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八. 岑參 劉方平 裴迪第 元結 張繼

《唐詩三百首鑑賞》該書圖文鑑賞本中所選詩歌都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婦孺能詳之作,詩是好詩,賞析亦高雅成趣,同時書中還為每一首詩都配上了壯美幽深的水墨畫,造成一種視覺和詩境上的通感,使唐詩之枝繁葉茂、波瀾壯闊盡呈眼底,一覽無餘,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上的無限美感。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唐詩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八. 岑參 劉方平 裴迪第 元結 張繼

目錄:

第50章 岑參(1)

第51章 岑參(2)

第52章 劉方平

第53章 裴迪

第54章 元結

第55章 張繼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八. 岑參 劉方平 裴迪第 元結 張繼

第50章 岑參(1)

詩人名片

岑參(715—770)

籍貫: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作品風格:雄奇瑰麗,熱情奔放

個人簡介: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自幼遍讀經史。二十歲到長安,獻書求仕。不成,漫遊長安、洛陽等黃河以北地區。天寶三年(744)進士及第,任兵曹參軍。天寶八年(749),在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市)節度使高仙芝幕府任書記,天寶十年(751)岑參返回長安。天寶十三年(754)又作安西北庭(今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奇臺縣北附近)節度使封常清任判官。至德二年(757)才回朝。在這期間,詩人寫下了大量著名的邊塞詩。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後官至嘉州(今四川省樂山市)刺史,世稱岑嘉州。任滿罷官,卒於成都旅舍。有《岑嘉州集》,存詩三百六十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①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②,胡天八月即飛雪③。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④。

散入珠簾溼羅幕⑤,狐裘不暖錦衾薄⑥。

將軍角弓不得控⑦,都護鐵衣冷難著⑧。

瀚海闌干百丈冰⑨,愁雲慘淡萬里凝⑩。

中軍置酒飲歸客○11,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12,風掣紅旗凍不翻○13。

輪臺東門送君去○14,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注】

①歌:詩體名,《文體明辨》:“其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武判官:其人不詳,判官,官職名,唐時節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節大使,可招任幕僚協助判處公事,稱判官。

②白草:西北的一種牧草,秋季乾枯後變白。

③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④梨花:這裡比喻樹枝上的雪花。

⑤珠簾:用珠子串成的掛簾。羅幕:用絲綢做的幕幃。

⑥狐裘(qiú):狐皮做的大衣。錦衾(qīn):絲綢做的被子。

⑦角弓:用獸角裝飾的弓箭。控:拉開。

⑧都護:鎮守邊疆的長官。

⑨瀚海:沙漠。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百丈:百尺。

⑩慘淡:昏暗無光的樣子。

○11中軍:古時分兵為左、中、右三軍,中軍為主帥親自率領。這裡指主帥的營帳。歸客:武判官。

○12轅門:軍營的大門,古時行軍紮營,以車周圍作屏障,在出口處用兩車的車轅相向豎立,作為營門,故稱轅門。

○13掣(chè):拉,牽。凍不翻:凍住不飄動。

○14輪臺:唐輪臺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米泉縣,與漢輪臺不是同一地方。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詩人在開頭先聲奪人,先寫了兇猛的風勢,狂風使“白草折”,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猛烈的西北風颳得斷草亂飛的景象。這也暗示了讀者雪勢也很大。“胡天八月即飛雪”中一個“即”字,生動地寫出了從南方來的人的驚奇心理。

北風怒號,大雪紛飛後。詩人驚奇地看到了這樣一個美麗的景色“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樹枝上都綴滿了晶瑩的雪花,這好像是一夜春風使梨花開放了。詩人把白雪比作了梨花,非常貼切生動,雪花顯得更加潔白美麗了,這也流露了詩人喜悅的心情。“忽如”二字用得非常妙,既寫出邊塞天氣變化之快,大雪來得迅速,也再次流露出來詩人驚喜和好奇的心情。“千樹萬樹”,渲染了雪景的壯美。詩人將邊塞寒冷的冬景寫成了溫暖的春景意境,讓人內心充滿了喜悅的心情,可謂神妙。

詩人寫完帳外的雪景後,接著掉轉筆頭,開始寫帳內。“散入珠簾溼羅幕”,雪花穿過“珠簾”,沾溼了幕幃。這一句承上啟下,自然轉入了接下來雪帶給人們的影響。人們穿“狐裘”也不暖和,柔軟的“錦衾”也顯得薄了。“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兩句互文,寫有勇力的將軍竟然連角弓都拉不開了,鎧甲冰冷難穿。這些在南方人看來反常的現象,詩人寫得細緻入微,津津有味。這種冷反倒充滿了情趣。

