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作为开国皇帝,为何其名声远不如其子李世民?

忍无声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释,历史上一直都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4个牛逼的人物中,其中就有一个唐太宗李世民,这还要问他爹李渊有他名气大吗


当然唐太宗李世民为啥那么出名,其实也是人家自己牛逼,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从最开始的晋阳起兵,到攻入长安,并且灭掉隋,其实隋炀帝还是李世民的表哥,真是吃瓜群众看别人亲戚之间打架,后面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接着干掉了刘黑闼,基本天下都是他们大唐的了。所以大唐的天下一大部分是他打下来的。


正因为有如此牛逼的战绩,当哥哥的李建成,哪里还坐的住啊,接下来,让李世民又出名的事情来了:玄武门之变,直接干掉了哥哥和弟弟,老爹也被迫让位给他,你看这一点,他老爹就不如李世民。


当然李世民如此出名,还是靠史学家不停的歌功颂德来体现的,正所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大概就是如此吧。



纯手工码字回答,我的回答不会咬文嚼字一本正经的官话,我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平白无奇的描述罢了,希望采纳点赞


程序员养基日记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名气不如李世民,有人说李渊没怎么打过仗,其实,打仗层面,分为战略、战役、战斗,战略层面,比如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比如毛的农村包围城市、论持久战。战役层面,比如赤壁战场,比如三大战役。战斗层面,比如关羽阵斩颜良,比如二营长你的意大利炮。大一统开国皇帝一定是战略层面的高手,他们要在全局的角度思考整个局势,先打谁怎么打。就像朱元璋先打陈友谅的分析,战役层面,要考虑一片战场区域的资源调度、士气军心、名义、部队调遣等等。

说后勤管理不算功劳的,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只看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关羽张飞一个人万人从中取敌首级,李元霸一个人灭一大支部队?李渊唯一漏算了他二儿子能这么狠。以及大家都没想到,李世民能这么无耻,敢做不敢当,还改历史。要知道从李家起兵到李世民登基,前后也就九年的时间。玄武门之变表面上是一场夺嫡之争,实际上是李世民和李渊的权利斗争。从这个角度讲,李渊跟项羽、刘备、苻坚的最大不同,只是他输给了自己的儿子。

把李世民删了,李渊应该说割据一方还是没问题的,但是要他统一,难度就大多了。保不住河东,拿不下陇西,短时间内大概可以割据关中和巴蜀。河东和陇西拿不下,后方就不稳定,不存在开拓南方的机会,所以基本上就是诸侯争霸的其中一员,历史上会给个西唐开国君主的称号。一个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一个老好人,好像全世界都在逼他当皇帝的“可怜人”,现在问为什么李渊当上皇帝,李世民逼的,隋炀帝逼的,李渊从来都是被裹挟的,好可怜。你信吗,赵匡胤还是部下硬逼上位的呢。

但他很明显不会有太大的名声,为什么?因为他的前任和继承者都太过强大,一个千古昏君,一个千古明君,要有什么锅都可以推到杨广身上,要做了什么好事都是儿子的功劳,还有一个原因的是一直是天下大乱。从他开始反隋到打下长安就一年左右时间,随后称帝,而在他称帝这段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李世民带兵在攻战天下,毕竟打天下可比负责后勤有趣很多,所以人们传唱的都是李世民如何玄甲破窦建德,一战擒二王,看看《隋唐演义》传唱度高的,自然是李二的事迹喽,而他自己坐镇后方,实在没啥可说的。


西安年货会


公元626年6月4日,唐高祖李渊正在与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泛舟海池,君臣之间一片祥和,忽然门外杀生四起,不一会,只见尉迟敬德提着马槊,浑身是血的带着一帮兵丁闯了进来。李渊内心虽然非常惊慌害怕,但他故作镇定的问道:“今日作乱的是谁?卿来引何也?”尉迟敬德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来宿卫。”

宿卫,说的好听些是为了保护李渊的安全,说的难听其实就是控制住李渊。突来的变故,让李渊茫然不知所措,他便向身边的大臣们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身边的裴寂默不作声,陈叔达等人本来就是李世民的心腹,便建议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无奈之下,只好让人写好诏书,乖乖的交出了军国大权,从此被迫提前退位做起了太上皇。

那么李渊退位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真的是人们说的每日莺歌燕舞,嫔妃成群,度过了一个非常惬意舒适的晚年吗?其实不然,李渊的晚年生活过的非常凄凉孤独,还要时不时遭受李世民的冷嘲热讽,最终在长达9年的软禁生涯中孤独终老。李渊虽然选择主动退位,但他毕竟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朝中有着自己的势力,比如唐朝的名将李靖和李绩在太子与秦王争夺继承权时,都选择了中立,这样的将领还有很多,而且李渊儿子众多,不缺乏继承人,再者李渊也不甘心退位,这些都是让李世民不放心的因素,为了能够更好的平稳掌权,李世民只好将李渊彻底“宿卫”起来。李渊一生酷爱游猎,在唐朝刚建立,天下还未平定时,李渊就常外出打猎游玩,直到尽兴而归,然而做了太上皇后,就身不由己,整天只能待在李世民的眼皮下,再也没有了外出的自由,更别说和朝臣一同泛舟游玩了。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为了突出自己的功劳,不惜篡改历史,将李建成写的庸碌无为,更有甚者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自己的父亲李渊。贞观元年,李世民刚做皇帝,就对李渊当政时的一些举措大加批评,比如李渊为了掌控天下,将宗族子弟皆封为王,这在封建王朝本来就无可厚非,每个开国皇帝基本都是这么做的,但李世民却朝堂上说:“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直接将炮口对准了李渊,朝臣们都明白李世民的心思,都随声附和不利,李世民说:“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养己之宗室乎!”随后他将宗室郡王皆降为县公,只有少数有军功的除外。这种一上台就贬损自己的父亲,来抬高自己的行为,也确实让李世民获得了更好的民心和声誉,但却让李渊名声扫地。

