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該書圖文鑑賞本中所選詩歌都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婦孺能詳之作,詩是好詩,賞析亦高雅成趣,同時書中還為每一首詩都配上了壯美幽深的水墨畫,造成一種視覺和詩境上的通感,使唐詩之枝繁葉茂、波瀾壯闊盡呈眼底,一覽無餘,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上的無限美感。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唐詩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目錄:

第30章 王維(4)

第31章 王翰

第32章 李白(1)

第33章 李白(2)

第34章 李白(3)

第35章 李白(4)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第30章 王維(4)

渭川田家①

王維

斜陽照墟落②,窮巷牛羊歸③。

野老念牧童④,倚杖候荊扉⑤。

雉雊麥苗秀⑥,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⑦,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⑧,悵然吟《式微》⑨。

【注】

①渭川:即渭水。田家:農家。

②墟落:村落。

③窮巷:深巷。

④野老:老農。

⑤荊扉:柴門。

⑥雉雊(zhìgòu):野雞鳴叫。秀:禾穗搖曳。

⑦荷(hè):扛著。

⑧既此:就這樣。此,指上述詩人見到的農家情景。

⑨《式微》:《詩經?邶風》有《式微》篇,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句。王維取該文中歸隱之意,表達他歸隱田園的嚮往。

該詩描寫了一幅自然如畫的田園風景,表達詩人對隱居田園的嚮往。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詩人在開篇寫夕陽斜照下村落的景象。點明瞭本詩的地點和時間,在暮色中村落都被染上了昏黃色,烘托了恬靜蒼茫的氣氛。第一句是整首詩的背景,之後描繪的一切人和物都是這樣這個背景中的人和物。暮色降臨,牛羊遠山回來,又漸漸地沒入深巷。《詩經》中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此時此刻詩人看到的景象不就是這樣的嗎?詩人看著牛羊入神。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這時詩人又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倚靠在柴門外,等待著牧童放牧歸來,詩人用樸素的筆觸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生動而溫馨的畫面,讀來不覺陣陣暖意襲上心頭。這種樸素感情,也深深地感染了詩人,詩人好像也感覺到了牧童歸來的情趣,詩人忽然感到鄉野裡的一切都充滿了生機。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在麥地裡,野雞在吐穗的麥苗間歡快地鳴叫,聲音那麼悅耳動聽;桑林裡的桑葉已經稀疏了,蠶兒要開始吐絲作繭,建造自己的安眠的小窩了。“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田野中,農夫們都扛著鋤頭歸來,他們在路上碰面,相互親切地說著話,談得歡暢,都快要忘記回家了。

詩人看到了這美妙的暮色村景,心情舒暢而愜意,在此時,詩人聯想到了自己,此時張九齡已經罷相,王維深感在朝廷沒有依靠,正處在進退兩難的矛盾中,詩人看到人們都有所歸依,而自己彷徨在中途,不知道何去何從。因此詩人慨嘆:“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雖然農人也並不一定都很安逸,但是,此時此刻在詩人眼裡,比較昏暗的官場,農夫們的鄉村生活是多麼的美好和閒逸,所以心生羨慕。於是,詩人吟誦《式微》,表達了自己歸隱的心願。最後一句和首句“斜陽照墟落”中的意境相照映,渾然一體。同時也和“歸”字應和,揭示詩人想要歸隱這一主題。情景融合一體。讀完全詩,我們發現,整首詩用“歸”字展開全篇,深刻地襯托了詩人隱居的心願,這個“歸”用得可謂精妙。

這首五言古詩,全篇不事雕繪,用白描手法,將自然風光如詩如畫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清新自然,情景交融,情趣盎然。

後人點評

清朝王夫之: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語,非景語。屬詞命篇,總與建安以上合轍。(《唐詩評選》卷二)

雜詩三首(其二)①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②,寒梅著花未③?

【注】

①雜詩:原題下有三首,這是第二首。《文選?雜詩》:“不拘流例,遇物即詠。”說的是此類詩多是詩人隨感而發的作品,無法歸入如遊覽等詩體中。

②來日:來的時候。綺窗:雕刻花紋的窗戶。

③著花:開花。

雜詩三首(其二)

王維共寫有雜詩三首,都是寫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的。本書選其二,這首寫了遊子思鄉之情。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詩中一個久別家鄉的遊子,突然遇到了從家鄉里來的朋友。遊子非常的激動,這也激起了遊子的思鄉之情,遊子急切想了解家鄉發生的事情。這第一句單刀直入,直接選擇遊子問朋友這個鏡頭,表明了遊子內心的思念積之已久,今天終於可以一解思鄉之愁。兩句話中出現兩個“故鄉”,這正體現了遊子懷鄉心切。詩人首句純用白描寫日常生活一景,非常形象傳神地描繪了遊子當時激動的心情。彷彿那個遊子拽著老鄉胳膊痴痴地問這問那的場面就在眼前。

遊子此刻想到了家鄉的一草一木,想到家鄉的一山一水,想到了家鄉里的人和事。而往往此刻,最讓遊子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和自己聯繫較緊密的一寫很平常的景物,本詩中的主人公就是很多事情浮現腦海,但最深刻的是窗前的寒梅,於是遊子問“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是詩人對遊子的據實描寫,真實自然而親切,毫無矯揉造作之色。樸素的思鄉之情也在這平凡的一問中湧現了出來,這小小的寒梅也寄託了遊子無限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皆用口語,如在敘家常中的談話中流露出了遊子真摯濃郁的感情。本詩若拙大巧,正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後人點評

清人黃叔燦:與前首俱口頭語,寫來真摯纏綿,不可思議。著“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

終南別業①

王維

中歲頗好道②,晚家南山陲③。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④。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⑤,談笑無還期⑥。

【注】

①終南:即終南山,在唐朝京城長安附近。別業:即輞川別墅。

②中歲:中年。道:這裡指佛理。

③晚:晚年。家:安家。南山:即終南山。陲(chuí):旁邊。

④勝事:美好的事。空:只。

⑤值:遇見。叟(sǒu):老翁。

⑥無還期:忘了回家的時間。

終南別業29

由於政局變化反覆,王維晚年已看透了仕途的艱險曲折,所以決然跳出是非圈,超然物外,過上半官半隱的生活。開元二十九年(741),王維曾隱居終南山。此詩就是作於這個時期。本詩將隱居後安閒自在的心情,寫得惟妙惟肖,反映了詩人怡然自樂的豁達心胸。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詩人開篇兩句敘述詩人自己到了中年之後就開始厭倦塵世凡俗,信奉佛教。到了晚年就把家安在終南山邊。詩人曾在給《山中與裴秀才迪》的信中寫到:“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興寺,與山僧飯訖而去。……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可見他對終南山的環境非常的喜歡。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興致起來,獨自來往于山間,這其中所看所感只有自己知道。這裡透露出了詩人閒情逸致。“獨往”,反映詩人的勃勃興致,獨自往來,興趣盎然而不覺孤單,“自知”寫出詩人欣賞山林美景時的樂趣。表現了他不求人知,自得其樂,怡然自得的心境。

承接“勝事自知”。詩人寫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詩人自己興致勃勃,隨意行走山間,不知不覺中,竟來到水流的盡頭,這時詩人無路可走了,於是乾脆就席地而坐。乾乾什麼呢?詩人坐在那裡悠悠然地看天空雲起雲落,這是何等的愜意和閒適啊。本是水盡頭又是自己獨自行走,詩人卻沒有一絲的傷感或孤獨,而是,志趣濃濃,清閒自在,心情舒暢。這兩筆輕快自然的描寫,簡簡單單的行、到、坐、看卻是將詩人那種輕鬆快活的心情表露無疑。世人都認為這兩句寫得非常妙,有俞陛雲在《詩境淺說》中寫到:“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的確是很有道理的。同時,這兩句詩完全是詩人輕輕勾勒的水墨山水畫。清新而自然。

最後“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偶然在山林間見到老翁,兩人談笑甚歡,甚至都忘了回家的時間。這裡進一步表現了詩人的勃勃興致。詩中“偶然”二字,其實是貫穿全詩的一條線索,因為詩人本來就是隨處遊走,沒有目的,所以,預到林叟是偶然,之前出遊也是詩人偶然興起之舉,走到水窮處也是自己偶然碰到的,這些偶然則更加突出了詩人心中的悠閒,無拘無束。

這首五言律詩,通過敘述詩人沒有隨意閒適的行蹤,他仿若不食人間煙火,不問世事,超然物外,遊樂山水,突出表現了詩人淡逸、豁達的天性。而最後一句與人翁的談笑,又使整首詩充滿了生活氣息,使詩人的形象更加親切。整首詩語言平白如話,順暢如水,不事雕琢的字句中卻充滿了詩情畫意和生活情趣。

後人點評

宋朝劉辰翁:無言之境,不可說之味,不知者以為淡易,其質如此,故自難及。(《王孟詩評?王維》卷三)

竹裡館①

王維

獨坐幽篁裡②,彈琴復長嘯③。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注】

①竹裡館:是王維輞川別墅中的一景。

②幽篁(huáng):幽靜的竹林。篁,竹林。

③嘯(xiào):撮口發出長而清亮的響聲。《封氏聞見記》雲:“人有所思則長嘯,故樂則歌詠,憂則嗟嘆,思則吟嘯。”

竹裡館

這首詩是《輞川集》二十首詩中的名篇。寫了詩人隱居山中閒逸的生活情趣。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這兩句寫的是詩人獨坐幽靜的竹林中,一邊彈琴一邊長嘯。竹子、琴向來是詩人象徵情操高潔、超凡脫俗的特殊景物。在這樣一個高雅幽靜的環境中,詩人置身其中,撫琴長嘯自當內心愜意安詳。