接著詩人將視角重新轉移到帳外,“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廣袤的沙海上遍佈冰雪,遼闊的天空中烏雲密佈。“百丈”、“萬里”這些都是虛數,詩人用誇張的寫法描繪了一幅瑰麗雄偉、蒼涼浩瀚的大漠雪景,氣勢豪邁。“愁”字也暗示了詩人對朋友在這樣惡劣環境下離別的擔心。

接著詩人由寫景轉寫人事,“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這是寫餞別的情景。在這嚴寒的天氣了把酒縱飲,送別友人,“胡琴”、“琵琶”、“羌笛”這些樂器的羅列,表明了聲樂的熱鬧。詩人渲染了一個熱鬧的送別場景,但是在熱鬧背後是詩人的離別愁緒。

客人走時已經是黃昏了。這是又下起了大雪,狂風又刮起來了,但是詩人看到,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不動,為什麼呢?可能是被冰雪凍住了。這一個小小的細節卻生動地表現出來天氣的寒冷。這個細節寫得非常精彩。

在輪臺東門,詩人和客人依依不捨地分別了。這時大雪充塞了“天山路”,漸漸地客人越走越遠,最後消失在大雪中。詩人久久立在風雪中,目送著武判官的形象凸顯了出來,結尾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流露了詩人對武判官的擔憂和不捨的綿綿深情。

這首七古詩,最突出的特點是將蒼涼的邊塞雪景寫得奇妙和富有情趣,充滿了浪漫色彩。詩人雪中送人的描寫,真摯感人,結尾讓人回味不已。描寫場景的頻繁轉換,也使詩文更加靈動。整首詩格調明快,詩情豐富,語言簡潔優美。

後人點評

清人王夫之:顛倒傳情,神爽自一,不容元白問花源津渡。“胡琴琵琶與羌笛”,但用《柏梁》一句,神采驚飛。(《唐詩評選》卷一)

春夢

岑參

洞房昨夜春風起①,遙憶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裡。

【注】

①洞房:深邃的內室。

春夢

“洞房昨夜春風起,遙憶美人湘江水”,這兩句寫夢前的思念。在深邃的房中,昨夜吹進了春風,可見,春天已經悄然來到。春回大地,春暖花開的美好季節,總是,容易引起人們思想的波動,這裡獨坐洞房中的人就不禁懷念起了遠方的美人。“美人”既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女人;既可指容顏姣好的人,也指品德高尚的人。這首詩沒有指明是詩人寫自己的夢,還是詩人代他人寫夢,所以,“美人”是男是女,無從考證。總之,微風吹拂的春季裡,室中人越發思念在湘江邊上的美人。

後兩句寫室中人將這種思念直接帶入了夢中。雖然,指睡了片刻功夫,但他在夢中卻已經走過了數千裡,到達了美女所在的江南之地。“片時”和“數千裡”真實地描繪了虛幻恍惚的夢境,同時,也是以時間之快和速度之快,反映了室中人強烈深切的思念之情。雖然這只是一場夢,但是,最後給人留下了美好的感受。

這首七絕小詩成功地用夢將強烈的思念感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語言平實,感情真摯,結構精巧。

後人點評

《載酒園詩話》:“詩有同出一意而工拙自分者。如戎昱《寄湖南張郎中》曰:‘寒江近戶漫流聲,竹影當窗亂月明。歸夢不知湖水闊,夜來還到洛陽城。’與武元衡‘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顧況‘故園此去千餘里,春夢猶能夜夜歸’同意,而戎語之勝,以‘不知湖水闊’五字,有搔頭弄姿之態也。然皆本於岑參‘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裡’。”

逢入京使①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②,雙袖龍鍾淚不幹③。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注】

①入京:返回京都。

②故園:指長安和他在長安的家園。

③龍鍾:流淚的樣子,這裡指淚水沾溼的意思。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八. 岑參 劉方平 裴迪第 元結 張繼

第51章 岑參(2)

