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市

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市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寧波鼓樓


一、城市概況

寧波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是浙江省第二大城市。城市處於三江(姚江、奉化江、甬江)交匯之處,歷史上水網密集,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格局。進入中華民國以後,大量塘河被填埋,河流大幅度減少,但其城市基本格局和形態仍保持水鄉特徵。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明州府治移至三江口,為寧波建城之始,此後寧波城始終是州府級行政中心。至少從唐代開始,寧波就是我國海上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是我國連接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港口。宋代以後,寧波文化教育事業逐漸發展,至明清時期,其文化已高度繁榮,是浙東學派活動的主要城市。鴉片戰爭後,寧波成為我國最早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是我國近代化過程起源地之一。寧波人有長期經商傳統,形成了現代寧波商幫,至今仍活躍在國內外經濟領域。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寧波城市風貌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目前保存比較完好,體現寧波歷史特色的主要有月湖等八個歷史文化街區。

1986年12月8日,國務院批准寧波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國寺


二、歷史沿革

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東周時期,這一區域屬於越民族活動地區。春秋末期,魯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句踐滅吳,“越使吳王居甬東”(《春秋左傳·哀公二十二年》,這是古籍中第一次明確今寧波地區屬於越國的記載。《國語·越語上》中更明確說明:“句踐之地,……東至於鄞”。

秦漢屬會稽郡。此後直至陳,其上級行政區域的名稱與轄區略有變化,但寧波所屬基本行政單位基本不變。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後,省並郡縣,餘姚、鄞、鄮省入句章縣,今寧波屬之。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採訪使齊澣奏以越州之鄮縣置明州,“以境有四明山為名”(《新唐書·地理志》),州治鄮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明州為餘姚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明州。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浙東觀察使薛戎上書,“明州北臨鄞江,地形卑隘,請移郡於鄮縣置”(《乾道四明圖經·總敘》),明州府治遷至今三江口地區,此後,此地一直為州府級行政中心。

自長慶元年移州城以後,寧波的政區沿革主要為轄區、名稱、行政等級等的變遷,而城市位置沒有變動。

唐末,錢鏐割據浙江,寧波為其勢力範圍。五代梁開平三年(909年)錢鏐於明州置望海軍。

宋初,建隆元年(960年)升為奉國軍節度,以吳越王錢俶之弟錢億為節度使。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吳越王納土歸宋,明州由宋政權直接管轄,屬兩浙路。

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因新君寧宗曾為明州觀察使,升明州為慶元府。

元代,為慶元路,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明太祖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改慶元路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鄞縣單仲友上奏:“明州同國號,請更名。上以郡有定海縣,海定則波寧”(《嘉靖寧波府志·序》),定名寧波,此後一直相沿未改。

清代,寧波屬浙江省,設寧紹臺道,駐寧波。

民國初廢府留縣,寧波屬會稽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劃鄞縣城廂及郊外六七里地置寧波市,直屬於省。民國二十年(1931年)撤市,重屬鄞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後,省以下分設專員公署,屬浙江省第五特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和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轄境屬浙江省第六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5月浙東解放,析鄞縣城區設寧波市,直屬於省。並設寧波專員公署,駐寧波。1983年7月撤銷寧波地區行政公署,實行市管縣體制。1984年調整擴大市區,析鄞縣福明鄉和石碶、潘火、望春鄉的部分境域入市區,並劃鎮海縣沿海、沿江地帶置濱海區(後分為鎮海、北侖兩區)。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計劃單列市。1988年3月批准為有制訂地方性法規權限的較大的市。1994年寧波被確定為中國副省級城市。2002年鄞縣撤縣建鄞州區。

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市

歷史建築-海曙區永壽街歷史文化街區費家巷林宅


三、歷史文化價值

寧波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遺存豐富,特點突出,包括古文明發源地、獨具特色的人文特質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文化和建成環境,還包括藏書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文化等為代表的一系列由此延伸的文化特徵,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1.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寧波河姆渡文化的發現,將中華文明起源上溯至7000年前,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對世界古代文明的創建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2.唐宋以來中國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古代港城寧波府城和近代開埠後江北港城見證了寧波作為中國重要港口城市的歷史。寧波同時也是中國大運河最南的出海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運河文化與海洋文化銜接的重要節點,在中國的南北貿易、對外貿易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唐宋以來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前沿。