詩人非常喜歡這樣幽靜的環境,雖然是獨自彈琴長嘯,但是不覺孤單,而是陶醉其中,享受林中撫琴的安閒生活。所以詩人寫到“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自己獨居深林中,沒有人知道,只有要輪皎潔的月亮靜靜地照著我。這裡用擬人的手法寫月亮好像和我有著同樣的志趣,好似詩人的知音,有明月的陪伴,詩人更不會孤單了,詩人心境恬淡安適,竹林、明月意境寧靜、恬美,詩人的心境和周圍的環境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情和景融為一體,烘托了萬物皆空、幽雅高潔的意境,具有獨特的吸引人的藝術魅力,美不勝收。

這首五言絕句,仿若詩人隨手揮就,沒有一點雕琢,語言也很平淡,但是,這些平淡不驚的語句,描繪出了一幅優美幽靜的環境。詩人竹林撫琴,明月當空的畫面彷彿歷歷在目,那種幽靜恬美的意境,油然心生,匠心獨具。詩人這首詩不著意在個別詞句的妙用上,而重點在整首詩烘托的意境上,重在其中的神韻。就像施補華所說的,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之感,整首詩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接,相映成趣,體現了詩人恬靜、淡泊的心境。

後人點評

清人黃培芳:幽迥之思,使人神氣爽然。(《唐賢三昧集箋註》捲上)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第31章 王翰

詩人名片

王翰(687—726)

字號:字子羽

籍貫: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

作品風格:風華流麗

個人簡介:唐睿宗景雲元年(710)進士及第。次年赴長安應吏部選,曾私下以九等論定當時海內文人百餘名,且張貼於吏部東街,可見其桀驁不馴、恃才傲物的性格。後受張說賞識,歷任秘書省正字、駕部員外郎等職,張說罷相後,王翰被貶加州別駕,後又被貶道州司馬,並卒於道州。

王翰善寫邊塞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十三首。

涼州曲二首(其一)①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②,欲飲琵琶馬上催③。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注】

①涼州曲:又名涼州詞。唐樂府曲名。據《樂府詩集》因《樂苑》中說,該曲是開元年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獻給朝廷的,本詩為《涼州曲》而作的歌詞。涼州:在今甘肅武威縣。王翰的《涼州曲》共二首,本書所選的是第一首。

②夜光杯:據《十洲記》中載,周穆王時,西胡曾進獻夜光常滿杯,為白玉之精製成,光明照夜。這裡指極為精美剔透的酒杯。

③琵琶:馬上彈奏的樂器。催:唐時,人們把飲酒時奏樂助興稱為催。

葡萄美酒

這首詩大概作於開元初年,王翰在幽州大都督張說帳下任職時,詩人在這首詩人截取了出征前人們暢飲的場面,表現征戰將士們悲壯、豪爽的情懷。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頭兩句描繪了一幅熱鬧的盛宴場面。人們暢飲葡萄美酒,觥籌交錯,酒宴上還有琵琶奏樂,讓人心情倍感歡樂、舒暢。“美酒”、“夜光杯”這兩種事物融合在一起,光彩紛呈,也烘托了這場宴會的熱鬧氣氛。“欲飲”二字表明人們開懷暢飲,本已經很熱鬧,但是還有給這熱鬧場面再添色彩的東西,接著用音樂進一步渲染了這種歡暢的氣氛。這兩句詩人詩人用於優美洗練,充滿邊塞異域色彩。

這暢快淋漓的熱鬧宴會,不由地也讓征戰人們無限感懷懷。接著詩人寫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戰將士在沙場上相互碰杯歡飲,盡情歡樂,醉態百出,你們可不要取笑我,為什麼呢,從古至今,出征打仗的人能有幾個人能活著回來,所以還是現在及時行樂吧。這最後一句蘊含了征戰人複雜的感情,在戰場上,徵人們隨時有可能戰死沙場,這樣酣醉的時候不知還能有幾次?表現了徵人內心的酸楚,但是,徵人們最後能說出向來征戰人沒就幾個能回去的,也表明他們看透了死亡,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了,表現了他們的豪放和壯烈情懷。

整首詩充滿了慷慨激昂之氣,雖然沒有直接描寫人物,但是戰士們豪邁的形象栩栩如生,雖然他們征戰沙場,條件艱苦,隨時面臨生死的危險,但是在這首詩裡既沒有對戰爭的厭惡和內心的痛苦情緒,也不含生命無常之感,而是全然是舉杯盡歡,胸懷坦蕩,豪氣衝雲天。這首詩場景描寫細膩華麗,語言優美凝鍊,想象豐富。

後人點評

清人不顧樂:氣格俱勝,盛唐絕作。(《唐人萬首絕句評選》卷三)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第32章 李白(1)

詩人名片

李白(701—762)

字號: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

籍貫: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秦安縣隴城)

作品風格:豪邁縱逸

個人簡介:祖籍隴西,後遷蜀地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開元十三年(725)二十五的李白離蜀漫遊。天寶元年(742),李白受道士吳筠舉薦,被召入京城長安,供奉翰林,受到了唐玄宗的特殊禮遇。但唐玄宗指賞其文才而不委其重任。天寶三年(744),因受人饞陷,被賜金放還,繼續開始流浪生活。安史之亂中,李白隱居廬山,後被永王李璘招為幕府。至德二年(757),李璘和肅宗爭奪帝位兵敗,李白受牽累,被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於東南一帶,上元二年(761),李光弼率軍鎮臨淮,李白曾請纓從戎,但中途因病返回金陵,後投奔其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寶應元年(762)病卒,終年六十二歲。

今有《李太白全集》存於世,《全唐詩》存其詩二十五卷。

李白

把酒問月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①,綠煙滅盡清輝發②。

但見宵從海上來③,寧知曉向雲間沒④?

白兔搗藥秋復春⑤,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⑥。

【注】

①丹闕:硃紅色的宮門。

②綠煙:指遮擋住月光的雲霧。

③但見:只見。

④寧知:怎知。沒:隱沒,消失。

⑤白兔搗藥:傳說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的仙藥,成為仙人,奔入月中。

⑥樽:酒杯。

把酒問月

詩人開篇就來一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意思是天空中的明月什麼時候來的?將我們帶入了浩淼無際的空間中,充滿了神秘深邃色彩,引發人們無限的思考,讓人神往。“停杯”二字,表明詩人當時正在喝酒,那麼這一問可能就是詩人醉意朦朧中發出的,這一句增加了詩文的詩意。

“人攀明月不可得”,明月高懸天空,總會讓人有“不可得”之感,但是,人要想摘取,月亮遠遠地躲在天上,而如果人無意摘月的時候,月亮反倒總是跟隨著人。這裡真切地描述了人和月之間若即若離、亦遠亦近的狀態,將月擬人化,寫得親切且頗有神秘色彩。

接著詩人描寫了月色,“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皎潔明月就像明鏡飛到了天空,向下照著硃紅色的宮門,煙雲散盡,一輪明月露出,散發銀清色的光輝。這兩句描繪的畫面色彩柔,意境清麗寧靜,月之嬌容歷歷在目,描寫細膩傳神。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月亮從東海升起,消逝於西天雲間,人們不知道它何去何從,但是它卻能日日循環不止。表現了詩人對這種自然現象的驚奇。“但見”、“寧知”就突出了詩人這種心情。

詩人不禁思緒萬千,他想到了傳說中月中的嫦娥“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詩人不禁問道月中白兔年年辛勤地搗藥,為了什麼呢?而那嫦娥獨自居住,能與誰為鄰呢?這裡表現出了詩人對嫦娥的同情,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和嫦娥一樣孤單苦悶的心境。詩人從這兩句開始,筆觸從對宇宙的遐想轉移到了對人生的思考。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明月恆久成為永恆的見證,而人生苦短,不斷更迭。這二句重複、迴環,相映成輝,充滿哲理意味,讀來朗朗上口。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詩人沒有因此想到人生短暫,短短數載灰飛煙滅,他擺脫個人這個狹小的空間,而是將人類聯繫成一體,將人類比作源源流水,這樣就可以明月一樣永恆了,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曹操曾吟“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而正是此時詩人這種心情,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感嘆。最後詩人以“金樽”為結,照應首句,意蘊深遠,讓人回味無窮。

這首七古詩,由酒寫到月,又由月回到酒,結構清晰,轉承自然,詩人想象豐富,思維遼闊,從想月亮的神秘由來,想到了神話中的嫦娥,接著又想到了古人今人,內容豐富且縱橫古今,筆觸飄逸瀟灑。詩中烘托了高潔、永恆、美好的月形象,詩人筆下的月有詩人的影子,是詩人孤高超俗的自我形象的體現。

後人點評

裴敬評其詩:為詩格高旨遠,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雲行鶴駕,想見飄然之狀(《翰林學士李公墓碑》)

長幹行①

李白

妾發初覆額②,折花門前劇③。

郎騎竹馬來④,繞床弄青梅⑤。

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⑥。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⑦。

低頭向暗壁⑧,千喚不一回⑨。

十五始展眉⑩,願同塵與灰○11。

常存抱柱信○12,豈上望夫臺○13。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14。

五月不可觸○15,猿聲天上哀○16。

門前遲行跡○17,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18,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19,坐愁紅顏老○20。

