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作為開國皇帝,為何其名聲遠不如其子李世民?

忍無聲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歷史上一直都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4個牛逼的人物中,其中就有一個唐太宗李世民,這還要問他爹李淵有他名氣大嗎


當然唐太宗李世民為啥那麼出名,其實也是人家自己牛逼,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從最開始的晉陽起兵,到攻入長安,並且滅掉隋,其實隋煬帝還是李世民的表哥,真是吃瓜群眾看別人親戚之間打架,後面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接著幹掉了劉黑闥,基本天下都是他們大唐的了。所以大唐的天下一大部分是他打下來的。


正因為有如此牛逼的戰績,當哥哥的李建成,哪裡還坐的住啊,接下來,讓李世民又出名的事情來了:玄武門之變,直接幹掉了哥哥和弟弟,老爹也被迫讓位給他,你看這一點,他老爹就不如李世民。


當然李世民如此出名,還是靠史學家不停的歌功頌德來體現的,正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大概就是如此吧。



純手工碼字回答,我的回答不會咬文嚼字一本正經的官話,我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平白無奇的描述罷了,希望採納點贊


程序員養基日記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他的名氣不如李世民,有人說李淵沒怎麼打過仗,其實,打仗層面,分為戰略、戰役、戰鬥,戰略層面,比如諸葛亮的三分天下,比如毛的農村包圍城市、論持久戰。戰役層面,比如赤壁戰場,比如三大戰役。戰鬥層面,比如關羽陣斬顏良,比如二營長你的意大利炮。大一統開國皇帝一定是戰略層面的高手,他們要在全局的角度思考整個局勢,先打誰怎麼打。就像朱元璋先打陳友諒的分析,戰役層面,要考慮一片戰場區域的資源調度、士氣軍心、名義、部隊調遣等等。

說後勤管理不算功勞的,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得出結論的?只看三國演義隋唐演義,關羽張飛一個人萬人從中取敵首級,李元霸一個人滅一大支部隊?李淵唯一漏算了他二兒子能這麼狠。以及大家都沒想到,李世民能這麼無恥,敢做不敢當,還改歷史。要知道從李家起兵到李世民登基,前後也就九年的時間。玄武門之變表面上是一場奪嫡之爭,實際上是李世民和李淵的權利鬥爭。從這個角度講,李淵跟項羽、劉備、苻堅的最大不同,只是他輸給了自己的兒子。

把李世民刪了,李淵應該說割據一方還是沒問題的,但是要他統一,難度就大多了。保不住河東,拿不下隴西,短時間內大概可以割據關中和巴蜀。河東和隴西拿不下,後方就不穩定,不存在開拓南方的機會,所以基本上就是諸侯爭霸的其中一員,歷史上會給個西唐開國君主的稱號。一個所有人都覺得他是一個老好人,好像全世界都在逼他當皇帝的“可憐人”,現在問為什麼李淵當上皇帝,李世民逼的,隋煬帝逼的,李淵從來都是被裹挾的,好可憐。你信嗎,趙匡胤還是部下硬逼上位的呢。

但他很明顯不會有太大的名聲,為什麼?因為他的前任和繼承者都太過強大,一個千古昏君,一個千古明君,要有什麼鍋都可以推到楊廣身上,要做了什麼好事都是兒子的功勞,還有一個原因的是一直是天下大亂。從他開始反隋到打下長安就一年左右時間,隨後稱帝,而在他稱帝這段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是李世民帶兵在攻戰天下,畢竟打天下可比負責後勤有趣很多,所以人們傳唱的都是李世民如何玄甲破竇建德,一戰擒二王,看看《隋唐演義》傳唱度高的,自然是李二的事蹟嘍,而他自己坐鎮後方,實在沒啥可說的。


西安年貨會


公元626年6月4日,唐高祖李淵正在與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泛舟海池,君臣之間一片祥和,忽然門外殺生四起,不一會,只見尉遲敬德提著馬槊,渾身是血的帶著一幫兵丁闖了進來。李淵內心雖然非常驚慌害怕,但他故作鎮定的問道:“今日作亂的是誰?卿來引何也?”尉遲敬德說:“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來宿衛。”

