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短長書:音樂即自由,自由即跨界

中日短長書:音樂即自由,自由即跨界

【音樂即自由】 (日)坂本龍一/著 何啟宏(譯) 中信出版公司 2017年4月第一版


作為藝術家,坂本龍一(Ryuichi Sakamoto)相當另類,甚至可以說是世罕其儔——在今天的日本,乃至世界的文藝版圖中,鮮有“配對”者。


中日短長書:音樂即自由,自由即跨界

中日短長書:音樂即自由,自由即跨界

2月29日,為支持中國抗疫,坂本龍一在UCCA線上音樂會中使用了一件武漢製造的吊鈸


他肯定不屬於那種“國民範兒”音樂家,其作品並不家喻戶曉。為一般人所喜聞樂見者,充其量也就限於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時期的幾張專輯,《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和電影《末代皇帝》組曲。如果是有一定專業積累的樂迷的話,大約還會知道諸如《音樂圖鑑》《未來派野郎》和《Esperanto》之類的,但也是小眾。


中日短長書:音樂即自由,自由即跨界

去年年底在中國上映的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記錄了坂本罹患喉癌前後五年的生活,在豆瓣上獲得不俗評價


從出身到趣味,從生活到創作,坂本其實一直很“雲端”,堪稱精英中的精英。坂本家雖然不是大富大貴,卻是典型的中產之家。父親是大出版社的文藝編輯,朋友圈多是三島由紀夫、野間宏、中上健次、吉本隆明、安部公房等名作家。乃至他進入狂讀書的青春期後,隔三差五會被一場場“熱病”感染,而“傳染源”淨是那些曾出入過他家客廳的叔叔大爺。母親是航空公司會長家的千金小姐,但相當獨立,作為帽子設計師,在銀座的珠寶店工作,打交道者多為戴禮帽、佩鑽戒的紳士淑女。


中日短長書:音樂即自由,自由即跨界

坂本3歲起開始學鋼琴,幼兒園時期便創作出了人生第一首歌曲《小兔之歌》


從小在東京西部的世田谷長大,眼瞅著城鄉結合部一點點變成田園都市,車站周邊日益“高大上”,從人人必修鋼琴課的自由學園琴童,到東京藝術大學的青年作曲家,坂本的成長故事剛好與高度增長期的軌跡重合。其教養和背景,則在他的思想和創作的畫布上,塗上了一層左翼的底色。這也是坂本的音樂本身雖然並不家喻戶曉,卻享有頗高知名度的理由之一。說起來,包括坂本在內,戰後一代“知識左翼”身上都有共同的底色,很容易辨識,如反體制、憧憬中國、反核等,隨口就能說出一串名字,如村上春樹、四方田犬彥、川本三郎、山本耀司、村山龍……我當然瞭解他們各自的身份、職業和作品,但有時冷不丁想起來,卻常常會模糊這一層,而過分意識到他們的共同成色,下意識地把他們歸入同一個子目錄:文明批判。

如村上老爹著名的“牆與雞蛋”說一樣,讀坂本龍一自傳《音樂即自由》,隨處會遭遇各種困境,充滿了對生於斯長於斯的社會體制、文化環境,乃至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反骨和省思。從都立新宿高中時代就開始戀愛、泡爵士吧、罷課的坂本,考入位於上野公園儘裡頭的東京藝大:一條馬路從校園中間穿過,路東側是音樂學部,西側是美術學部。音樂學部女生居多,“感覺就像一個少女的花園”似的。抱著“瓦解大學體制”的念頭,卻置身於如此溫良恭儉讓的溫柔鄉,坂本“格格不入”,“蓄長髮,穿牛仔褲,一臉窮兇極惡的神情”,成天往隔壁美術學部跑,與那些穿著塗滿油彩的大褂的美術生做裝置、喝酒,跳暗黑舞踏,連前妻也是油畫系的女生。