早晚下三巴○21,預將書報家○22。

相迎不道遠○23,直至長風沙○24。

【注】

①長幹行: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內容多寫男女戀情。長幹,地名,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河南,古時有長幹裡。行,詩體名。

②妾,古代婦女的謙稱。初覆額,指頭髮剛剛掩蓋住前額。古時女子幼年時不束髮,從十五歲開始挽髮帶簪。這裡即指幼年時頭髮。

③劇:遊戲。

④郎: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竹馬:兒童一種遊戲,用竹竿當馬騎。

⑤床,庭院中的打水的軲轆架。弄,逗弄,玩。

⑥無嫌猜:沒有猜忌之心,感情融洽。

⑦“羞顏”句:指結婚後,女子還很害羞。開,展開。

⑧向暗壁:向著牆角暗處坐著。

⑨回:回頭。

⑩始展眉:情感開始在眉宇間顯露出來。

○11“願同”句:指願意和丈夫像塵和灰那樣永遠在一起。

○12抱柱信:據傳古代有個叫尾生的人,與一位女子約會在藍橋下,當時,女子沒有來,正好遇到大水到來,尾生於是抱著橋柱,被水淹死。這裡表示相互信任,長相廝守。

○13“豈上”句:據傳一女子丈夫久別不歸,她便在天天到山上守候眺望,日久化成一塊石頭,仍作望夫狀,後人就稱此石為望夫石,此山為望夫臺。此詩中指夫妻感情深厚相守一起,怎會想到分離。

○14瞿塘:即瞿塘峽,是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灩(yàn)澦(yǔ)堆:瞿塘峽口的一塊大礁石。

○15“五月句”:指每年陰曆五月江水上漲,灩澦堆被水淹沒於水下,船隻航行時不易發現,所以容易使行船觸礁,所以不可觸。

○16“猿聲”句:三峽多猿,在高山上居高臨下,所以有詩中天上之感。其啼叫聲音悲切。

○17遲:等待。行跡:丈夫的蹤跡。

○18蝴蝶黃:舊時稱秋八月蝴蝶多黃色。

○19此:指蝴蝶雙飛的景象。

○20坐:因而。

○21早晚:何時。下三巴:由三巴順流而下。三巴,是巴郡、巴西、巴東的合稱,都在今四川東部地區。

○22書:家書、信。

○23不道遠:不會嫌遠。

○24長風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慶市東的江邊。據陸游《入蜀記》卷三記載,自金陵至長風沙有七百里,地極湍險。這裡極言了思婦迎接丈夫不辭遙遠。

長幹行

這首詩是以一位少婦回憶自己和丈夫的結合到離別,表達了少婦對遠離家鄉丈夫的懷戀。

前六句(從“妾發初覆額”到“兩小無嫌猜”),主要敘述了少婦和丈夫幼時一起玩耍的活潑快樂、天真可愛的形象。表現了少婦和丈夫之間親密無間的友誼。“折”、“劇”、“騎”、“弄”這些動詞的將兩人童年時可愛的形象後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非常形象生動。文字活潑歡快。

接著詩文以年齡為界限,描寫了少婦的婚後生活。

從“十四為君婦”到“千喚不一回”,描寫了少婦剛剛出嫁時羞怯、可愛的形象。用筆細膩,刻畫真實。

從“十五不可觸”到“豈上望夫臺”,敘述了少婦婚後開始顯露出幸福美表情,和丈夫的感情親親蜜蜜、如膠似漆。同時這裡用了兩個尾生抱柱和望夫臺這兩個典故,強烈地渲染了少婦對丈夫忠貞不渝的心情。但是這樣美滿的生活沒有過多長時間,一個“豈”字暗示後邊的分別,起到了轉折作用,詩文自然過渡到了下邊的分別。同時這個字也暗含了少婦對和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的懷念和對與丈夫分別的無奈。

從“十六君遠行”到“瞿塘灩澦堆”,這四句描寫的是丈夫遠行,少婦在家日夜掛念的情景,少婦沒有丈夫的消息,所以,心中千頭萬緒,思緒萬千,突然想到了灩澦堆,那個地方最容易出事故。詩中精選了一個“灩澦堆”,生動地刻畫了少婦內心的心理變化。彷彿正在眉頭緊鎖,擔心丈夫的少婦就在眼前。“猿聲天上哀”烘托了少婦內心的深深擔憂。

“門前舊行跡”到“坐愁紅顏老”這八句,主要描寫的是少婦苦苦等待和因景引發思念。在門前等待丈夫留下的蹤跡,已經長了青苔,夏天過去秋天到了,少婦還在盼望、等待著丈夫歸來,看到八月裡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在草間飛翔,不禁感嘆時間流逝,容顏易老,所以,就更加盼望丈夫早歸。“早”字突出了時間流逝之快,少婦不禁有些驚訝。這裡詩人用委婉流麗的語言表達了少婦思夫情。

最後四句是少婦對丈夫的直接傾訴,意思是什麼時候你才能從三巴沿江回來,回來前先寄回書信來,我去迎接夫君不怕路途遠,直到七百里外的長風沙。這裡用誇張的手法,強有力地表現了少婦渴望見到丈夫的強烈願望,體現了少婦對丈夫熱烈而深沉的愛。所有的回憶都是為這最後一句的是直舒胸臆積累感情,最後一句少婦內心強烈的愛意,暢快淋漓的表達了出來,使整首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

這首五言古詩敘事有血有肉,充滿生活情趣,對少婦心理的刻畫細膩、真實,融情於景,敘事和抒情融合,感情真摯動人、熱強奔放。

後人點評

清乾隆皇帝在《唐宋詩醇》卷三中評此詩:兒女子情事,直從胸臆間流出,縈迂迴折,一往情深。

長相思二首①

李白

【其一】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②,微霜悽悽簟色寒③。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④,下有淥水之波瀾⑤。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其二】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⑥。

趙瑟初停鳳凰柱⑦,蜀琴欲奏鴛鴦弦⑧。

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⑨。

憶君迢迢隔青天。

昔時橫波目⑩,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注】

①長相思:樂府舊題,《雜曲歌辭》,語出漢《古詩十九首》:“上言長相思,下言久別離。”

②絡緯:一種昆蟲,俗稱紡織娘。金井闌:精美的井欄。“闌“通“欄”。

③簟(diàn):竹蓆。

④青冥:指青天,青而深邃不可測。

⑤淥水:清水。

⑥素:素白的絹。

⑦趙瑟:相傳趙地人善鼓瑟。瑟,一種絃樂器。

⑧鴛鴦弦:情曲。

⑨燕(yān)然:山名,即杭愛山,在今內蒙古境內。東漢竇憲遠征匈奴,至此石刻時紀功而還。後人們以燕然代指邊地。

⑩橫波:目光如橫斜的水波,眼神流動生輝。

長相思

第一首賞析:“長相思,在長安”,第一句直接表白自己身居異地,思戀的人在長安。

接著詩人描寫景物,寄情於景。“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紡織娘在金井欄邊鳴叫著,微霜冷悽悽,落在竹蓆上,使竹蓆都透著一股寒意。這個深秋充滿寒意的景色,也透露出了詩人內心也是和這景色一樣的孤單寒冷。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在這個微寒的日子裡,詩人在一盞昏暗的燈光下思念欲絕,捲起內心煩躁,於是捲起窗簾對月長嘆。“孤”字形象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孤寂。“欲絕”二字極言思念之苦,痛徹心扉。

詩人在前兩聯極力烘托那種淒涼的氛圍,體現了詩人內心的極度思念,那麼詩人在思念著誰呢?一句“美人如花隔雲端”,讓我們知道,原來詩人在思念美人呢。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接著詩人轉筆將我們帶入了一個遼闊的空間範圍裡。為下一句抒情做鋪墊,接著詩人承接上兩句寫到“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天高地遠,兩人分隔這樣遙遠,連魂飛來飛去都很艱難,艱難還不能阻止我們相見,就怕是魂魄飛不過高山,那兩人相見就更難了。這裡詩人用豐富的想象,生動鮮明地表現了詩人的思念之痛。

“長相思,摧心肝”,這樣相思,日日夜夜長久下去,怎不摧折人心肝?詩人直抒胸臆,表達思念之情,表達直率,言盡而意無窮。

這首詩語言樸素明朗,感情真摯,寄情於景,情景交融。

第二首賞析:首句“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詩人寫了在春日裡的一個黃昏,夜幕降臨,花朵此時好像含著煙霧,變得朦朧。明月升起,皎潔的月亮照得人愁悶無法入眠。詩人在這裡用“日色盡”“花含煙”“月”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恬淡肅靜的環境,用比細膩,讓人有如臨其境之感。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詩人用一個對工整的對仗句,寫詩中女子剛剛彈過趙瑟,鳳凰形狀的瑟柱剛剛停下來,接著她又拿起蜀琴,又準備彈奏鴛鴦弦。“鳳凰柱”和“鴛鴦弦”暗示了女子實在思念自己的愛人啊。女子內心不能平靜,綿綿思念之情,就寄託在了趙瑟和蜀琴中了,樂聲不止,思念不停。

接下來“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女子希望春風能把曲中之意寄送到愛人所在地嫣然,如火之熱情。女人則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滿懷心事託與春風,希望春風能把曲中意帶給愛人。“寄燕然”點名了她的愛人是出征了。詩人將女子的思念之情寫得曲折委婉,而又情感綿長真摯。

“憶君迢迢隔青天”,雖然詩人已經讓春風送給愛人自己的思念之情。但是,女子還是嘆道,和愛人像隔著青天那樣遙遠。看來春風也不能緩解女子的思念,女子依然是一片惆悵茫然。