唐宋以來寧波是中國古代思想、學術和宗教方面的對外交流中心,特別是曾經作為中國與古代日本、韓國交流的孔道,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近代作為通商口岸城市之一,一方面中國人民在寧波一次次展開反侵略的鬥爭,另一方面寧波也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

4.宋明以來中國文化思想重鎮。

寧波是浙東文化的搖籃,在宋明以後形成了對國內外有著深遠影響的“浙東學術思想”,產生了大量對浙東學術有重要影響的文人學者,曾在全國思想、文化、教育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其中的藏書文化在東亞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響。

5.“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的宜居城市。

唐代明州府城選址三江口,既得土地的平整,又有交通的便利,再通過它山堰水利工程解決城市用水和鄉村灌溉的問題,兼顧政治、軍事、經濟和生活各方面的需求,體現出擇地和營城方面的科學價值。宋明以來不斷營建,形城“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的獨特城市景觀以及大量的物質和非物質遺存,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一閣


四、歷史文化遺產資源

寧波歷史文化名城需要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遺產2個部分,其中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包括:

1.市域層面:

整體自然山水環境、岸線與島嶼特徵和風景名勝區;大運河、海上絲綢之路遺產;河姆渡等古人類遺址、越窯遺址、海防遺址;反映寧波海洋文化、宗教文化、學術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相關遺產;歷史文化村鎮和傳統村落。

2.中心城市層面:核心文化片區;三江、塘河等文化廊道;寧波平原水鄉特色和古代水利工程遺存。

3.歷史城區層面:寧波、鎮海、餘姚歷史城區的整體格局和城市形態;歷史街巷格局、地下文物埋藏區;重要的視廊。

4.歷史文化街區層面: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的整體歷史環境風貌和建築、環境等各類要素。

5.文物古蹟層面: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和歷史環境要素。

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市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奉化溪口雪竇山


五、風景名勝區

寧波現有風景名勝區4處,包括:雪竇山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東錢湖風景名勝區(省級)、鳴鶴-上林湖風景名勝區(省級)、天童—五龍潭風景名勝區(省級)。

雪竇山風景名勝區是以名人、名剎、名山、名水兼融輝映為特色,以觀光遊覽、休閒度假和生態保全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東錢湖風景名勝區是以湖泊溼地、南宋石刻群為特色,融湖山海景和歷史文化於一體,集遊賞攬勝和休閒度假等主要功能的近郊型省級風景名勝區。

鳴鶴-上林湖風景名勝區是以秀山清幽,碧湖多姿,瓷窯國寶、鳴鶴古鎮文化為特色;以觀光遊覽、尋幽訪古、科學考查為主要功能的山水、文化型省級風景名勝區。

天童—五龍潭風景名勝區是以佛國聖地、悠久的人文歷史和山奇水秀、谷幽澗碧、豐富迷人的森林自然風光為特色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市

姚江


六、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涉及寧波的遺產包括:浙東運河上虞-餘姚段、浙東運河寧波段、寧波三江口。其中浙東運河上虞-餘姚段(虞餘運河)、浙東運河寧波段(慈江、剎子港)遺產要素類型為河道;寧波三江口遺產要素為慶安會館,遺產要素類型為管理設施。

浙東運河上虞-餘姚段遺產區面積158公頃,緩衝區面積1113公頃;

浙東運河寧波段遺產區面積270公頃,緩衝區面積882公頃;

寧波三江口遺產區面積13公頃,緩衝區面積18公頃。

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市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象山石浦鎮


七、歷史村鎮

寧波現有各級歷史文化名鎮8處。其中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5處。這些名鎮均已編制名鎮保護規劃,確定了保護範圍和保護要求。