逢入京使

天寶八年(749),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調岑參為節度使府掌書記。岑參第一次踏上惡劣西域的征途。此詩就是詩人在去西域的路上遇到老鄉的情景。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詩人看到的景色。詩人離開長安已經有好多天了,回頭望長安的家園,只覺得長路漫漫,無邊無際。“東望”點明瞭詩人所在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幹”,這句話勾勒了詩人眷戀家鄉的情態。詩人思憶家鄉的親人不禁淚流滿面,沾溼了襟袖。這裡“淚不幹”,是一種誇張手法,自己突然在外地遇到了家鄉人,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以至於淚流不止。這句話也為下文詩人捎家書做了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詩人和老鄉在路上偶遇,沒有紙筆,也來不及寫信,詩人就請老鄉給家裡人捎個口信,報個平安吧。“無紙筆”表明兩人都是行色匆匆。偶然在路上相遇。如果此時詩人有紙和筆該有多好,這樣詩人就可以暢快淋漓的在一抒自己的思鄉心情,但是,詩人卻沒有,那就捎個口信吧,此時,詩人心中既有對親人的思念和眷戀,也有對未來前途的期盼,心中百感交集。但最後這一句簡潔有力的話也表現了詩人寬廣豁達的胸懷。

這首七言絕句,不飾雕琢,語言簡潔自然,感情真摯,深入人心。將深沉的情感凝練在淚沾衣襟和託鄉人捎口信這兩個動作中,語約而義豐,讓人回味無窮。

後人點評

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詩概》)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①

岑參

強欲登高去②,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③。

【注】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陽節。

②登高:人們在重陽節有登高飲酒賞菊插茱萸來驅避災禍的習俗。

③傍:接近。

戰場開

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次年長安陷落。至德二年(757)二月,岑參隨肅宗從彭原轉移到鳳翔。九月唐軍收復長安,該詩大概就是這年重陽節時,詩人在鳳翔寫作的。詩中寄託了詩人對長安家園的思念。

“強欲登高去”,詩人在第一句緊扣題目中的“九日”,點明瞭詩文寫作的時間。重陽節里人們都喜歡登高,但是詩人卻寫“強欲登高”,有勉強之意,透著些淒涼。這是為什麼呢?

“無人送酒來”,原來是詩人想到在佳節之際卻沒有人來送酒助興。在這裡詩人化用了陶淵明的典故。《南史·隱逸傳》中載:一次,陶淵明過重陽節,沒有酒喝,所以,愁悶地坐在宅院旁的菊花叢中很久。後來恰好王弘送來了酒,才使陶淵明得意在佳節暢飲。這裡詩人反用其意,寫雖然自己勉強按照習俗登高飲酒,但是在戰亂時期,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共度佳節。這一句緊承第一句,承接自然,語言樸實如話,雖然巧用典故,卻無矯揉造作之感。詩人寫“無人送酒”,回扣了題目中的“行軍”二字。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每逢佳節倍思親,詩人在佳節之際想到了長安家園,“遙”字,表明了詩人和長安的家園相距遙遠,烘托了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接著詩人將對親朋好友的思念的感情,濃縮到了“故園菊”上,使這種繁雜的思念變得具體可感,同時,重陽佳節本就有賞菊的習俗,所以,詩人在這裡精選菊這個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應了題目,也使整首詩渲染上了濃郁的節日氣氛。詩人懷念的菊,此時什麼樣呢?

“應傍戰場開”,最後詩人想到它應該開放在戰火之中啊。這又回扣了題目的“行軍”二字。“戰爭”二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這句話寫得形象自然,使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幅的戰亂中的長安圖,在到處都是戰火紛飛、斷壁殘垣的長安城中,朵朵菊花依舊在角落裡孤寂地開放著。此時,詩人不僅僅牽掛家鄉的親人,還傳達出了詩人對千萬飽經戰亂之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對國事的憂慮和對和平的強烈渴望。這看似簡潔樸素的結尾,卻蘊含了深沉的情感,餘味無窮,耐人咀嚼,使整首詩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後人點評

徐獻忠論曰:“嘉州詩一以風骨為主,故體裁峻整,語亦造奇,持意方嚴,竟鮮落韻。”(《唐詩品》)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①,雪海邊②,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③,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④,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⑤,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⑥,幕中草檄硯水凝⑦。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⑧,車師西門佇獻捷⑨。

【注】

①走馬川:地名,在北庭川,即今新疆古爾班通古特。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封大夫:指封常清,天寶年間任北庭都護、瀚海軍使、伊西節度使。因封常清曾任御史大夫,故這裡稱他為大夫。西征:即天寶十三年,封常清率軍鎮壓突厥西葉護阿布思叛軍殘餘。

