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過去5年來房價上漲的最大推手?

誰才是過去5年來房價上漲的最大推手?

有人說是炒房客,在一線城市限購之後,大量投機資金從京滬廣深撤離,隨後瞄準中西部二線省會,下沉三四線地市乃至縣城,房價翻倍的城市比比皆是,全是投機客的“功勞”。

有人說是開發商 ,碧桂園、恆大、融創、保利等地產商,近幾年奉行“高週轉”策略,快速拿地蓋房,取得預售條件後,迅速回籠資金,再把這些錢投入到三四線城市中,不斷擴張土地儲備,最終帶動小城市的房價水漲船高。

有個數據很直觀:2015年1月北京平均房價為34724元/平米,上海平均房價為29286元/平米。

2016年9月,北京平均房價為52104元/平米,上海平均房價為46154元/平米,上漲幅度分別達到了50%和57%。

如果在2015年初買入北京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到了2016年9月,不到兩年時間升值174萬元,這套房若買在上海則升值169萬元。

誰才是過去5年來房價上漲的最大推手?

如果換做中西部房價破萬的小縣城,在2015-2016年這段時間買房,身家翻倍的比比皆是。

不過,筆者認為,過去5年房價上漲的推手既非開發商,也非炒房客,而是“拆遷戶”。

這就要從棚改貨幣化說起了。

2015-2017的房價上漲,與棚改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原來的棚戶區改造,只給房子不給錢,就算有補助,大部分也是過渡費之類的“小錢”。

這種安置方法,因為回遷房大部分不會入市流通,拆遷戶只能把房屋出租或低價轉讓才能賺錢,不會對當地樓市的流通體系造成衝擊。

但是,拆遷戶拿到一筆遠超自己房屋價值的資金,換做是誰都會把錢都換成房子,由此帶來的就是庫存告急,房價飛漲。

之所以推行棚改貨幣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存量待開發土地越來越少,市區在向周邊擴張的時候,不得不以越來越高的價格給拆遷戶補償,而這些資金最終都轉換成了當地樓市的購買力,房價上漲的基礎自然形成。

但是,從明年開始,“拆遷戶”或將銷聲匿跡,2條新政需要注意,“拆遷變富”的方式或將成為歷史。

1,1450萬畝閒置土地急需消化。

誰才是過去5年來房價上漲的最大推手?

過去數年間,國內每年批准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大約在500萬-600萬畝之間,如果加上對過往存量土地的利用,每年國內城市實際供應建設用地總量多在700萬-1000萬畝之間。

據《第一財經》3月23日報道,自然資源部新聞發言人劉國洪表示,從目前掌握情況看,2017年以前批而未供的土地大概還有1450萬畝,“應該說存量盤活還有比較大的潛力”。

1450萬畝土地是什麼概念?

要知道,2019年全國安排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總量也僅僅只有500萬畝。

換句話說,這些土地足夠房地產市場使用兩到三年時間!

這麼多已經批過的土地在手裡,能在今明兩年消化掉就不錯了,難道還要靠棚改、拆遷才能擴張房地產的體量嗎?

2,存量農地入市的步伐將會越來越快。

我們可以梳理一下集體土地入市的“時間線”。

誰才是過去5年來房價上漲的最大推手?

去年8月份,集體土地入市的法律障礙已經掃除,這部分土地的存量非常巨大,入市後並不會建成商品房,會加大對租賃房、保障房體系的供應。

到了今年2月份,高層下發了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的意見,這是21世紀以來,第17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在破解鄉村發展用地難題上,文件指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於發展鄉村產業”。

到了3月份,高層發佈關於授權和委託用地審批權的決定,將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權限下放,首批試點省份為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重慶等八個省市,試點期限1年。

很明顯,巨量的土地還在後邊等著,這些土地不會變成商品房,會以保障房、安居房、租賃房的形勢進入房地產市場,讓更多的低收入者“住有所居”。

綜上所述,前有1450萬畝待開發土地握在手裡,後有巨量土地等著入市,明年這些土地入市的節奏會進一步加快,拆遷戶存在的最大基礎:“土地的稀缺性”,顯然已經不存在了。

誰才是過去5年來房價上漲的最大推手?

道理很簡單,如果每個城市手裡的土地都非常稀少,房企又有大把的錢去拍地,地價必然會“水漲船高”,拆遷戶得來的貨幣補償也會越來越高,傳導到終端房價一點也不奇怪。

更重要的原因是:拆遷戶的貨幣化安置,也走到了盡頭。

早在2年前,住建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的通知就明確,商品住宅消化週期在15個月以下的市縣,應控制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更多采取新建安置房的方式。

此外,住建部會同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棚戶區改造項目和資金管理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對商品住房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較大的地方,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棚改專項貸款不予支持。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前幾天的消息,監管部門已下發要求,明確2020年全年專項債不得用於土地儲備、棚改等與房地產相關領域,這些專項債的總額加起來將近3萬億,都不會用於棚改、大拆大建。

土地變得不再“稀缺”,入市的農地還有一大堆,貨幣化安置的方式也已經成為歷史,對不少想靠“拆遷變富”的人來說,幻夢已經破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