“昔日橫波目,今為流淚泉”,詩人在這裡用了用誇張的手法,真率地刻畫了女子往昔和現在不同的情態,曾經的女子眉目清秀,眼神流動生輝,而現在她總是淚流泉湧,愁容滿面。同樣的一個人,前後的表現差距這麼大,這鮮明的對比,鮮明深刻地體現了此時女子內心的痛苦。

最後,詩人以“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結束全詩,這兩句是女子直接傾訴,說如果你不相信我思念如肝腸寸斷,那麼你回來的時候看看我這樣憔悴的臉就知道了。一個可憐又可愛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這樣一個忠貞、善良的女孩日夜受相思之苦,讓人讀來更加心痛。

這第二首比第一首的言語更樸素自然、輕快明朗,因為這首描寫的是女子的思念,所以在表達上明顯比第一首要委婉。詩人在這裡靈活運用想象、比喻等手法,將一個多情可愛的女子思念丈夫的心理描繪得惟妙惟肖,細膩生動。

後人點評

明人桂天祥:音節哀苦,忠愛之意藹然。至“美人如花”之句,尤是驚豔。(《批點唐詩正聲》卷七)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①,秦桑低綠枝②。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③。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④。

【注】

①燕(yān):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的古燕之地。也是詩中征服去的地方。

②秦:今陝西一帶。思婦居住的地方。

③斷腸:指極度的悲傷。《搜神記》卷二十載,一母猿失子,自擲而死。剖其腹視之,腸寸寸斷裂。

④羅幃:絲織的簾帳。這裡指女子的閨房。

春思李白

這是一首閨情詩,描寫了春季秦地少婦思念在燕地戍邊丈夫的痛苦心情。“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詩人開頭信手拈來,寫思婦眼前的景色。燕地的青草才剛剛冒出綠芽,而秦地的桑葉,壓低了綠色的枝幹。詩文中細微的景色變化暗示了思婦和征夫之間相隔遙遠。而第一句當是思婦看到秦地景色而想象出來的,春景可能勾起思婦和丈夫在一起的美好回憶,思婦內心應該是很不平靜的。詩人在開頭用相隔遙遠的燕秦之地的景色起興,為下邊的抒情做鋪墊。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思婦見到早春的景象,不由地觸景生情,想到遠在燕地的丈夫,遠方的夫君盼望著回來團聚的時候,就是婦人思念斷腸時。在同一時間兩人心靈有感應,這突出了兩人心有靈犀,相親相愛。丈夫想要回來時,妻子應該是非常高興的,為什麼還有“斷腸”指說呢,這就像是開首兩句的“燕草”和“秦桑”一樣,燕草剛剛冒芽,秦桑葉已經低垂。丈夫思歸時,婦人已經思念到斷腸了,兩相對比,強烈地表現了思婦內心苦苦的思念之情。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最後詩人又由抒情寫到景。思婦獨守閨房,很寂寞,看到春風吹拂幃帳,撩撥著思婦思念,這怎能讓人忍受呢,所以有這兩句話,春風我和你並不相識,為什麼要闖入我的羅帳?思婦竟然連春風都不允許進入羅帳,更何況是其他人呢?看似無意的描寫,卻精妙地展現了當時思婦的心理活動,思婦雖然和丈夫相隔遙遠,但是對丈夫的感情越發深厚,雖然丈夫相隔遙遠,但是,她忠貞不移。思婦心理變化描寫得非常細膩,語言委婉,真摯感人。

君歸而婦斷腸,春風吹羅帳招來婦人的厭惡,整首詩都是看似不合理的情況,但細細分析,卻是最真實的情感表露。讓人讀來深感思婦相思之苦。

後人點評

清人王夫之:字字欲飛,不以情,不以景。《華嚴》有“兩鏡相入”義,唯供奉不離不墮。(《唐詩評選》卷二)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第33章 李白(2)

登金陵鳳凰臺①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②,晉代衣冠成古丘③。

三山半落青天外④,二水中分白鷺洲⑤。

總為浮雲能蔽日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

①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台山。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飛集此山,形似孔雀,羽色斑斕絢麗,一鳴而眾鳥和,當時人稱是鳳凰。於是就名此山為鳳凰山,築臺於此名鳳凰臺。”

②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吳宮。

③晉代:東晉都城也建在金陵。衣冠:指代豪門貴族。丘:墳丘。

④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東岸,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而得名。半落:雲彩遮住了三山的一半。

⑤二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城後入長江,江中有沙洲白鷺洲,分水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水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因為常有白鷺歇於此,而得名。

⑥浮雲能蔽日:比喻奸臣遮阻賢臣。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登金陵鳳凰臺

天寶六年(747),李白到達金陵,登上鳳凰臺寫下了這首詩,詩人在這首詩中俯仰古今,不禁感慨榮華富貴的如過眼煙雲,世事變化無常。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鳳凰臺因為有鳳凰棲息,所以得名,而如今鳳凰臺上的鳳凰已經飛走了,鳳凰臺空蕩蕩的,只有江水依舊東流。人事的變化和永恆的自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了世事變化無常。鳳凰是祥瑞之兆,也象徵了當時王朝的興盛,而鳳去臺空表明了昔日的繁華已經消逝不見。這裡用多個“鳳”字,讀來節奏明快,朗朗上口,而不顯重複。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詩人由鳳凰臺又聯想到了古代東吳、東晉,他感慨東吳曾經繁華的宮殿現在也被荒廢了,而晉代衣冠楚楚的名流也已經進入了墳墓。這裡詩人表達了榮華富貴只是一時得意,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泯滅,而什麼都沒有留下。

詩人接著沒有繼續懷古傷今,而是調轉筆頭,開始放眼自然景色。“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峰並列在江邊,好像有一半挺立在了青天之外一樣,若隱若現。江水從白鷺洲分流而過,浩浩蕩蕩奔向大海。這兩句展現了雄偉宏闊的江景,表現了詩人狂放飄逸的性格。而白鷺洲在金陵西,所以詩人登臺,立東西望,有望長安之感,所以自然引出下句,也為整首詩染上了一層飄逸遼遠的意韻。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最後兩句點明瞭主旨,景色依然不能讓詩人忘記現實,詩人向更遠的方向望去,想要看到長安,但是浮雲遮蔽了李白的視線,怎麼也看不到。長安是朝廷所在的地方,詩人想看長安,暗示了詩人想要出仕一展抱負,但是,烏雲象徵了皇帝身邊的奸邪之臣。皇帝被奸佞的大臣遮蔽包圍著,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之情,同時,詩人自己苦於無門施展才華,壯志難酬之感,寓意深遠,饒有餘味。

這首七律語言流暢自然,灑脫清麗。同時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表達詩人懷古傷今就,為國擔憂的心情,意旨尤為深遠。

後人點評

清人黃叔燦:不粘不脫,歷落情深。(《唐詩箋註》卷二)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①,來從楚國遊②。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飛天鏡④,雲生結海樓⑤。

仍憐故鄉水⑥,萬里送行舟。

【注】

①荊門: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相對峙,地勢險要,是巴蜀和故楚的分界處。

②楚國:長江出荊門,即屬故楚之地。

③大荒:廣闊無邊的原野。

④月下飛天鏡:月影倒影江中,好像是從天空中飛下的天鏡。

⑤海樓:海市蜃樓,雲氣折射出的各種壯麗的景象。

⑥仍:頻頻。憐:愛。故鄉水:指從詩人故鄉四川流出來的長江水。

渡荊門送別

這首詩是李白大約作於開元十三十四年,他第一次離開蜀地順江而下,遊歷古楚舊地時所作。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詩人在開首就點出了詩人要去的地方,語言輕鬆流暢,體現了詩人話語輕鬆的心情。詩人興致勃勃地在船上觀賞江水兩岸的山川景色,不知不覺中行船已經過了荊門。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兩句描寫了船過荊門後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景色。高大的崇山峻嶺逐漸在眼前消失,代替而來的是一片廣袤無邊的平原之地,此時,詩人視野頓時開闊,心境也隨之豁然開朗。只見長江水奔湧向前,好像流入了無邊無際的荒漠平野,滔滔奔湧的江水和廣闊無邊的平野交映在一起,一種宏闊遼遠的意境頓時而出,“入”字突出了詩人筆力雄健,真切地描繪了一幅雄渾壯闊的山河圖景,體現了一種蓬勃的生機,流露了詩人激動歡悅的心情。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接著詩人繼續前行,江入荊州後,因為江道迂迴,所以水勢也不似先前那樣澎湃洶湧了,而變的舒緩平靜。夜晚裡,詩人俯視月亮在江水中的倒影,好像是從天上飛下來的明鏡;白日裡,雲霞幻變無窮,結成了瑰麗神氣的海市蜃樓景觀。詩人在這兩句中既描寫了夜晚景色,也描寫了白日裡的景色,從俯仰多個角度全面地展現了江水寧靜遼闊的一面,比喻生動形象,真切地寫出了詩人當時的感受。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人在愉快地欣賞荊門周圍和家鄉不一樣的景色時,不禁聯想起了家鄉的山水,勾起了詩人對家鄉的懷戀之情,但是,詩人在這裡沒有直接寫自己是怎樣的思戀家鄉,而是可憐起“故鄉水”,送我的行舟到萬里之遠。一句“萬里送行舟”,深沉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不捨。而江水還要繼續向東流,綿綿江水不斷,而詩人思鄉情和對未來的憧憬都像這江水一樣,綿延著。最後,語盡而意未止,意韻無窮。