寧波現有各級歷史文化名村72處。其中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處、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1處、市級歷史文化名村49處。

寧波現有各級傳統村落44處。其中中國傳統村落22處,省級傳統村落22處。

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市

月湖歷史文化街區


八、歷史城區

1.寧波歷史城區

寧波歷史城區包括從唐代建城到解放前逐漸形成的城市歷史空間,是體現了寧波城市歷史發展過程中重要發展時期的建成區,同時這一區域現狀仍保留有較多歷史遺存。包括:千年府城——明州城,重要航運通商碼頭——明州港、三江口、江北碼頭;與明州城同時發展起來的江東百丈路地區;南城外重要居民點及山貨的集中銷售地南塘河地區;寧波近代開埠發端的江北地區。

寧波歷史城區範圍包括唐明州府羅城基址(現長春路、望京路、永豐路、和義路、江夏路、靈橋路圍成的區域,和奉化江、餘姚江、北斗河、護城河等水系圍成的城廓),以及羅城南城外南塘河、江北近代發展區段。寧波歷史城區總面積805.4公頃。

2.鎮海歷史城區

鎮海處於甬江入海的河口地帶,歷史上為明代定海縣城所在,縣城與招寶山、甬江有著密切的聯繫,天然形成的招寶山與甬江南金雞山對峙,控扼著東海門戶。城池東北角接巾子山,由鉤金塘連招寶山,在城市北部沿海區域形成連貫的屏障。歷史城區範圍東、南至甬江,西至苗圃路,北至環城北路、威遠路,面積259.9公頃。

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市

月湖歷史文化街區


九、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地段

寧波市區現有月湖、伏跗室永壽街、秀水街、鼓樓公園路、郡廟天封塔、天主教堂外馬路、鬱家巷、南塘河8個歷史文化街區。這些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遺存豐富,保存狀況良好,是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區域。

寧波中心城市範圍內劃定21個歷史地段。包括蓮橋街、新馬路、德記巷-戴祠巷、鎮海口海防史蹟、甬江北工業、梅墟、洪塘、莊橋葛家、高橋、莊市、貴駟、柴橋、大嵩、崔岙、塘溪、童村、王家、天童、惠民、後所、晴江岸。

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市

秀水街歷史文化街區


十、文物保護單位與文物保護點

寧波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0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7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項,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74項。

寧波市共有文物保護點1088處。2008年制定出臺《寧波市文物保護點保護條例》,用於對文物保護點的保護管理。

寧波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增7022項。其中古建築4426項、古遺址516項、古墓葬193項、石窟寺及石刻86項、近現代重要史蹟1764項、軍事設施11項、其他26項。其中除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02項、各級文物保護點1088項以外,三普新增5332項。

已完成了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保護點掛牌、建檔工作;完成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控制地帶的“二劃”的劃定和調整工作。

寧波市已公佈第一批地下文物保護區9片。寧波市已擬定第二批地下(水下)文物埋藏區(建議名單)共72片,尚未公佈。

十一、歷史建築

寧波市政府公佈了兩批歷史建築,共計746處;各縣(市)人民政府公佈了首批歷史建築,共計134處;已全面開展歷史建築的掛牌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

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共254項。其中國家級21項,省級76項,市級157項。

寧波現有國家級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省級1個,市級5個。

寧波已經建立了“非遺”項目、傳承人和傳承基地三者“三位一體”的保護模式,是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特色。

“三位一體”與傳統保護模式相比,保護主體是更為強調傳習功能的傳承基地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申報單位;在管理方式上,為傳承人和傳承基地牽線搭橋,將分散的個體納入“單位”管理。寧波“三位一體”保護模式規定,只有在傳承基地中承擔了傳承義務的傳承人才有資格成為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同時擁有傳承人和具備傳承基地才能列入代表性名錄。

“三位一體”保護模式促進了項目、傳承基地和傳承人三方受益。延續了文化遺產的活力,讓傳承項目“活態”的傳承。通過“三位一體”建設,可以培育傳承人,普及群體,實現大部分非遺個體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