著前妻的手說:此生對不起你,不是不愛,只想要個兒子,孩子以後託付於你了。

老知青的“兒子情節”,不生兒子不罷休

前妻以妻子的名義給他辦的身後事,變賣了房子,領著那個男孩子去了大女兒家生活,大女兒的老公是大大咧咧的人,因為房子大,所以也不計較。

後來那男孩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很自卑,也不願意與人多交流,但是她對於女知青卻很孝順,聽說他讀完初中就不再讀書了,因為很多同學笑話他的身世,話說的很難聽,說他是老爹和小媽生的,他總是覺得抬不起頭來,孩子的內心是很敏感,很脆弱的吧。

後來那孩子去了城裡打工,只是聽說那孩子自從去外地打工後,經常給女知青匯錢,卻很少回到他出生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