宿衛,說的好聽些是為了保護李淵的安全,說的難聽其實就是控制住李淵。突來的變故,讓李淵茫然不知所措,他便向身邊的大臣們說:“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身邊的裴寂默不作聲,陳叔達等人本來就是李世民的心腹,便建議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李淵無奈之下,只好讓人寫好詔書,乖乖的交出了軍國大權,從此被迫提前退位做起了太上皇。

那麼李淵退位後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真的是人們說的每日鶯歌燕舞,嬪妃成群,度過了一個非常愜意舒適的晚年嗎?其實不然,李淵的晚年生活過的非常淒涼孤獨,還要時不時遭受李世民的冷嘲熱諷,最終在長達9年的軟禁生涯中孤獨終老。李淵雖然選擇主動退位,但他畢竟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在朝中有著自己的勢力,比如唐朝的名將李靖和李績在太子與秦王爭奪繼承權時,都選擇了中立,這樣的將領還有很多,而且李淵兒子眾多,不缺乏繼承人,再者李淵也不甘心退位,這些都是讓李世民不放心的因素,為了能夠更好的平穩掌權,李世民只好將李淵徹底“宿衛”起來。李淵一生酷愛遊獵,在唐朝剛建立,天下還未平定時,李淵就常外出打獵遊玩,直到盡興而歸,然而做了太上皇后,就身不由己,整天只能待在李世民的眼皮下,再也沒有了外出的自由,更別說和朝臣一同泛舟遊玩了。

李世民當上皇帝后,為了突出自己的功勞,不惜篡改歷史,將李建成寫的庸碌無為,更有甚者直接將矛頭對準了自己的父親李淵。貞觀元年,李世民剛做皇帝,就對李淵當政時的一些舉措大加批評,比如李淵為了掌控天下,將宗族子弟皆封為王,這在封建王朝本來就無可厚非,每個開國皇帝基本都是這麼做的,但李世民卻朝堂上說:“遍封宗子,於天下利乎?”直接將炮口對準了李淵,朝臣們都明白李世民的心思,都隨聲附和不利,李世民說:“然,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養己之宗室乎!”隨後他將宗室郡王皆降為縣公,只有少數有軍功的除外。這種一上臺就貶損自己的父親,來抬高自己的行為,也確實讓李世民獲得了更好的民心和聲譽,但卻讓李淵名聲掃地。

李淵當皇帝時,曾與裴寂非常要好,李世民當皇帝的第三年,就將裴寂流放到靜州,裴寂請求留在京師,李世民對他說:“你才學平庸,如果不是太上皇對你的寵愛,你怎麼會到今天的位置。武德年間政法謬誤極多,綱紀也非常紊亂,你都負有責任。我念及舊情,不忍處置你,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李世民雖然表面是在說裴寂,但言外之意卻是指桑罵槐,抨擊裴寂身後的李淵“寵信庸碌之人,施政不當”。

李世民對李淵除了無情的抨擊批評,淡化他對唐朝的功勞外,還很少去盡兒子的孝道。公元632年,監察使馬周就上疏說,年邁的高祖居住在宮城西部簡陋的大安宮,雖然離太極宮很近,但太宗很久都沒有去看望他了,馬周還進一步指責說,夏天太宗要去夏宮避暑,高祖卻被留在長安接受酷熱的煎熬。大安宮原名弘義宮,是李世民做秦王時的住所,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搬進了東宮。按照封建禮制,弘義宮的規模和設置要遠低於太極宮和東宮。李淵退位後,一生享受奢華的他一直不情願搬出太極宮,最終在貞觀三年,李世民對外謊稱高祖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強行將李淵遷往弘義宮,並改名為大安宮。失去了權力和人身自由的李淵也只好任其擺佈,沒有任何發言權

李淵死後,李世民將其陵墓也一再縮水,帝王之墓一般都是九丈高,而李淵的獻陵缺只有六丈。李淵被安葬後,李世民也很少去祭拜。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駕崩後,李世民非常思念,在長安建起層觀,以望昭陵。還經常讓大臣們前來觀看,而魏徵則假裝就是看不見,李世民最後不高興的說:這麼大一個陵墓你就看不見嗎?魏徵則譏諷說:“我以為陛下說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啊!”由此可見李淵在李世民心中遠不如一個女人的地位高,這也難怪他會遭到魏徵的直接諷刺。