中日短長書:音樂即自由,自由即跨界

與細野晴臣、高橋幸宏結成電子合成樂隊Y.M.O.,是日本最早獲得國際聲譽的一支樂隊


但坂本有一點很特別:他的反叛,並不會使其從反叛的對象物逃離,而是融進新元素,像摻沙子似的,“稀釋”原有的對象物,以文本的多義性來尋求突圍、超越。譬如,當他覺得西洋音樂已經發展到極致,痛感“必須從傳統音樂的束縛中,讓聽覺獲得解放”時,便會用電子音樂,用當時還很稀奇的以打孔紙帶控制的合成器,甚至用噪音(Noise)來創作。在最近上線的日本紀錄片《終曲》中,下雨天,坂本把閣樓的天窗打開,用玻璃瓶收集雨的聲音;在叢林中,用手中的金屬棒敲打廢棄物中的容器;在“十三邀”中,與許知遠一邊走在紐約街頭,一邊敲著郵筒和建築物外牆上的漏雨管……正如他批判都市和資本主義文化,但並不會選擇遠離城市,去鄉下“詩意的棲居”一樣,相反,他從東京去倫敦、北京,甚至乾脆移居紐約,成了世界主義者,但文明批判的鋒芒依舊,愛誰誰。


中日短長書:音樂即自由,自由即跨界

為了感受最真實的雨聲,坂本龍一頭頂塑料桶站在院子裡


如此精英主義的立場和趣味,影響力卻漸次溢出,不但溢出了音樂界,居然溢出了國境,甚至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刷屏,毋庸諱言,當然有音樂之外的原因。而這一點,恰恰是坂本的有趣、有料之處:多棲與跨界。典型者,如與大島渚合作的《俘虜》(又稱《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和與意大利導演貝託魯奇合作的《末代皇帝》:讓我出演角色?好吧,請把影片作曲也交給我!如今,兩部影片都成了電影史上的經典。


中日短長書:音樂即自由,自由即跨界

1983年,坂本龍一(右)與英國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左)合作主演了戰爭劇情片《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


坂本龍一活得真實,人生密度夠大,經歷了所有“該”和“不該”經歷的,甚至比同代人更早經歷,並付出了代價。平心而論,他的八卦並不少,從“教授”的綽號,到高中時,為他而自殺的女生;從大三就與學姐結婚,旋即當爹,後又離婚,到娶前輩音樂人矢野誠的妻子矢野顯子,復離婚,到拍《末代皇帝》時,與好萊塢華裔女明星鄔君梅擦出火花……換了別人,也許早就被娛記和人言給廢掉了。但同樣的事出在坂本身上,八卦卻止於八卦,任其消長,很少發酵,更不會影響他的藝術生命。除了運氣,不能不歸功於其“人設”。

沒錯,跨界也是人設:藝術家、明星、知識分子,三位一體,越到後來,越是混搭,難分主次涇渭。在坂本自己來說,早已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自然得無需“演技”。以作為知識分子的面向為例,坂本無論身在何處,其左翼立場,不但絲毫不加掩飾,且始終一以貫之:反修憲、贊成夫妻別姓、反核電。


中日短長書:音樂即自由,自由即跨界

福島核電站重啟後,坂本龍一在首相官邸前發表了簡短的抗議演講


“3·11”巨震後,他開始思考“音樂和藝術何為”的問題,並通過賑災義演募捐,幫助東北地區的災民修建了100棟木造臨時住宅。2014年,不幸罹患咽喉癌後,或許是出於某種政治目的,或是對這位反核電標識性人物莫名其妙的“過保護”心理使然,日本國內的娛樂性報紙,竟然放出疑似烏龍消息,說坂本“為反核電而放棄了放射線療法”云云。對此,因涉及隱私,坂本自己雖未出面澄清,但其實無論採用何種抗癌療法,都無損於其知行合一的公眾形象。畢竟,放射醫療與核電有著本質的區別,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相反,假如坂本真的出於自身的道德潔癖,曾做出過如此輕率表態的話,那反倒有以公共資源綁架公眾之嫌了。以其人設和智商,我是寧信其無,不信其有的。


中日短長書:音樂即自由,自由即跨界

劉檸:作家,譯者。北京人。大學時代放浪東瀛,後服務日企有年。

獨立後,碼字療飢,賣文買書。日本博物館、美術館、文豪故居,欄杆拍遍。

先後在兩岸三地出版著譯十餘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