這首五言律詩,風格雄健,意境遼闊高遠,描寫生動形象。其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將江水浩瀚渡荊門的雄渾瑰麗的景象表現得如詩似畫,因此,成為了千古名句。而結尾詩人巧妙地把江水擬人化,融情於景,耐人回味,也是非常稱道的一筆。詩文言簡而意豐,感染力強。

後人點評

清人應時;太白之情多於景中生出,此作其尤者也。(《李杜詩緯·李集》卷三)

獨坐敬亭山①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②。

相看兩不厭③,

只有敬亭山。

【注】

①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宣城縣北。

②閒:形容雲朵飄蕩,悠然自在的樣子。

③不厭:不厭倦,看不夠。

獨坐敬亭山

李白在天寶十二年(753)秋遊宣州時寫了這首五絕,這時李白到處漂泊已經有十多年之久,他在遊歷的過程中飽嘗漂泊之苦,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對現實也越發不滿,於是他寫了許多山水詩,傾訴內心的孤苦。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天上的鳥兒都已經高飛遠去了,消失得無影無蹤;遼闊的天空中只剩下一片白雲,卻也慢慢地飄遠了。鳥兒飛走,孤雲飄去,環境氛圍也從熱鬧迴歸了寧靜,“盡”、“閒”兩個字,烘托出了一種寧靜氛圍。而正是“飛”、“去”這兩個動詞襯托出了這份寧靜。詩人獨自坐在敬亭山上,看著這些景象從來到往,可見,漸漸寧靜遼曠的環境也烘托了詩人孤寂的心。這兩句話也勾勒出了一個孤寂的人獨自坐在山上發呆的形象,為下文作鋪墊。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人發揮他浪漫豐富的想象力,賦予山以生命。詩人在開頭兩句寫到鳥雲都已經離他遠去,而只有敬亭山和他為伴,他看著敬亭山,忽然感覺那敬亭山也在看著他呢。“兩不厭”表現了詩人和敬亭山之間含情脈脈地相望,表現了兩者相依的深厚情誼。最後“只有”兩個字也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之情。鳥飛雲去是無情的,而敬亭山含情相望是有情的,詩人用上兩句的無情襯托了最後的有情。但是,山的有情只是詩人想象出來,聊以自慰的,這更加凸顯了詩人寂寥、孤苦的處境。悲涼的氣氛籠罩全詩。

這首詩句句寫景,卻恰恰是句句抒情,情和景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後人點評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評價說:“傳獨坐之神。”

峨眉山月歌①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發清溪向三峽③,

思君不見下渝州④。

【注】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半輪秋:指半圓的秋月,可能是上弦月也可能是下弦月。

②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

③清溪:指清溪驛,在今四川犍為峨眉山附近。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

④君:明月。渝州:今重慶一帶。

這首詩是李白早期作品,寫的是李白初次離開蜀地順江而下時看到的景色和當時的感

受,表達了詩人思鄉之情。

“峨眉山月”,半輪明月高懸秋夜長空。最後一個“秋”字點明瞭出行季節。秋季總是讓人神清氣爽,而秋高氣爽的天氣自然空中的明月也當皎潔明朗。“秋”和“月”自然構成了一個明朗清新的氛圍。而這明月若是滿月則過於明亮,反倒顯得熱鬧,而詩人筆下的月亮是“半輪”,則進一步為這秋景塗染了一層寧靜幽雅的色彩,意境更為優美。

“影入平羌江水流”,詩人由靜景轉向動景,因為船沿江而下,詩人坐在船中看到江中的月亮也彷彿在隨著江水流動,月映水中,江水波光粼粼,閃閃水中月隨水而動,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絕倫的景色。詩文語言輕鬆明快,意境空靈。

第三句直接敘述了詩人夜裡從清溪出發進入岷江並向三峽前進的行程。詩人在前兩句寫到了蜀地的美景,其中流露了詩人無限熱愛之情,而詩人現在即將離開蜀地這個熟悉的環境了,初次離鄉,不免讓詩人戀戀不捨。

“思君不見下渝州”,最後表達了詩人的依依不捨之情。“君”,表面上寫空中明月,實則代表了家鄉里的親朋好友。

這首短小精悍的七絕中,“月”貫穿全詩,而“月”總是讓人懷念家鄉,代表了對家鄉的思念,詩人沒有直稱內心對家鄉的無限依戀之情,而是將自己的濃濃戀鄉情全部寄託在這月中,見月如見親人,對月的依戀就是對家鄉的戀戀不捨。詩人寄情於景,情景交融,濃濃思鄉意,躍然紙上。此詩語言淺顯,結構自然流暢。

後人點評

明代王世貞評價說:“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洲。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關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②,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③。

漢下白登道④,胡窺青海灣⑤。

由來征戰地⑥,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⑦,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⑧,嘆息未應閒⑨。

【注】

①《關山月》:是樂府舊題,屬《鼓角橫吹曲》十五曲之一,多寫征戍別離的哀傷之情。

②天山:指祁連山,在今青海、甘肅兩省交界處。因漢朝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被稱為天山。

③玉門關:古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是古代通向西域的要塞。

④下:出兵。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東北。劉邦和匈奴交戰,被困在此。

⑤胡:這裡指吐蕃。窺:窺探侵擾。青海:湖名,在進青海西寧附近,是唐和吐蕃交戰頻繁的地方。

⑥由來:向來,從來。

⑦戍客:指戍首邊疆的戰士。邊邑:邊地城堡。

⑧高樓:女子指閨閣,這裡指戍邊戰士的妻子。

⑨未應閒:應該不會停歇。

關山月

李白的這首詩中描繪了邊防戰士們征戰的艱苦,表現了征戰給百姓帶來的極大痛苦,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強烈譴責之情。

開頭四句,詩人精選“明月”“天山”“長風”“玉門關”等邊塞典型景色,描繪了一幅蒼涼壯闊的邊塞風光。這裡“天山”在我國的西部,那麼應該是日落的地方,為什麼本文中卻說明月從天山升起呢。這是因為邊疆戰士在天山之西,望首東邊的時候,就看到了這一景象。寫得非常真實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因為天山上有云霧繚繞,所以有云海之稱。高山和雲海聯繫在一起,在加上明月當空,勾勒出了一幅雄渾、靜謐的壯闊畫景。下邊兩句“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則意境更加開闊。這兩句仍然從戍邊戰士的角度來寫,戰士們身處西北邊疆,在月光下遙望故鄉,覺得從玉門關吹過來的風,好似吹過幾萬里中原土地後來到玉門關的,因而那風中應該也帶著家鄉的氣味吧。因而,我們可以想象當戰士們向東眺望的時候,雖然看到的是景,但和中原截然不同的邊塞風光中滲透著戰士們濃濃的思鄉情。

接下來四句(從“漢下白登道”到“不見有人還”),由壯闊的邊塞景色寫到了邊塞戰士,漢高祖劉邦曾經率兵征伐匈奴,被匈奴困在了白登山。青海灣一帶,是唐軍和吐蕃頻繁戰爭的地方。歷代頻繁的戰爭,使出徵的戰士,幾乎很少能活著回去,表明了戰爭的殘酷。王翰的《涼州曲》中“古來征戰幾人回“,也印證了這一點。這四句承接上文的邊塞環境,引起下文戰爭使徵人和思婦帶去了深深的思念的痛苦。

最後四句,寫戰士們看著邊塞的景色,盼望著早日能夠回家,滿臉佈滿愁苦的顏色,他們想著家裡高樓中的妻子,應該是在夜中嘆息不止吧。戰士“望邊邑”將人們又帶入了開頭四句中遼闊的塞外環境中,在這樣蒼涼遼闊的環境使戰士的思緒寬闊邈遠起來。戰士望景思鄉的形象立刻鮮明瞭起來,戰士在苦苦思念,其中的感情和著蒼茫邊塞一樣的深沉。戰士的情和眼前的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給人留下無限的愁思,於是,戰士們的對妻子的懷想越發意境深遠,耐人思考。詩人真切地描寫了征戰邊疆戰士們的思鄉感受,這些戰爭不僅給戰士帶來痛苦,也是給整個家庭帶來了痛苦,使完美的家庭支離破散。詩人沒有用濃重筆墨表現他們內心的痛苦,但文中字字句句滲透了徵人們的痛苦,這也體現了詩人對戰爭的憎惡。整首詩筆力雄健,氣勢豪邁。

後人點評

明人胡應麟:“青蓮“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渾雄之中,多少閒雅。(《詩藪》卷六)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第34章 李白(3)

靜夜思①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

①《靜夜思》:一作《靜思》,寫作年不詳。

靜夜思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月夜中思念家鄉的情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寫詩人作客他鄉時在夜裡產生的錯覺。詩人一個人在外漂泊,白日裡思鄉之情尚還一時能夠忘卻,但是在這個月夜朗照的夜晚裡,不禁讓詩人思鄉心切。詩人在夜晚睡夢朦朧中恍惚看到照入屋中的月光,錯以為是地上生霜了。這個“疑”字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夜裡朦朧恍惚的樣子。而“霜”字既表明了月光皎潔,又暗示了天氣已經寒冷,所以,詩人一時有以為降霜的錯覺,同時這個字也襯托詩人在外漂泊的孤寂冷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接著詩人用一系列的動作詞進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鄉之情。詩人逐漸從恍惚狀態清醒過來,看到疑似霜的東西原來是月光,他自然抬頭望著明淨的明月,在這個淒冷的夜晚,明月不禁讓詩人想到了家鄉,想著這明月也照著家鄉吧。詩人想著想著逐漸低下頭陷入了思鄉的沉思中。“低頭”就表現了詩人處在沉思狀態。“思”字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詩人此時在想著什麼?想著家鄉的人和事,想到了家鄉里的一草一木……這個自然而恰大好處的結尾,意味悠遠,餘味無窮。