②雪海:今準葛爾雪原。

③輪臺:地名,在今新疆庫車縣東。封常清在此駐軍。

④金山:指今阿爾泰山,在今內蒙新疆交界處。匈奴常從此侵漢。

⑤戈相撥:兵器之間偶爾互相碰撞。

⑥五花:指五花馬。連錢:馬身上斑駁如錢的毛色。旋:隨即。

⑦草檄(xí):起草討伐敵軍的文書。

⑧短兵:指刀劍之類的短兵器。

⑨車師:唐北庭都護府治所在地,是漢時車師國舊地。

出師西征

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出兵徵播仙(唐代古地名)時,任按西節度使判官的杜甫寫下這首詩為他們壯行。

這首詩可以分為四部分來賞析,第一部分(從第一句到“隨風滿地石亂走”),主要寫了邊塞戈壁的惡劣氣候。這次出征軍隊將要經過“走馬川”、“雪海邊”,還要穿越荒無人煙的莽莽黃沙大漠,黃沙漫天,天地間一片昏黃混沌,這暗示了沙漠中狂風之大。這些都是戈壁典型環境,白天的環境是這樣惡劣了,那麼晚上戈壁又是什麼樣的呢?接著詩人寫到夜晚的環境,夜裡的狂風怒吼,“吼”體現了風聲之大。“大如鬥”的碎石,竟然被風吹得到處滾,這個實例,形象地把風大的程度表現了出來。“亂”字也形象地描繪了狂風肆虐形態。而亂石翻滾很可能會傷及到人,所以,環境不僅惡劣,也存在著危險。詩人在這部分分別從風色、風聲、風力來著重描寫了邊塞狂風之大。

接下來第二部分(從“匈奴草黃馬正肥”到“風頭如刀面如割”),寫匈奴趁著草肥馬壯的時機,入侵唐朝邊境,唐軍嚴陣以待。“金山西見煙塵飛”中的“煙”是唐朝報警點起的狼煙,“塵”是匈奴鐵騎奔騰而來捲起的塵土,“煙”和“塵”同時飛揚,這表明匈奴來勢洶洶,唐軍早有防備。這一句為戰爭拉開了序幕,渲染了戰前的緊張氣氛。接著詩人寫到了唐朝大將,“漢家大將”大將出現了,他夜裡不脫“金甲”,可見將軍心懷戰爭,身負重任,時刻準備戰鬥。“半夜軍行戈相撥”寫了半夜裡行軍,詩人抓住了“戈相撥”這個細節,讓我們聯想到大軍在漆黑的夜裡秩序井然地急速前進,這輕輕的兵器的撞擊聲,襯托了整個軍隊的嚴整和肅穆。“風頭如刀面如割”,風如刀,刀刀割在戰士們的臉上,這是大漠行軍中真實的感受,寫得非常貼切生動。這句也呼應了前面描寫風的部分。

接著詩人從第三部分(“馬毛帶雪汗氣蒸”到“幕中草檄硯水凝”)轉筆又寫到了景,這三句著重描寫了邊塞天氣的寒冷,戰馬在寒風中奔馳,馬身上的汗水,立刻在馬毛上凝成了冰。軍幕中起草檄文用的硯水也都凍上了。“旋”突出了冰凍之快,突出了天氣之寒冷程度。詩人善於對局部細節的刻畫,來渲染整個大環境,從詩人形象生動的文字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嚴酷的寒冷。寫到這裡將士們在艱苦的環境中,不畏風雪勇敢前進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這樣一支頑強的的軍隊又有誰打敗它呢?

第四部分也就是最後三句,詩人預想敵軍看到這樣強大的唐軍定然會聞風喪膽,而唐軍凱旋而歸的。正是因為有個前三部分的描寫、蓄勢,所以才有了第四部分的預想,各部分之間聯繫非常緊密,承接自然。

這首七古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沒有寫戰爭的宏大場面,沒有寫戰士們奮勇殺敵的壯烈精神,而是精選了幾處典型意象,將唐軍的威勢化於無形中,成功運用了反襯手法,將戰鬥的緊張氣氛,和戰士們高昂的戰鬥精神完美地表現了出來。氣勢雄渾豪壯。