李渊当皇帝时,曾与裴寂非常要好,李世民当皇帝的第三年,就将裴寂流放到静州,裴寂请求留在京师,李世民对他说:“你才学平庸,如果不是太上皇对你的宠爱,你怎么会到今天的位置。武德年间政法谬误极多,纲纪也非常紊乱,你都负有责任。我念及旧情,不忍处置你,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李世民虽然表面是在说裴寂,但言外之意却是指桑骂槐,抨击裴寂身后的李渊“宠信庸碌之人,施政不当”。

李世民对李渊除了无情的抨击批评,淡化他对唐朝的功劳外,还很少去尽儿子的孝道。公元632年,监察使马周就上疏说,年迈的高祖居住在宫城西部简陋的大安宫,虽然离太极宫很近,但太宗很久都没有去看望他了,马周还进一步指责说,夏天太宗要去夏宫避暑,高祖却被留在长安接受酷热的煎熬。大安宫原名弘义宫,是李世民做秦王时的住所,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搬进了东宫。按照封建礼制,弘义宫的规模和设置要远低于太极宫和东宫。李渊退位后,一生享受奢华的他一直不情愿搬出太极宫,最终在贞观三年,李世民对外谎称高祖以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强行将李渊迁往弘义宫,并改名为大安宫。失去了权力和人身自由的李渊也只好任其摆布,没有任何发言权

李渊死后,李世民将其陵墓也一再缩水,帝王之墓一般都是九丈高,而李渊的献陵缺只有六丈。李渊被安葬后,李世民也很少去祭拜。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驾崩后,李世民非常思念,在长安建起层观,以望昭陵。还经常让大臣们前来观看,而魏征则假装就是看不见,李世民最后不高兴的说:这么大一个陵墓你就看不见吗?魏征则讥讽说:“我以为陛下说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由此可见李渊在李世民心中远不如一个女人的地位高,这也难怪他会遭到魏征的直接讽刺。

李渊的一生是非常辉煌的,他韬光养晦,起兵晋阳,最终后来者居上,歼灭群雄,奠定了唐朝的基础。然而晚年却在儿子的监禁中,足不出户,还时时遭受无端的指责和嘲讽,成为了儿子光辉形象的衬托品,结局是非常凄凉的。


大明人


唐高宗李渊作为开国皇帝,为何他的名声不如李世民?这个问题应该从三方面来回答。分别是唐朝建立前,唐朝建立后到玄武门之变前,玄武门之变后。


第一:唐朝建立前:

李渊出身于北周关陇贵族,什么是关陇贵族呢?“关陇集团”是学者提出的一个说法,是将北魏时期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永熙二年,北魏孝武帝密令关中大行台贺拔岳对抗高欢,并整合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这批军事贵族定居关中,互相通婚,最后就形成了西魏时期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李渊因承袭祖上名爵被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姨母 )垂爱。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升任太原留守。

在隋朝土崩瓦解时,招兵买马,杀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于晋阳。之后招降关中孙华起义军,顺利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义宁二年隋炀帝遇弑江都后,李渊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年号武德。

关于晋阳起兵的提议,《唐书》上说是李世民所谋划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说是李渊主动对李世明说的。《资治通鉴》斩钉截铁地说:“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因此可见,在唐朝建立之前,李世民的文物韬略和名声已经不在其父之下,至少在父以子贵为观念的封建社会,李世民的名声被李渊掩盖了!

第二:唐朝建立之后到玄武门之变以前。

唐朝建立后,虽然李世民的功劳最大,但是在封建王朝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下,李渊当了皇帝,太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建成因为是太子,所以常驻宫内处理事务。李世民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南征北讨,最终于虎牢关一战大败窦建德王世充,统一全国,此时的李世民实际是当时真正的实力派,无论名声和实力都远超李渊和李建成。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陷害李世民;最终奸计败露,李世民面临生死择抉的时候,不得不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逼李渊让位。这也是李世民名声在李渊之上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玄武门之变后

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李世民对历史功绩之大,不仅仅是在唐代,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十分显赫的,因此李世民名声不仅仅远超李渊,并且远超历史上大多数帝王。


史明古今


唐高祖起兵,都是儿子李世民的鼓励与操作促成的。自建唐成功,也是主要由李世民招揽天下英贤,四处征战,消灭各路诸候及隋朝统治,立功最大。建国后,李渊在位时间短,相比李世民,无有多大建树,且在立储与平衡几个儿子上没有做好,才导致了玄武门之变。而李世民英明神武,文武全才,马上皇帝,功成后,不杀功臣,爱护百姓,广纳谏言,开疆拓土,得到了民众的热爱。因为他的贞观之治,为盛唐开创了坚实的基础。所不,虽有玄武门之变,但瑕不掩玉,李世民仍不失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明君帝王!胜其父是必然!


村边绿树一一陈元春


首先我们要了解唐高祖非等闲之辈,其开拓的大唐盛业是首屈一指的。当然,就能力而言因太宗水平更高而掩盖了其父的功业了。就事实而言,李渊治国之始因天下始安国力薄弱加之任用大臣皆按自已的个人感情而不象太宗那样任人而用,导致发展缓慢,这方面明显不及太宗。当然,我们现在史书的太宗也是经太宗美化过的,有好多功劳并非太宗之功,这一点读史的时候一定得注意分别不能尽信之。太宗名声之高也确是因治理而使社会状况大好的实际现象而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