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周岁就萌发“工具性攻击”行为,家长应该这样避免和处理

小元迎来自己四岁的生日,这天收到了好多的小礼物,其中有小元最喜欢的小恐龙。小元的的好朋友鹏鹏和小佩也来给小元庆生了,小元今天也是开开心心的大大方方的将自己的玩具都拿出来和自己的小伙伴分享。

眼看着就要到吃饭的时间,这个时候迎来了小元的哭声,妈妈跑过去一看,发现小元紧紧的握着自己阿姨刚才送的小恐龙。

原来是三个小伙伴玩的愉快的,可是突然姑姑女儿欣欣跑过来看上了小元手中的小恐龙,硬是要上前抢,这样一来的一抢不给的情况下,就把小元扯到地上给摔倒了,还给磕了一下头。姑姑上前就开始教育到欣欣,你是一个六岁的小姐姐了,怎么还去抢弟弟的东西!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也会经常碰到这种孩子之间的吵闹行为,家长有时候也是很难无法理解,明明小朋友就很喜欢在一起的玩耍,但是过段时间后,就很容易争吵起来,而且有时候还让整个场面导致家长都不好控制,那么对于欣欣的一个行为就是典型的一个“工具性攻击”

孩子在一周岁就萌发“工具性攻击”行为,家长应该这样避免和处理

v 那么什么是工具性攻击呢?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教授谢弗在《发展心理学》指出:“攻击行为是任何有意伤害生物体的行为,且被伤害者会力图躲避这种行为。工具性攻击属于攻击行为的一种,是指通过伤害别人,而达到其他目的。”

我们可以这样的简单来理解到工具性攻击,是把攻击行为当做一个工具选择来攻击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上面举到的一个例子,欣欣想要小元手中的小恐龙,于是就选择了用推倒的一个目的将小元打到来得到小龙手中的小玩具。

大量的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的各种冲突,早在两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在整个0到6岁的期间迅速增加。4到5岁的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但是在此之后会逐渐减少。

孩子在一周岁就萌发“工具性攻击”行为,家长应该这样避免和处理

v 那么对于一个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都有哪一些种类呢?

1. 工具性攻击:像上述例子中出现的一个状况,因为一个玩具而导致出现的状况。当孩子特别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或者想要保护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孩子就会在无意识之间用言语或者肢体动作来对他人进行一个伤害。

孩子出现一个攻击行为也并不是孩子的一个根本目的,而是孩子在玩耍之间出现的一个意外结果,不是设计得出来的结果也不是故意要去伤害他人的一个行为,大部分这种情况都是因为抢玩具或者伤害到自己的一个权利等

l 物品引起的工具性攻击

这种情况是常见的情境,通常我们在生活中就会看到,双方争执同一个玩具或者同看上的零食,就会因为这种情况就会开始争吵起来。

l 地盘引起的工具性攻击

小孩子的一个占有欲十分强烈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得以形象就是几个小姐妹正在一个玩耍区域晚点很尽兴的时候,这个时候其他的小伙伴来了,想要加入小姐妹的一个队伍中,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因为这件其他的小伙伴的一个加入,就会引来双方的一个动手行为,甚至还会出现受伤的行为。

l 权利引起的工具性攻击

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孩子之前争取谁是老大,谁应该是第一的行为。孩子内心有一个竞争心理这是一个很好的行为,但是有时候如果没有很好的把握的话,就会出现双方一个都不示弱的行为。

孩子在一周岁就萌发“工具性攻击”行为,家长应该这样避免和处理

2. 敌意攻击:有这种行为的孩子是故意给他人的造成一个痛楚,孩子的这种伤害性的行为是一个有意的会给他人带来一个言语伤害或者行为上带来攻击。这种行为主要是为了报复自己之前受到的侮辱等。敌意攻击的故意性要比工具性攻击更大。

l 身体攻击:这是一种通过双方的一个肢体打闹造成对他人的伤害。

l 关系攻击:这是一种通过言语来对他人的一个攻击,比如通过散布谣言或者制造其他的谣言导致一个社会舆论;这种行为就会给对方的社会地位或者自尊就会受到破坏。

孩子在一周岁就萌发“工具性攻击”行为,家长应该这样避免和处理

v 对于孩子的工具性攻击行为,萌发的一个原因在哪里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谢弗所写:孩子在一周岁时,就已经在心中开始萌发工具性攻击行为。从小就开始萌发的工具性攻击的原因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太小,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表达能力也是不强,就会导致出现工具性的攻击。

二是因为孩子的在一岁的年龄还不会懂得如何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其他物品,他们会认为自己动作是被他人抢的拿走的,孩子还没有学会一些如何分享的方法。

那么关于孩子的一个攻击性的行为的会一直持续下去吗?那自然是否定的答案。美国心理学家谢弗在《发展心理学中》指出一项研究表明:“在一项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经典研究中,心理学家要求2至5岁儿童的母亲,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孩子愤怒时的详细情况。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心理学家发现,身体攻击会在3-5岁逐渐减少。”

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会看到一种现象,孩子在5岁以后还是会有频繁出现的一个攻击性行为,而且攻击性还会不断地加强。这是一个什么原因造成的?孩子在6岁之前,受周围环境影响很大,就会受家庭影响,如果孩子周围的环境是一个经常吵架的氛围,就会一直影响到孩子,也会加剧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孩子在一周岁就萌发“工具性攻击”行为,家长应该这样避免和处理

v 家长如果看到孩子的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家长应该如何避免和处理?

1.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非攻击行为的环境

家长首先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孩子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的一个原因是什么,孩子在玩具分配上,家长首先就要注意到这一点,比如玩具应该备份齐全,因为小孩子在1-3岁左右是发生工具性攻击行为的一个高峰。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懂的一个分享机制,家长给孩子准备创造一个非攻击行为的环境,是会很难去产生一个冲突所在,但是家长还是需要在这个环境中,应该多多观察,创造了非攻击的环境但是就不代表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只是将这种行为的减少发生的几率。

孩子在一周岁就萌发“工具性攻击”行为,家长应该这样避免和处理

2.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唤醒孩子的利他主义

谢弗在《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共情是指一个人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 利他主义是指通过分享合作和帮助等亲社会行为表达对他人利益的无私关注。”共情能力是能够让孩子相互理解对方的一个情绪,当孩子能够分享合作或者帮助他人的时候。

那么攻击性的行为就会大大的减少,而共情能力也是践行利他主义的前提,因为只有感受到了他人的情绪,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只有当家长慢慢的一个耐心的培养,就会让孩子的一个友好的对待他人并且学会到分享。

孩子在一周岁就萌发“工具性攻击”行为,家长应该这样避免和处理

3. 教会孩子交友原则,要对自己的一个行为负责

教会孩子的一个交友原则应该是怎样的,通常在攻击性行为出现的一个情况中,是因为孩子没有懂得朋友之间的应该如何相处,朋友之间应该合作或者懂得分享,如果真的是在攻击中出现了失误,那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道歉和学会和解。

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个攻击性行为家长需要的做的就是学会制止和教育孩子正确的一个方法应该是什么,不能纵容也不要过度的责怪,给孩子带来一个正确的一个示范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