後人點評

清人方東樹:奇才奇氣,風發泉湧。(《昭昧詹言》卷十二)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八. 岑參 劉方平 裴迪第 元結 張繼

第52章 劉方平

詩人名片

劉方平

籍貫:唐朝河南洛陽人。

作品風格:清新自然

個人簡介:天寶年間考進士不第,後入軍幕,不順,便退隱穎水、汝水一帶。有《劉方平詩》一卷,《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①。

今夜偏知春氣暖②,蟲聲新透綠窗紗③。

【注】

①闌干:這裡指橫斜的樣子。南鬥:星宿名,在北斗星南。

②偏知:才知。

③新:剛剛。

月夜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前兩句描寫深夜之景,夜已深,清朦的月光半照著千家萬戶的庭院,庭院一半浸在月光中,另一半籠罩在夜色中;天上的北斗星和南鬥星橫斜在天空。“半”字用得很妙,月光朗照就顯得過於明亮,而半照中,一明一暗襯托了夜的寧靜。“斜”字暗示了它隨著時間在不斷推移。大地一片沉寂,只有天空中的星月默默地隨著時間流轉,整個夜空一片幽靜深邃。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這兩句寫了夜中透出的春意。夜更深,溫度也降了很低,就在寒冷寂靜的深夜裡,偏偏蟲兒預先知道了春暖花開的日子即將到來,突然發出了清亮、歡快鳴叫。這偶爾微弱的蟲鳴聲讓詩人敏感地察覺到了春天的氣息,這是萬物復甦的先兆,這讓詩人不禁產生了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綠”前一句的“春”照應,烘托了春的氣氛。詩人構思非常新穎獨特,同樣是夜景,卻反映了不一樣的情調,蟲鳴代表著春天,春天總能讓我們聯想到奼紫嫣紅、熱鬧非凡,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景象。詩人獨闢蹊徑,寫出了獨特的春意,寫得細膩而充滿情趣。

蘇軾有名句“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體驗和劉方平這首詩中的春意體驗是一樣的。讀者可以參讀品味。這首七絕詩寫得清新靈動,細膩生動,非常優美。

後人點評

清人黃叔燦:寫意深微,味之覺含毫邈然。(《唐詩箋註》卷九)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八. 岑參 劉方平 裴迪第 元結 張繼

第53章 裴迪

詩人名片

裴迪(716-?)

籍貫:關中(今屬陝西)人。

作品風格:清逸自然

個人簡介:他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曾任蜀州刺史、尚書省郎。晚年居住輞川、終南山。《輞川雜詠》組詩是裴迪的代表作。

華子港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①。

雲光侵履跡②,山翠拂人衣。

【注】

①晞:乾燥。

②雲光:落日餘暉。

這首詩是裴迪和王維的唱和之作,王維隱居於藍田(今屬陝西)輞川別墅,別墅中就有華子崗、竹裡館、鹿柴等多處景色,王維和裴迪各賦五言絕句二十首,這就是其中一首,描寫了華子崗上優美的秋景。

“日落松風起”,開頭這一句寫景,描寫了落日和松風,“落”和“起”二字,生動鮮明地勾勒了日落西山、晚風驟起的暮色之景。使讀者彷彿親眼看到了夕陽倚山而下的景象,親耳聽到了晚風吹拂林葉的聲音,讓人感到神清氣爽,瑰麗優美。

“還家草露晞”,“還家”和第一句的“日落”照應,點明瞭詩人是在回家的路上。這也表明詩人已經遊覽了很長時間。詩人此時吹拂著清風,沐浴在夕陽下,向前走著,腳下的青草因為太陽的照射,草間的露水已經蒸騰殆盡了,詩人踏在這些幹松的青草上,感到特別輕細柔軟,分外愜意。這句話描繪了詩人意猶未盡、悠然漫步的自在形象。接下來詩人以“還家”的行蹤為線索,進一步描寫華子崗上優美的環境。

“雲光侵履跡”,寫餘暉下詩人行走的情形。“侵”字有逐漸浸染的意思。這個字不僅把詩人在夕陽下一步步行走的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也寫出了太陽漸漸下落,餘光逐漸消散的過程。讀完這句話不禁使讀者聯想到餘暉逐漸消散,隨風搖動的松林在陽光中明暗不斷變化的瑰麗景象。