這首五絕,文字表達自然流暢,沒有一點雕琢之色,淺顯易懂而又意蘊深遠。句子之間連接緊密。節奏明快,讀來朗朗上口。因此這首詩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名篇。

後人點評

宋人劉辰翁:自是古意,不須言笑。(《唐詩品彙》卷三十九)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①

李白

我本楚狂人②,鳳歌笑孔丘③。

手持綠玉杖④,朝別黃鶴樓⑤。

五嶽尋仙不辭遠⑥,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旁⑦,屏風九疊雲錦張⑧,影落明湖青黛光⑨。

金闕前開二峰長⑩,銀河倒掛三石樑○11。

香爐瀑布遙相望○12,回崖沓嶂凌蒼蒼○13。

翠影紅霞映朝日○14,鳥飛不到吳天長○15。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16。

黃雲萬里動風色○17,白波九道流雪山○18。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閒窺石鏡清我心○19,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20,琴心三疊道初成○21。

遙見仙人彩雲裡,手把芙蓉朝玉京○22。

先期汗漫九垓上○23,願接盧敖遊太清。

【注】

①廬山:山名,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李白曾經隱居於此。謠:不用樂器伴奏的歌曲。盧侍御虛舟:即盧虛舟,范陽人(今北京大興)人,唐肅宗時曾任殿中侍御史。

②楚狂人:春秋時楚人陸通,他字接輿。因楚昭王統治昏暗,佯狂不仕,時人稱之為楚狂,這裡詩人以陸通自比。

③鳳歌笑孔丘:《論語·微子》中載,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勸孔子不要做官,以免招來災禍。在這裡,李白拿陸通自比,表現他對政治的不滿,而想要像楚狂陸通那樣過隱居生活。

④綠玉杖:傳說是仙人使用的綠玉杖子。

⑤黃鶴樓:在今湖北武昌,傳說王子安乘鶴昇天處。

⑥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在這裡泛指中國名山。

⑦秀出:拔地而起,挺秀而出。南鬥:星宿名,二十八宿中鬥宿。古代人把星區和地域對應,稱為分野。春秋時廬山屬於吳國,其分野屬鬥宿。

⑧屏風九疊:廬山勝景之一,因廬山五老峰以東因山勢起伏九疊如屏風,故得名九疊雲屏或屏風疊。

⑨明湖:指鄱陽湖。青黛:青黑色。

⑩金闕:指石門山。據《廬山記》,為廬山南峰,形似雙闕。闕,宮門前的雙柱,柱子間為孔道,故名闕。

○11銀河:指三疊泉瀑布,屏風疊左石壁三層,瀑布泉順壁石三折而下,故稱三疊泉。三石樑:指三疊泉流經的地方。

○12香爐:指香爐峰,在廬山東南,其旁邊有瀑布。

○13回崖沓嶂:曲折的山崖和重疊的山峰。

○14翠影:指青翠色的山影。

○15吳天:春秋時廬山屬吳國,故稱此地天空為吳山。

○16大江:指長江。

○17黃雲:昏暗的雲色。風色:天色。

○18白波九道:九道河流,長江流到江西九江一段有九條支流,稱為九派,也稱九道。雪山:江水泛起的白色浪花。

○19石鏡:據《太平寰宇記》中載,廬山南面懸崖上有圓石,淨可照人影,故稱為石鏡嶺。謝公:指晉人謝靈運。謝靈運的《入彭蠡湖口》中有句:“攀崖窺石鏡”。

○20還丹:道家煉丹,將丹砂燒成水銀,煉久又還成丹砂,故稱“還丹”。無世情:了卻世情,得道成仙。

○21琴心三疊:道家修煉術語,指修煉內功,使心和神悅,從而使上中下三丹田合一,故稱“琴心三疊”。

○22朝玉京:朝見天帝。玉京,玉京山。葛洪《枕中書》中說,玉京山在天中心之上,元始天尊居此,山中宮殿,均用金玉修飾。

○23“先期”二句:典出《淮南子·道應訓》:盧敖邀之同遊,他說:“吾與汗漫之同遊期於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說完,縱身跳入雲中。盧敖,戰國時燕人,秦始皇招他為博士,派他求神仙而不反。汗漫,仙人名,《莊子》寓言人物,代表廣杳不可知。九垓(gaī),指九天。太清:指太空。

李白曾受永王李璘的牽涉,而被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遇赦,次年,李白從江夏來廬山寫作了這首詩。這首詩描寫了廬山雄美秀麗的景色,從中表達了詩人心懷曠達,對政治的淡漠,一心歸隱求仙的心情。

這首詩可以分為六部分。

第一部分,為前六句,主要自述了自己的不求仕途,心向山水。開篇“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詩人以楚狂接輿自比,表達他對政治前途的失望,表示自己要像楚狂那樣遊歷名山大山,過隱居生活。詩人用“鳳歌”這個典故,深刻精確地表現了此時詩人內心的悲涼心情。“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詩人自己拿著仙人用的綠玉手杖,在朝陽初升的時候離開黃鶴樓。不辭長途跋涉去五嶽尋仙,生平就好遊歷名山。”詩人以很有神奇色彩的筆調,寫了詩人的行程和尋仙隱居的志向,已經飄渺脫俗,很有詩意。這一部分詩人用概括性語言為整首詩拉開了序幕,接著詩人開始寫遊歷廬山時看到的景象。

第二部分(廬山秀出南鬥傍”到“鳥飛不到吳天長”),這裡主要寫了廬山和長江的奇美風光。“廬山秀出南鬥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這是詩人從遠處看到的廬山概貌,挺拔秀麗的廬山伸向高聳的雲中,緊挨著天上的南鬥星;林木蔥鬱,山花芳香爛漫,九疊雲屏就像五彩的雲霞鋪展著;清澈的湖水中,山影倒映其中,波光粼粼,明媚而美麗。接著詩人詳細地描寫景色,“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詩人仰視到的金闕、三石樑、香爐、瀑布這四處廬山勝景。詩人看到金闕巖前兩座高峰聳入雲端,三石樑上的瀑布如銀河倒掛,飛瀉而下,與香爐峰瀑布遙遙相望,懸崖曲折陡峻,山巒層疊,直深入蒼青色的天空。這是多麼險峻秀拔的景色。接著,詩人又從宏觀上總寫全景“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蒼翠的山色和滿天的紅霞相映襯;廬山高聳,就連鳥也飛不到,一片遼闊無際。詩人在這裡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廬山瑰麗秀美的景色,仿若人間仙境。

第三部分(“登高壯觀天地間”到“謝公行處蒼苔沒”),詩人用雄健的力筆描繪了長江雄偉壯闊的場景“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詩人站在廬山高峰上,放眼俯瞰天地間壯闊的景象,只見茫茫長江水洶湧而下,一去不回,萬里長空黃雲漂浮,天色瞬息變幻無窮;波濤洶湧的九派江水奔騰,翻湧著雪山一樣的白浪。詩人看著這壯闊雄偉的江景,心情也清爽舒暢。於是詩人寫到“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外蒼苔沒”,意思我喜歡詠唱廬山的歌謠,廬山的壯美激發我的詩興。閒來去石鏡峰,照照石鏡,讓我心情倍覺清爽,謝靈運曾經走過的地方,現在已經長滿青苔。人生變幻無常,盛事難再。詩人在感懷中,心中嚮往尋仙問道,希望超脫塵俗世事。

於是,詩人在第四部分(“早服還丹無世情”到“願接盧敖遊太清”),抒發了自己一心求仙,隱居山林的心志。“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詩人希望自己能夠早服還丹,修煉成仙,了卻塵俗,過上仙人自由的生活。詩人想著想著,好像“遙見仙人彩雲裡,手把芙蓉朝玉京”,可見是詩人是多麼渴望過上神仙一樣自在無憂的生活啊。“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詩人彷彿在和那個仙人說,我已經合和神仙約好了在九天之外相見,並願意邀請盧敖和我共遊仙境。詩人在最後用虛無縹緲的夢幻般的詩筆,結束全篇,讓人不禁浮想聯翩,韻味無窮。

在這首七言古詩中,詩人用如椽大筆生動而又色彩斑斕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闊秀麗的山河景象,在這裡詩人從俯仰多重角度,從宏觀到局部全方位地完整地展現出了山河的雄闊。後半部分詩人由現實轉到了聯想,他用豐富的想象力勾勒了仙人的奇妙的環境,唯美而夢幻,同時也是意境頓然開闊,舒暢悠遠,讓人心馳神往。從中體現了詩人的曠達和豪邁胸懷也摻雜了因為仕途受挫而內心悲涼或抑鬱不得志等複雜感情。

後人點評

名人桂天祥:方外玄語,不拘流例。全篇開闊佚蕩,冠絕古今,即使杜工部為之,未易及此,高、岑輩恐亦脅息。又襟期雄曠,辭旨慨慷,音節瀏亮,無一不可。結句非素胎仙骨頭,必無此詩。(《批點唐詩正聲》卷八)

夢遊天姥吟留別①

李白

海客談瀛洲②,煙濤微茫信難求③。

越人語天姥④,雲霓明滅或可睹⑤。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⑥。

天台四萬八千丈⑦,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⑧,一夜飛度鏡湖月⑨。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⑩。