李淵的一生是非常輝煌的,他韜光養晦,起兵晉陽,最終後來者居上,殲滅群雄,奠定了唐朝的基礎。然而晚年卻在兒子的監禁中,足不出戶,還時時遭受無端的指責和嘲諷,成為了兒子光輝形象的襯托品,結局是非常淒涼的。


大明人


唐高宗李淵作為開國皇帝,為何他的名聲不如李世民?這個問題應該從三方面來回答。分別是唐朝建立前,唐朝建立後到玄武門之變前,玄武門之變後。


第一:唐朝建立前:

李淵出身於北周關隴貴族,什麼是關隴貴族呢?“關隴集團”是學者提出的一個說法,是將北魏時期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稱之為“關隴集團”。永熙二年,北魏孝武帝密令關中大行臺賀拔嶽對抗高歡,並整合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這批軍事貴族定居關中,互相通婚,最後就形成了西魏時期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國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李淵因承襲祖上名爵被封唐國公,深得隋文帝楊堅和文獻皇后(姨母 )垂愛。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升任太原留守。

在隋朝土崩瓦解時,招兵買馬,殺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於晉陽。之後招降關中孫華起義軍,順利攻取長安。擁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年號義寧,自領大丞相,加封唐王。義寧二年隋煬帝遇弒江都後,李淵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唐朝,年號武德。

關於晉陽起兵的提議,《唐書》上說是李世民所謀劃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說是李淵主動對李世明說的。《資治通鑑》斬釘截鐵地說:“起兵晉陽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謀”;“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因此可見,在唐朝建立之前,李世民的文物韜略和名聲已經不在其父之下,至少在父以子貴為觀念的封建社會,李世民的名聲被李淵掩蓋了!

第二:唐朝建立之後到玄武門之變以前。

唐朝建立後,雖然李世民的功勞最大,但是在封建王朝嫡長子繼承製的規定下,李淵當了皇帝,太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建成因為是太子,所以常駐宮內處理事務。李世民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南征北討,最終於虎牢關一戰大敗竇建德王世充,統一全國,此時的李世民實際是當時真正的實力派,無論名聲和實力都遠超李淵和李建成。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陷害李世民;最終奸計敗露,李世民面臨生死擇抉的時候,不得不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逼李淵讓位。這也是李世民名聲在李淵之上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玄武門之變後

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對歷史功績之大,不僅僅是在唐代,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十分顯赫的,因此李世民名聲不僅僅遠超李淵,並且遠超歷史上大多數帝王。


史明古今


唐高祖起兵,都是兒子李世民的鼓勵與操作促成的。自建唐成功,也是主要由李世民招攬天下英賢,四處征戰,消滅各路諸候及隋朝統治,立功最大。建國後,李淵在位時間短,相比李世民,無有多大建樹,且在立儲與平衡幾個兒子上沒有做好,才導致了玄武門之變。而李世民英明神武,文武全才,馬上皇帝,功成後,不殺功臣,愛護百姓,廣納諫言,開疆拓土,得到了民眾的熱愛。因為他的貞觀之治,為盛唐開創了堅實的基礎。所不,雖有玄武門之變,但瑕不掩玉,李世民仍不失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明君帝王!勝其父是必然!


村邊綠樹一一陳元春


首先我們要了解唐高祖非等閒之輩,其開拓的大唐盛業是首屈一指的。當然,就能力而言因太宗水平更高而掩蓋了其父的功業了。就事實而言,李淵治國之始因天下始安國力薄弱加之任用大臣皆按自已的個人感情而不象太宗那樣任人而用,導致發展緩慢,這方面明顯不及太宗。當然,我們現在史書的太宗也是經太宗美化過的,有好多功勞並非太宗之功,這一點讀史的時候一定得注意分別不能盡信之。太宗名聲之高也確是因治理而使社會狀況大好的實際現象而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