“山翠拂人衣”,“山翠”本為“山翠”,但詩人強調了“翠”字,是“翠”拂動人衣服。這就將具體形象化成了無形的感受。詩人眼裡滿是山林的青翠色,這可愛的顏色彷彿有了生命,不斷地輕拂著詩人的衣襟,也撩撥著詩人的心,使詩人感到分外的輕鬆自在。上句中“雲光”緊隨著詩人,這句“山翠”追逐著詩人,它們彷彿對詩人眷戀不捨。而這樣的描寫反映了詩人對華子崗美麗景色的喜愛和深深留戀之情。

這首五絕,精選落日、松風、草露、雲光、山翠這些零散的景物,並把它們巧妙地聯繫在一起勾勒了一幅聲色俱佳、動靜的相宜風景畫,語言簡潔,韻味豐富,情趣盎然。

後人點評

王士禛稱王維、裴迪“輞川唱和,工力悉敵”(《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凡例》)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八. 岑參 劉方平 裴迪第 元結 張繼

第54章 元結

詩人名片

元結(719—772)

字號:字次山,自號漫郎、元子、聱叟等。

籍貫:汝州魯山(今河南魯山)人。

作品風格:質樸簡古、平直切正

個人簡介:天寶十三年(754)進士及第,安史之亂中,為右金吾兵曹參軍、山南東道節度參謀,討伐史思明。唐代宗時任著作郎,後有兩次出使道州刺史,有政績。後又歷任容州刺史,御史中丞。大曆七年(772)卒於旅舍。有後人輯《元次山文集》十卷,《全唐詩》收其詩二卷。

賊退示官吏並序

元結

癸卯歲①,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

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

吏。

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

井稅有常期②,日晏猶得眠③。

忽然遭世變④,數歲親戎旃⑤。

今來典斯郡⑥,山夷又紛然⑦。

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

使臣將王命⑧,豈不如賊焉?

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

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

思欲委符節⑨,引竿自刺船⑩。

將家就魚麥○11,歸老江湖邊。

【注】

①癸卯歲:代宗廣德元年(763)。賊:指被稱為“西原蠻”的少數民族入侵者。

②井稅:指田賦。

③晏:晚。

④世變:世道變故,這裡指安史之亂。

⑤戎旃(zhān):軍帳。

⑥典:治理。郡:指道州,道州又稱江華郡。

⑦山夷:居住在山上的少數民族。這裡指西原蠻。

⑧使臣:指催徵的官吏。

⑨委符節:指棄官。符節,是古代朝廷發佈命令或調派官員的憑證,派使臣出行時須持符節。委,放棄。

⑩刺船:撐船。

○11將:攜帶。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十二月,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西原蠻”武裝起義,曾佔領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縣),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次年五月,元結奉命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蠻”又攻陷了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和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陽),卻沒有再攻道州。詩人認為,這不是官府“力能制敵”,而是“西原蠻”對道州百姓的“傷憐”。而朝廷的官員不體恤百姓,殘酷征斂。詩人因此而作此詩,譴責官吏殘暴的行為。

全詩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前六句,主要寫了曾經在“太平”盛世的時候,詩人隱居山中過的輕鬆自在生活。“泉源”就在園中,每日都飽飲清泉水,詩人的庭院和山溝洞穴相對,可見詩人隱居環境的幽靜閒逸。那時候“井稅有常期”,百姓沒有額外負擔,大家“日晏猶得眠”,都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猶”流露了詩人對“太平”時期生活的熱愛和讚美。這部分對往昔的追憶,為後面揭露今日統治者橫徵暴斂,摧殘百姓做了鋪墊。

第二部分(“忽然遭世變”到“此州獨見全”),寫今世社會變亂,賊寇反叛。前四句簡單敘述了詩人出山後,征伐叛軍,最後來到道州任刺史的歷程。詩人來到道州,正好遇到“西原蠻”叛亂。詩人接著寫道州城小,百姓貧困,“賊”可憐他們,所以“此州獨見全”。這裡詩人對盜賊表示了肯定,寫盜賊尚有憐憫之心,為下文的官吏殘暴埋下了伏筆。

