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陪伴”两字,成了你以后的憾


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总陪着孩子,哪来的钱养孩子?”

“天天陪着,孩子照样难管。”

“我上班没法抱孩子,不上班就没法养孩子呀。”

不要让“陪伴”两字,成了你以后的憾

每每看到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我很为他们感到伤心,可怜,孤零零地,有点自生自灭的感觉。我总是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他长大后会幸福吗?为什么他们的父母生而不养,再难也应该把孩子带在身边!

可是现在即使有父母在身边,孩子依然缺少陪伴。

教育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

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

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

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1

曾有位妈妈说过,她说她5岁的儿子很调皮,爱耍赖,爱发脾气,霸道不讲道理,比留守儿童问题都多。

但父母明明就陪在他身边,从没离开他半步,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才五岁就拥有专属自己的ipad,爷爷奶奶也当他是手心的宝,疼得不要不要的,他应该是个很幸福的孩子才对,但为何孩子还这样让人头疼?

可是父母是怎么陪伴孩子的呢?

妈妈说:“小孩子啥也不懂,给他玩具,给他好吃好喝好玩,有老人看着,就可以啦,还要怎么相处呢?

我们要上班,回到家也挺累的,孩子可以在父母身边玩,他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呀。”

所以你看到这里也明白孩子的坏脾气,爱耍赖,霸道不讲道理,都只是为了引起父母关注而已。

孩子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真正意义的陪伴,所以孩子即使天天在父母身边,但依然是孤独的。

不要让“陪伴”两字,成了你以后的憾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孩子看似笑靥如花,幸福快乐,没有留守的伤痛,也没有物质的匮乏,但却无比“孤独”,无比“焦躁”,因为虽然父母在身边,但依然缺陪伴,缺关注,缺爱。

我们的陪伴,仅是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满足了孩子的吃喝,驱赶了孩子的黏扰及依赖。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2

很多时候,我们总希望从孩子的身上多“抠”点时间做自己的事。

催着孩子快点吃饭,快点睡觉,可以自己玩儿,可以乖乖做作业,总之是越“省心”越好。

孩子如果做不到,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和预期,我们就会愤怒和不满,甚至会抱怨陪孩子真是浪费时间。

那些陪孩子的时间真的被浪费了吗?

当然不是,我们的陪伴会内化成孩子内心的安全感,给他们一生的力量,是他们终身幸福的根基。

请输入标题 bcdef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

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而且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

不要让“陪伴”两字,成了你以后的憾

一天天看似很长,回头看岁月却很短。我们总想孩子快快长大,自己便能拥有自己的时间,不经意间发现孩子长大了却后悔没有好好陪伴。

他们的成长不可逆,儿时父母陪伴带来的安全感更难以弥补。所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请多陪他5分钟吧。用我们几分钟的耐心,换来他们的一份安全感,不划算吗。

3

常常会看到父母们的各种吐槽,陪孩子写作业要了亲命。总是控住不住的脾气,对孩子破口大骂。

想到邻居家孩子写作业的场景:

萱萱写数学作业,一遍遍的读题,却始终写不出答案。

几分钟后,坐在身边的奶奶忍不住指着孩子的头嚷嚷:“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乘法不会吗?5个5是多少?”。

萱萱没出声,不过一分钟,奶奶再次爆发了:“5个5是25,笨死你算了!”

其实萱萱这孩子动手能力很强,也很懂事,只是有些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接受信息也慢。看题的时候经常会丢字,所以她得多读几遍。但对她奶奶来说,这都不是理由。

唯一的理由就是她笨!她懒!因为家人的打击和暗示,她对学习越发的反感,就如她奶奶所言,她真的快被“笨”死了。

想起《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里,米叔说的一句话:

你如果想砍掉一棵树,不用亲自动手,只要对着它骂脏话,用不了几天,这棵树就会枯萎了。

不要让“陪伴”两字,成了你以后的憾

对待孩子也是如此,你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嫌恶和责怪,足以摧毁一个孩子。

如果我们的孩子有些地方不如人意,不妨请多给他些时间。因为这是一份接纳,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爱他的活泼可爱,爱他的乖巧懂事,也会爱他的不聪明、不完美。

再想想,对孩子发脾气,又真的起到了想要的效果吗?

无非让自己气得半死,孩子也被吓得颤抖,六神无主。

4

其实我们能陪伴孩子的也只有13年左右,13岁以后的孩子渐渐会远离我们,不再像儿时那么依赖我们,他们会有自己的生活圈,自己的朋友。

三岁以前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期,你给他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拥抱,都会在他心里留下印迹。

三岁到十三岁,十年时间,好的陪伴能很好的帮助孩子度过他们的青春叛逆期,不是等问题出现了再去救火,而是从小就把这种可能扼杀在摇篮里。

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能会听你的,觉得你对的才会反思才会改正;反之,我能想象就是无休止的吵闹争执。

孩子就像我们人手一个的苹果手机,出厂设置都是一样的,但我们拿到后又各不相同。所以生育生育,育是大于生的。在育上,我们需要更多的精力,我们付出的更多。

不要让“陪伴”两字,成了你以后的憾

5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个旁观者,一个引导者,一个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长者。孩子几岁,我们就需要把自己变成几岁,和他们一起欢一起闹。

在伴随的同时,我们关注观察,发现他们的偏离轨迹,行为有失,就需要去引导;发现他们的天赋特长,就学习去开发。

如果孩子以后即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以此谋生,这是件莫大的幸事。

不要让“陪伴”两字,成了你以后的憾

想着把小孩丢给老人,等小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再接回身边。其实这个时候不仅错失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亲子关系建立的最佳时期,同时也错失了孩子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

孩子两岁时的脑重就相当于成人的75%,儿时对他的刺激越多,脑部发育越好,而老年人精力有限,他们照顾自己都有点力不从心,何况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

所以,不要错失了亲子关系建立和孩子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

哈佛心理学家凯瑟琳·斯坦纳·阿黛尔建议,在以下这些关键时间,父母应该放下手机,放下工作。跟孩子好好相处:

1. 在去学校的路上

2. 接孩子放学的时候

3. 孩子从学校回到家的时候

4. 当家长下班回到家时

5. 晚饭时间

6. 睡前时间

多花时间专注陪孩子吧,再多的物质与金钱,都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别再用工作忙当借口,别再用金钱物质搪塞,别再看手机入迷……

孩子的成长,仅有一次,错过就没有机会重来,请珍惜陪孩子成长的每一刻,不要让“陪伴”两字,成了你日后的憾,成了孩子长大后的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