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是否要转向个人IP品牌化?

旅游行业是否要转向个人IP品牌化?

国内疫情在逐渐好转,企业陆续投入生产,这次疫情对大部分行业的影响只是暂时的,但对某些行业来说,渴盼已久的黎明曙光还没有出现,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旅游行业。

疫情影响最大的旅游业

其实关乎居民出行的行业在这次疫情中都受到了影响,比如餐饮,酒店,交通,零售等。但是疫情对许多行业的影响是局部和有限的。

旅游行业是否要转向个人IP品牌化?

比如餐饮,人们居家隔离的时候吃腻了自己的手艺,对外面的美食想念已久,随着出行的逐步解禁和餐饮业的重新开放,报复性消费的需求会逐渐增加。

交通则是人们的刚性需求,上班坐地铁,出差要坐火车飞机,这些都不可避免。

酒店就不用说了,随着复工进程逐渐正常化,人们对酒店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加,主要来源于商务出行和旅游两方面。

旅游行业是否要转向个人IP品牌化?

但旅游业不一样,旅游业虽已在销售端实现线上化,但旅游消费本身还是要靠出行的,且团体旅游仍然是主流。最近的情况大家都减少出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口流动,人们连出去吃饭的次数都少了,又怎么会去旅游呢?所以旅游市场在近期的表现十分低迷。

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仍将持续

首先是海外游市场。

海外游不安全也不实际,不少国家已经宣布了旅行禁令,紧急状态甚至是封国。正常的经营秩序已经被打乱,很多旅游计划难以成行,签证和健康安全都难以保障。此外海外游的成本非常高,由于大量海外中国人归国,一些回国的机票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一张,且落地隔离措施都是每个国家防疫的必要手段,所以旅游行业在未来几个月可能会寸步难行。

旅游行业是否要转向个人IP品牌化?

那么国内游受不受影响呢?得益于国内疫情阻断的完成和疫情规模的控制,国内游市场是可以得到一定恢复的。

但一方面由于假期结束,疫情期间对生产活动的推迟比较大,大部分人开始投入到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去,已经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旅游。

另一方面境外疫情对境内的持续输入,也让人们尽可能的避免到机场,火车站等公众场合中去。中国民用航空局网站3月22日发布公告称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航班需从12个指定入境点入境,从侧面可以看出归国人员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大,更多的城市要对入境防疫压力进行分流,所以国内的人们会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国外的疫情整体还没有得到控制,国内的出行政策一旦收紧,国内旅游业市场依然会受到持续的影响。

旅游行业是否要转向个人IP品牌化?

旅游业仍然有机遇挖掘

虽然这次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最大,但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仍然乐观。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旅游业务模式在风险下已经凸显其固化性和不合时宜性,主要表现在业务难以灵活组织。如果要赢得未来机遇,旅游行业应当实现由跟团游为主到自助游为主的大转变,旅游平台应该实现由产品模式到IP模式的转变。

跟团游模式的灵活度相对更低。优点是安全保障更高,费用经济,节省时间,不需要自己规划路线,但跟团游在这次疫情中受到的波及最大,而自助游在这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较小,出行规模往往家庭化,具有更好的深度体验,也容易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地。

旅游行业是否要转向个人IP品牌化?

目前的旅游平台以旅游产品为主要目标,事实上旅游业在未来可以实现由产品模式到IP模式的探索,尤其是向个人IP模式的转变。

个人IP的发展机遇主要源于两大因素:

一、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和自主化;


目前全国具有导游资格证的人员超过100万,并且这一数字在逐年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导游人员是没有工资,没有单位,没有保障的,其收入都依赖于出团机会,本质上具备灵活用工和自主创业的基础。而目前人社部已经将旅游经济列为国家职称评级,这说明国家在大力扶持旅游行业的高级人才。这部分具有经验的专业性人才可以自行发掘定制旅游市场,打造个人专业品牌,由旅游平台提供流量和供应链上的支持,达成灵活合作关系的同时实现平台与个人效益的共同最大化。

二、网络自媒体的发展给予独立导游塑造品牌的机会。


很多知名旅游博主撰写文章、直播、拍视频在网络媒体上大受欢迎,并拥有极高的关注度。这部分人群已经成功塑造其个人的旅游品牌IP,应该说网络自媒体给予很多人发展个人IP的机会,如果导游们可以自主定制旅游产品,甚至可以把旅游服务同自媒体制作相结合,相信这对整个旅游业来说会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旅游行业是否要转向个人IP品牌化?

通过以上讨论,你们对旅游行业的未来有怎样的看法呢?导游这一岗位在未来是否可以实现个人的品牌化呢?在下方说说你的观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