謝公宿處今尚在○11,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12,身登青雲梯○13。

半壁見海日○14,空中聞天雞○15。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16,慄深林兮驚層巔○17。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18。

列缺霹靂○19,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20,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21,日月照耀金銀臺○22。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

間○23,須行即騎訪名山○24。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注】

①天姥:山名,天姥山,在今在今浙江天台縣、嵊縣和新昌縣之間,因傳有登此山者聽到天姥歌聲,故得名。傳說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十六福地。吟:詩體名,是歌行體中的一種。

②海客:航於海上的人。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之一。《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③信:實在。難求:難以尋訪。

④越人:天姥山古時屬越地,所以越人就是天姥山周圍的人。

⑤雲霓:雲霞彩虹。古人稱虹為雄,霓為雌。

⑥拔:超過。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為仙霞山支脈,土色皆赤,故得名。它與天姥山相對。

⑦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天姥山東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臺州天台縣北十里,高萬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此:指天姥山。

⑧因之:據此,即據以上有關天姥山的傳說。

⑨鏡湖:又名鑑湖,在今浙江紹興縣南,因波平如鏡,故得名。

⑩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嵊縣,曹娥江上游。由曹娥江進剡溪,便接近天姥山所在的嵊縣。

○11謝公:指謝靈運,他曾遊覽天姥山,在剡溪住過,他所作的《登臨海嶠》詩中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

○12謝公屐:指謝靈運遊山時穿的一種木鞋。據《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自制一種登山鞋,鞋底下安有活動的鋸齒,上山時抽去前齒,下山時抽去後齒,世稱“謝公屐”。

○13青雲梯:指高聳入雲的山路。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惜無同懷客,共登青雲梯。”

○14半壁:半山腰。

○15天雞:《述異記》中載:“東南有桃都山,山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之雞皆隨之而鳴。”

○16殷(yǐn):震動。

○17慄(lì):恐懼。巔:山頂。

○18水澹澹:水波舒緩的樣子。

○19列缺:閃電。霹靂:雷。

○20洞天:道家所謂的神仙居住的洞府。石扉:石門。訇(hōng)然:轟然巨響,形容聲音很大。

○21青冥:青天。

○22金銀臺: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遊仙》中載:“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臺。”

○23“且放”句:我暫且將白鹿放養在青山上,相要遠行時就騎它去訪名山大川。白鹿,傳說也是仙人坐騎。梁庚肩吾《道館詩》:“仙人白鹿上,隱士潛溪邊。”

○24須行:緩緩地從容而行。

天姥山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李白在長安受到人排擠,被賜金放還。第二年,他從東魯向南遊歷吳越,寫下了這首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詩人將夢境中的天姥山,描繪得虛幻而玄奇,恍惚莫測而意境開闊雄偉。

詩文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前四句。首先寫了古代傳說中的三仙山之一的瀛洲虛幻不可求和現實中的天姥山若隱若現,如若仙境。詩人在這裡以虛襯實,暗示了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之情。 第二部分(從“天姥連天向天橫”到“恍驚起而長嗟”),詳細地描寫了詩人夢遊天姥山的光怪陸離的景象。天姥山高聳連天,橫臥雲間,氣勢比五嶽還要挺拔,像要壓倒赤城仙山,四萬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天姥山面前,好像東南地勢下陷,天台山頓時變矮了。詩人在這裡用誇張手法,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天姥山的巍峨高大的形象。詩人接著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幅瑰麗神奇的景色,詩人北越人的話吸引住了,一心想一見天姥山,於是,詩人在夜裡飛過了明淨的鏡湖,接著又飛到了剡溪,來到謝公曾經露宿的地方,詩人看到碧波盪漾,聽見猿聲啼叫。詩人在這裡路程寫得詳細、清晰,並接豐富而生動,環境幽靜而神奇,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接著詩人穿上了謝公的木屐,一步步登山石階。“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他在攀登中,在半山腰中,看到了太陽從山海間升起,聽到天雞高唱報曉,這裡詩人通過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了自己的看到的和聽到的山景,接著詩人突然筆調,剛剛寫完早晨,就又進入了晚上的描寫,千巖萬壑,山花迷眼,亂石傾倚,詩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穿梭不知不覺就感覺到了傍晚。這中急轉直下的變化,更加突出了虛幻色彩,因為夢境本來就是一個個片段之間的連接,所以有時看似很突兀,而這也正是夢境中能見到的特殊的景色,所以詩人寫得也很真實。在暮色中詩人彷彿聽到了熊咆龍吟,它們的聲音之大能讓山谷驚動,深林戰慄。青雲濃密想要下雨,水波舒緩被一層煙霧籠罩,這是一個多麼玄幻而又幽深的意境啊。“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不僅如此,接著就是電閃雷鳴,山崩地裂。好不玄幻而驚駭的場面啊。接著一聲轟鳴,神仙洞府打開,於是詩人看到了仙境中的景象“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天色蒼青見不到底,日月照耀著金銀臺,“雲之君”身披彩虹,驅著長風,紛紛來到。虎鼓瑟,鸞駕車,仙人多如麻,日月交輝,這是一個何等熱鬧繁華的仙人盛會啊。日月交輝,金銀臺相映,彩虹飄飛,長風飛揚,這是多麼光彩耀人、輝煌燦爛的景象啊。詩人能夢見這樣鮮活盛大的場面是跟李白在宮廷中生活多年和遊歷四方的豐富生活經歷分不開的,正因為如此,詩人才能在夢中將場景寫得這樣豐富飽滿,而又異彩紛呈,充滿浪漫氣息。就在詩人陶醉在著繁盛的仙境中時,突然詩人醒了。

第三部分(“忽魂悸以魄動”到“使我不得開心顏”),詩人從夢中醒來,重又回到了現實。夢境破滅,讓詩人嗟嘆不已,沒有了雲霞間飄渺讓人神往的仙境,只有眼前沉澱冰冷的枕蓆。詩人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飽含了詩人對人生經歷中酸甜苦辣的複雜情感。當此時詩人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寄興于山水間,來撫慰自己酸楚疲憊的心靈。詩文好似到此就結束了,但是,最後,詩人又加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噴然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平。點名了文章主題,之所以詩人嚮往仙境,是因為現實生活讓詩人不得志,權貴爭鬥讓詩人厭惡。這最後一句也抒發了很多懷才不遇人的心聲。

這首七言古詩,詩人想象豐富,使整首詩流光溢彩,奇幻飄逸,驚心動魄,雄邁豪放,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最後一句讓人振奮,表達感情明朗、瀟灑、不卑不亢。

後人點評

清人沈德潛:一路離奇滅沒,恍恍惚惚,是夢境?是仙境?詩境雖奇,脈理極細。(《唐詩別裁集》卷六)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第35章 李白(4)

南陵別兒童入京①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②,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③,餘亦辭家西入秦④。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⑤。

【注】

①南陵別兒童入京:此詩又名《古意》。南陵,在今安徽南陵縣。

②遊說:指用口才說服他人。萬乘:指天子。周制中有,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乘,故後世人們用萬乘代指天子。苦不早:恨不早去做。

③“會稽”句:此為一個典故,《漢書·朱買臣傳》中載,西漢會稽人朱買臣,家貧,好讀書,以賣薪維持生計。他擔束薪行且誦讀,其妻亦負擔相隨,買臣在道中頌歌,其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貴報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後買臣為會稽太守,入吳界見其故妻。妻夫治道。買臣駐車,呼令後車載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園中,給食之。居一月,妻自經死。”

④秦:指都城長安。

⑤蓬蒿人:草莽之人。

天寶元年(742),唐玄宗詔李白進京,而李白心懷抱負,長時間不能入仕途發揮才能,時年四十二歲的李白聽到這個消息,非常興奮。他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並寫下了這首七言古詩一抒自己躊躇滿志的心情。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詩人一開始就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色彩繽紛的繁榮景象。“白”、“黃”這些明麗的顏色和“新”、“肥”代表生機的形容詞,烘托了歡快的氛圍,也表現了詩人愉快興奮的心情。同時也點出了詩人回家的季節。這些明麗的秋景為下文詩人抒情蓄勢。

接著詩人進一步渲染歡快的心情。“呼童烹雞酌白酒”,詩人招呼著兒女們烹雞煮酒,表現了神采飛揚,想要慶祝一番的高興心情。此時“兒女嬉笑牽人衣”,跟著詩人高興。詩人筆觸細膩,形象逼真地描繪了這樣興奮而熱鬧的場面。“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詩人縱飲高歌,無限歡悅,接著又酒興大發,拔劍而舞,劍光和明月相映成輝。詩人在這兩聯中選用典型的幾處畫面,生動地展現了詩人的興奮心情。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接著詩人直接寫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急於見到皇上一展才華的迫切心情。“苦不早”三字,襯托了詩人歡快的心情,同時,其中也包含了詩人苦苦就盼,恨不早來的心情。“苦不早”和“著鞭跨馬”都表現了詩人急迫而充滿希望的心情。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詩人想到自己等了這麼長時間終於等到了今天,自然想到了曾經和自己有類似經歷的朱買臣。詩人用“會稽愚婦”暗指曾經輕視他的世俗小人。將自己比作朱買臣,其中得意之情躍然紙上。

詩人在最後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將之前越發強烈的感情噴薄而出,暢快淋漓。詩人自信滿懷、躊躇滿志且得意洋洋的形象生動躍然紙上。其中“仰天大笑”,凸顯了詩人得意瀟灑的神態,“豈是蓬蒿人”,凸出了詩人的自信。