第三部分(“使臣將王命”到“以作時世賢”),寫今世官吏的殘暴。“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詩人一開始就用了反問句,把“官”和“賊”對比,寫奉詔催徵賦稅的官吏,難道還不如賊寇嗎?直接將矛頭對準了官吏,表現了詩人極度激憤的心情。接下來兩句詩人擺出官吏橫徵暴斂的事實,“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這一形象的比喻生動地描繪出了官吏搜刮百姓,攪得城中雞犬不寧的情景。這情景和“井稅”兩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征斂官吏的殘暴。“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意思是怎麼以置百姓於絕境,來換取當朝統治者認為的賢能大臣呢?詩人用了一個反問,直接控訴了官吏們的暴虐行為,揭示了他們醜惡的本質。“絕人命”和“傷可憐”,“時世賢”和“賊”相照應,強烈地諷刺了征斂官吏不如賊。

第四部分(“思欲委符節”到最後),詩人在這部分表明了自己不同流合汙的高潔志向。詩人身為官吏,不能違背王命也不願做“絕人命”的事情,矛盾之餘,他選擇了棄官歸隱。甘心“就魚麥”和漂泊江湖,也不想置百姓於水深火熱中,表達了詩人對勞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對征斂官吏的強烈不滿。

這首五言古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直陳時、直抒胸臆,毫不遮掩。詞意深沉,感情憤激。詩人對百姓的深切關懷,發自肺腑,真摯感人。

後人點評

沈德潛說:“次山詩自寫胸次,不欲規模古人,而奇響逸趣,在唐人中另闢門徑。”(《唐詩別裁》)這樣的評論是恰如其分的。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八. 岑參 劉方平 裴迪第 元結 張繼

第55章 張繼

詩人名片

張繼

字號:字懿孫

籍貫:襄州(今湖北省襄陽)人。

作品風格:不雕而自飾,丰姿清迥

個人簡介: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然銓選落地,歸鄉。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753)進士及第,大曆年中張繼被任為檢校祠部員外郎。最後任鹽鐵判官,管理洪州財賦。一年後病卒任所。有《張繼詩》一卷,《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楓橋夜泊①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②,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

①楓橋:在今江蘇蘇州市西。

②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故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因唐名僧寒山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詩人在一個秋夜,停泊蘇州楓橋,看到了江南水鄉特有的幽美景色,客居他鄉的詩人陶醉其中,寫下了這首清麗雋永的小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沉落,天空呈現一片朦朧的暗灰色。在樹上棲息的烏鴉偶爾發出幾聲啼鳴,襯得夜空更加沉寂。夜深月落,天氣變得寒冷起來,霜氣逐漸瀰漫整個夜空。詩人通過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個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清冷幽寂夜色環境。霜是在地上而不是在天上,“霜滿天”寫的是詩人在寒夜裡,感到切膚之寒從四周包圍了自己,好像整個冰霜鋪天蓋地。詩人從視覺、聽覺和感覺三個方面清晰地展現了這一夜景。而這幽寂清冷的夜景也襯托了詩人客居他鄉的孤獨寂寞心情。

“江楓漁火對愁眠”,在昏暗的夜色中,江邊的楓樹只是模糊的一片,江面上,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在昏暗朦朧的夜色中顯得格外醒目。唐代詩人常常把“江楓”和愁字聯繫在一起。“漁火”象徵了漂泊在外的未歸人。“江楓”和“漁火”,一明一暗、一個江岸一個江上,兩處景物主客錯落組合在一起,兩者獨立而又融合在一起,意境幽美。最後詩人寫到“對愁眠”二字,“對”字有伴的意味,可見,詩人獨自面對霜夜、江楓等江中夜景時,心中有孤單寂寞,也含有對江南夜景的欣賞陶醉之感。詩人和江景為伴,兩者達到了完美的融合,和諧優美。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接著詩人寫寒山寺夜鐘聲。詩文前兩句中描寫了多處景物,渲染了寧靜氣氛,而最後這兩句豐富了詩文的意韻,為詩文增添了深厚的歷史人文氣息。而後邊這兩句卻只描寫了一處景,可見,這處景物的重要性。寒山古寺積澱著豐厚的人文氣息,有包容一切的胸懷和氣勢,在寂靜的夜裡,寒山寺的鐘聲顯得格外渾厚莊嚴,詩人的愁思也隨著這鐘聲延伸、擴散。意蘊深遠,讓人回味無窮。

這首七絕詩,語言簡潔優美,物象動靜結合,明暗相稱,從視聽等多個角度進行描寫,使風景豐滿形象,意境優美。

後人點評

清人沈德潛:塵市喧闐之處,只聞鐘聲,荒涼寥寂可知。(《唐詩別裁集》卷二十)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八. 岑參 劉方平 裴迪第 元結 張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