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扶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給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啟示

-導語-


為了進一步支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2020年3月,中國扶貧基金會啟動“戰疫扶貧·產業助農——疫情防控產業扶貧專項行動”,聚焦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產業扶貧,重點圍繞疫情影響地區扶貧農產品銷售和能力建設提升展開。


【戰“疫”扶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給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啟示


在湖北省扶貧辦支持下,中國扶貧基金會攜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依託善品公社微信公眾號,發起在線能力建設,邀請專家及合作社負責人,從不同的角度記錄與分享他們對於疫情背景下的響應措施及發展建議。


【戰“疫”扶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給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啟示

嘉賓介紹


王小芬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

主要從事生物質資源農用轉化相關研究


前後在日本東京大學應用微生物研究室、美國耶魯大學微生物實驗室、英國諾丁漢大學都市農業中心進行一年的博士後及訪問學者國際合作項目。


目前是中國生物發酵協會酵素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負責農用酵素團體標準起草工作,參加國家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燕麥蕎麥的工作,完成並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科技部多項任務,主持國家重點研發“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子課題“生活汙水有機質肥料化產品的高值利用技術及設備研發”,主持企業橫向項目“新疆有機果園零廢棄循環農業及高值化利用”等。


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文章100餘篇,為國際專業期刊審稿。


-核心摘要-


王小芬教授,是國內生物資源農用轉化方面的專家,本次應邀為我們從三個方面逐一解讀新冠疫情對我國農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啟示


【戰“疫”扶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給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啟示

當前,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在世界肆虐,人類沒有有效藥物,而只能依靠自身免疫力。可以推斷,在疫情過後,消費者對食材的品質要求將更高。農業是獲得健康食材的產業。但受農藥、化肥等汙染,未來健康食材的獲取將面臨挑戰。


通過微生物工程將籽粒之外的生物質資源循環到土壤中,構建基於土壤-微生物-植物-人的健康種養循環生態鏈,實現物質和能量的高效循環,形成結合生態種植技術,為未來農業科學技術的重要戰略發展方向。我們思考防疫是一項長期工作,如何制定長期的農業生產規劃,才是促進農業系統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主要考慮從以下幾方面來建設:


一、從微生物生態系統構建層面


微生物廣泛分佈於土壤、空氣、水源、人體中,與人類關係密切,根據其對人體的影響可分為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兩大類。人類和微生物長期以來形成了共生系統,只是在人體免疫力較低情況下,有害微生物入侵人體,佔據優勢生態位,才會造成人類疾病。故如何為有益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其佔據優勢生態位抑制有害微生物,也就是環境中有害菌被有益菌控制,這種通過有益菌來管理有害菌的生態解決思路是比簡單的化學消殺方式更為前沿的思維模式。


二、從廢棄物資源化層面


從健康土壤開始,通過健康的農田管理措施來構建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體健康系統,是從源頭、從問題本質出發的思考。我國四千年農耕文明耕作下耕地地力不減,源於我們祖先對糞肥的循環利用,這是我們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農業生態文明背景下的農業建設一定是面向農田養分迴歸土壤的背景,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是如何將大量存在於城市和鄉村的“廢棄物”以正確的方式返還土壤,促進土壤健康、生態循環。而這個正確的還田方式基於因地制宜、實用、高效的微生物工程支撐的資源化技術。
三、從生產銷售模式層面


農業生態文明中生產者和消費者應是彼此信賴的合作者,生產者保證任何一件農產品都保質保量,而消費者尊重生產者提供的優質農產品,並保證生產者有足夠的利潤,以保證未來一年提供更優質的農產品,這樣的系統既有利於生產者,也有利於消費者。


在生產模式上,首先要構建包括種植和養殖、穩定的區域性有機循環生態鏈,在全國興建種養循環示範生產基地,以生物有機肥工程、沼氣工程等資源化手段重構生態循環鏈條。其次,構建穩定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生產-加工-銷售系統。


在銷售模式上,結合中國國情,通過建立農民生產合作社及市民消費合作社,建立起基於鄉村農民合作社和城市社區農產品供銷合作關係,減少中間環節、緩解市場壓力,構建起新型、穩定的農產品營銷途徑。未來需構建以生態循環產業鏈為基礎,實現基於循環經濟模式的長期防疫生態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