這首詩詩人採用側面烘托、正面表達或運用典故充分展現了詩人的興奮心情。同時,詩文由原來的寄情於景,委婉表達感情,到最後直抒胸臆,表達感情一句比一句強烈,隨著層層感情的積累,最後達到高潮,一吐為快。寫得波瀾壯闊、曲折起伏,寫得真切而生動。同時,詩人對自己心裡急切心情的描述,細膩傳神,惟妙惟肖。

後人點評

杜甫評其詩: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春日憶李白》)

將進酒①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②。

岑夫子,丹丘生③,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④,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⑤,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⑥。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注】

①將進酒:是樂府《鼓吹曲?漢鐃歌》的舊題,以宴會飲酒放歌為內容。

②會須:正當。

③岑夫子:指岑勳,李白的朋友。夫子,是對對方的尊稱。丹丘生:元丹丘,李白的好友。生,是對平輩朋友的稱呼。

④鐘鼓饌玉:泛指豪門權貴的奢華生活。饌:吃喝。

⑤陳王:曹操之子曹植,曾被封為陳王。

⑥徑:直接。沽取:買來。

將進酒

詩人這首詩大概作於天寶十一年(752),當時詩人與友人岑徵君在嵩山的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作客,李白因感懷世事變化,自己功業無成而時間飛逝,於是寫下這首詩,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和自己曠達不羈而自信的情懷。

詩文開篇就用了兩組排比句,氣勢宏大。“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就在潁陽附近經過,所以詩人遠望黃河水,起大起興的作用,為下邊的抒情做鋪墊。詩人在這裡用誇張的手法寫“黃河之水天上來”,表明黃河水在往下流的時候落差極大,好像從天而降,傾瀉而下。而從天而降的江水洶湧奔流向東海,景象壯闊雄渾。接著詩人又寫到“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通過上邊江水一去不復返,勢不可擋,引到這句詩人對生命短暫,時間飛逝的感慨。這裡詩人用“高堂明鏡”這個事物,使詩人在鏡子中照到自己白髮,不由唏噓感慨的模樣躍然紙上,非常生動形象。詩人將人從青春到衰老的過程凝縮在了一天的“朝”和“暮”,極言時光流逝之快。黃河之水奔騰不盡,洶湧壯闊,而人在黃河面前是那樣的渺小,兩句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開篇就帶著悲壯的感傷之情。

既然時間短促,那就“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詩人感悟在人生得意時就盡情享受歡樂,不要白白浪費了這大好時光。詩人從開篇的悲傷情緒中擺脫了出來,變得豁達而豪放,詩人精選了“金樽”和“月”,雖未言酒,但飲酒之意境則生動表現出來了,非常富有詩意。從這兩句開始,到“將進酒,杯莫停”,詩人越發豪放不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個“必”字突出了他的自信。趁現在把酒高歌,雖然“千金散盡”有算得了什麼呢?它終究會“還復來!”的,這一句也表現了詩人心胸之宏闊和詩人高度的自信。接著詩人寫道三個人大擺宴席開懷暢飲,“烹羊宰牛”為食,飲酒“三百杯”。這是多麼暢快淋漓的事情啊,從中可以看到詩人是何等的豪邁啊。詩人接著勸朋友多飲酒,杯莫停,好像那個場景就在眼前,這是詩文變得立體了,更生動了,讓人如臨其境。

接著詩人一句“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引出了下文詩人歌詠的內容。

“鐘鼓饌玉”,代表了富貴生活,但詩人認為“不足貴”,並說“但願長醉不復醒”。事情由原來的豪放轉為了激憤。酒後吐真言,詩人接著寫道“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二句也是激憤之詞,詩人慨嘆聖賢寂寞,其實即使寫自己,自己本來才華橫溢,有遠大的抱負,但卻不能為世用,內心憤懣難平,希望自己長醉不醒,用酒麻醉自己。詩人說“唯有飲者留其名”,接著便舉出“陳王”曹植這個例子,並化用了他《名都篇》中“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悲壯情懷,但是詩人接著沒有在繼續吐露內心的不平,而是又回來言酒。

“主人何為言少錢,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其中“五花馬”、“千金裘”都是非常貴重的東西,這呼應了“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一句,口氣豪邁,自信滿滿。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其實,詩人李白是作客他家,卻儼然是主人一般,表現了詩人豪放且快人快語,也表明了和朋友友誼深厚,不拘禮節,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最後“與爾同銷萬古愁”,詩人又落到了一個“愁”自上和開篇的悲情正好前後呼應,渾然一體。

這首七言樂府,寫得大起大落,感情豐富激昂,氣度不凡。誇張和排比的靈活運用,加強了詩文的氣勢,也凸顯了詩人的豪邁之情,同時詩文感情真摯深沉,在詩文的字裡行間中都流露著詩人內心的自信、不平、豁達等等複雜感情。詩句長句和短句錯落,使人讀起來時而急促,時而舒緩,節奏和諧有致,詩人內心的感受真切地表現了出來。

後人點評

宋人嚴羽:一結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此其所長。(《李杜全集》之《李太白詩集》嚴羽評點)

清平調詞三首①

李白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②。

若非群玉山頭見③,會向瑤臺月下逢④。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⑤,雲雨巫山枉斷腸⑥。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⑦。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⑧,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⑨,沉香亭北倚闌杆⑩。

【注】

①清平調:樂府曲牌名,為李白所創。又作《清平調辭》。

②露華:帶露水的花朵。

③群玉山:據《山海經》中載,群玉之山為西母居住的地方。

④會向:當向。瑤臺:據王嘉《拾遺記》中載,崑崙山有瑤臺,為西王母宮殿。

⑤紅豔:紅牡丹。

⑥雲雨巫山:指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相會的傳說純屬虛妄。

⑦飛燕:趙飛燕。他原為宮女,因貌美,能歌善舞,為漢成帝所寵愛,後來立為皇后。

⑧名花:指牡丹花。傾國:指楊貴妃。

⑨解釋:消釋,消解。

⑩沉香亭:在唐興慶宮龍池東,是皇帝和妃子賞花的地方。

牡丹

一日,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園中賞牡丹,命時任翰林李白寫作詩文,於是李白奉詔寫下這三首詩。

第一首,“雲想衣裳花想容”,開頭就給人一種色彩紛呈、花團錦簇之感。這句話的意思是彩雲像楊貴妃的衣衫,嬌豔的牡丹像貴妃的容顏,這兩句也可以理解為,楊貴妃的衣衫就像漂浮的彩雲,而貴妃的容顏就像牡丹花。總之,花和貴妃的容貌融合,衣裳和彩雲相應,流光溢彩,熱鬧非凡。

“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描寫牡丹的美麗,“露華”,指帶露珠的牡丹花。露珠是晶瑩剔透的,牡丹花是嬌豔美麗的,兩者融在一起,更顯牡丹濃郁的美。這裡詩人用風露暗喻唐玄宗的恩澤,使花容人面都倍加美麗。

詩人將筆觸從現實移到了天上仙境中。詩人寫“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詩人肯定地說,這樣美麗的容顏,如果不是在群玉山中見到,也只應該在瓊瑤仙境中見到。詩人將貴妃完美自然地比喻成了天上仙子,一點沒有諂諛之氣。“若非”、“會向”突出表現了貴妃美麗的容顏讓人驚歎。“玉山”、“瑤臺”、“月”這些素潔淡雅的景物,更加襯托了貴妃的美麗玉一樣。詩人從空間上進行描寫,並將人們從現實引到了天上仙境,意境優美。

第二首,“一枝紅豔露凝香”,詩人在這七個字描寫,分別從視覺和嗅覺不同角度,突出了牡丹花的美麗,同時“露”字,讓我們想到了含露的飄香而又紅顏的牡丹,那該是多麼美麗的花啊,那牡丹似的楊妃容顏又該是怎樣的可人。同時,含露也有楊妃受皇帝寵信之意。“雲雨巫山枉斷腸”,詩人巧用楚襄王夢仙女的典故,言外之意就是楚襄王和神女只能夢中相會,而楊妃被皇帝專寵,連神女都比不上她。最後一句,詩人又用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來作比,趙飛燕還用濃妝淡抹,而楊貴妃是天生花容月貌,不用修飾,就完好美麗無比。這些都極力讚美楊貴妃的美麗和高貴。詩人在這首詩中將人們帶入了歷史長河中。意境深遠悠長。

第三首,“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詩人寫到楊妃受唐玄宗的極度寵愛。這裡“傾國”指楊妃,牡丹和美人兩相映照,交映生輝,而使君王陶醉其中,頻看不厭,這兩句把牡丹、楊妃、玄宗融為一體,表明他們之間親密的關係。“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正是因為上面牡丹美麗動人,所以讓君王常常歡笑,也消解了君王的恨。這裡“春風”,代指君王。而最後詩人點明,皇帝和楊妃賞牡丹的地點在沉香亭北,而“倚欄杆”三字結尾,為整首詩鋪上了一層怡然自得而優雅的神韻。詩人從這首詩中將人們又帶回了現實,正面讚美楊妃和唐玄宗,筆力灑脫空靈。

這三首詩,用詞清豔華麗,最突出的特點是將楊貴妃的容顏和牡丹花的美麗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看花如見人,見人如見花,花容人面,渾然一體,完美天成。

後人點評

明人鍾惺:太白《清平》三絕,一時高興耳,其詩殊未至也。(《詩辯坻》卷三)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四.王維 王翰 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