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振:疫期斷章回放(下)


楊德振:疫期斷章回放(下)


△今天是二月二十九日,是武漢封城的第三十六天。今早看湖北新聞,在武漢第一線戰鬥的廣大醫務工作者中已有二十二人因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而不幸犧牲,他(她)們永遠地倒在了荊楚大地上。犧牲的醫生和護士中有武漢本地的,也有外省來援助的。但他(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白衣天使”;他(她)們捨己救人、慷慨赴義、醫者仁心的偉大精神和高尚情操,將永遠留在天地間和這個春天裡。我為他(她)們默哀!還為他(她)們祈禱!湖北人民永遠懷念你們!

△我一直在想,如果沒有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這二十二名不幸犧牲的醫護人員不同我們一樣,正無限幸福的徜徉在春光裡,或與家人廝守在一起,談笑風生,笑逐顏開。可是因為職責所在,他(她)們義無反顧地奔赴到了戰場上,救死扶傷,用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和健壯的身軀為成千上萬的患者撐起一片晴朗而平安的天空,多麼偉大和了不起!他(她)們的光輝將永遠照亮著武漢乃至湖北疫區的夜空。

△今天是家鄉麻城市封城的第三十四天。上午看見市民政局的人員下鄉為各村兩歲以下嬰兒送奶粉、為孤寡老人和五保戶送豬肉。他們把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送到了普通而又弱勢的困難民眾手中,非常值得肯定和讚揚。時下,疫區民眾的普通心態依然是苦悶、無聊、不耐煩、焦慮、沮喪、無助。大部分人的恐懼心理有所減輕或下降,因為山區山高林密,形成了天然屏障,加之四處阻斷,外來流動人員沒有了,所以相對封閉安全,沒有一例病例,讓人們相對寬心和安心,但是如果外出流動,我看還是謹慎和小心才好。還有一個普遍現象要引起注意和重視才好,一些家庭由於焦慮和苦悶原因,夫妻吵架的現象逐漸增多起來,這又會徒增許多不安定因素和變數。

△今天也是我宅在家裡第三十六天。上午天氣晴朗,豔陽高照。我同父親一起修剪楊柳樹枝。楊柳樹枝已露出小小的苞頭新芽,春天的氣息已在大別山裡撲面而來。楊柳依依,清風吹拂,山裡的春光多麼寧靜而妖嬈!真有點"秀色可餐”的況味,讓人無法拒絕;但願疫情儘快過去,還人們踏青吟唱的好時光。

△在時下這個特殊時期,許多人利用自媒體、公眾圈發聲或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感受,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一些人包括一些知名作家盡發牢騷,暢快淋漓地揭露社會所謂“陰暗面”、以及個別官員的尸位素餐的德行和一些人的“骯髒”行為,還處處打著是“正義的發聲”、“苦難的救贖”、“關注底層民眾生存現狀”等口號,大量吸引眼球,大肆譁而取寵,媚惑普通民眾,好像只有他(她)才是“正義的化身”,大部分民眾都是愚昧、無知、冷漠、無視、沉默的人一樣。他(她)們的這種舉動,無疑是在眾人的悲慟、惶恐、焦躁的傷口上再撒一把鹽或狠狠跺上一腳。我覺得這些人實在很不應該。文學當然要關注眾生的苦難,關注民生,但不是更多強調和放大苦難,為苦難抒寫苦難,添加和構建新的苦難“因子”和災難悲情。應該給苦難找到排解的出口和拯救的方法,不能一味強調苦難與無情的現實,而疏於人們的內心矛盾的化解與疏導,以及內心的觀照和情感撫慰。只撕開“傷口",而不作"診治"和“療傷",這無異於舔血作文、趁難打劫。

△在這麼大的疫情下,一些特別令人傷痛欲絕的或個別慘絕人寰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是,一些人用個別代替全面、全部,無限擴充、放大個人的苦難與社會的災難,彷彿不弄到駭人聽聞的地步不足以警醒世人似的。要知道,在這麼大的災難前面,有些制度缺陷與執行力到不了位、人情關照和人心觀照不到的地方肯定是不少的,但請想一想,個人的不盡人意哪怕是個人的生離死別或種種苦難,與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全局、大局孰重孰輕呢?!況且,我們黨和政府已舉全國之力來拯救廣大患病人員,想方設法降低重病死亡率,為什麼一些人還要把個人困難、苦難、悲情、災難放大來說呢?!安的什麼心?!用小資情懷、個性化的悲情概括歸納成社會共性的普遍悲情,這本身就不是一個正直文人或有良知作家的所作所為。所以,有些人打著“關注民生”“弱勢群體”的人寫的文章,我是從來不看的,在心裡也是不屑一顧的。那種"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人,在社會上從來不缺。

△寫上面這段話,我估計肯定有人會"對號入座"或有人叫冤,我也無意去指責和攻訐某些文人,更非搞"文人相輕"那些下三濫的東西博眼球。我只是覺得,心裡有陽光的人,行為上就會做出陽光般溫暖人心的事;心裡有陰暗,看到的基本上都是陰暗的東西;就算沒有陰暗,一些人總喜歡從心裡“製造”出鬱悶與戾氣;這樣,才顯得自己“與眾不同”、“才華出眾”、“體恤民眾”……他(她)們自認為自己已充當喚醒民眾的“鬥士”,並深以為榮為傲。我想,如果把這些人派到抗疫一線當個“戰士”看看,給重病患者吸吸痰看看,他(她)們的兩條腿不發抖才怪?!隔岸觀火的人說什麼話的都有,且都是輕鬆的甚至幸災樂禍者不乏其人,人們大可不必當回事。有本事,去到現場“救火”或直接採訪或救人,那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劍膽琴心。

△因為防疫需要,湖北疫區裡的每個人宅在家裡有一段時間了。相信這段難忘而又漫長的“宅家”經歷,可能成為人生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記憶符號,大部分人會用一生的時間去銘記、去感懷、去蹉嘆;還有一小部分人會成為永遠的噩夢,一生都無法消除,因為在這場突發的疫情中,他(她)們痛失親人和朋友,是人生中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

△宅在家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會“宅”出人生感悟、感嘆和感慨。相對於人的漫長一生,每一個人如果能借此機會停頓下來好好反思一下過往人生,盤點一下人生得失,丈量一下自己長短處,總結一下自己的經驗與教訓,觀照一下自己內心所需、所憂、所畏、所向……如此,此次漫長的“假期”仍不失為一次難得的“閉門修行修煉”和一次徹底的“鳳凰涅槃”經歷。

△宅在家中,我覺得可以“宅”出一些平民哲學家、平民思想家;當然,也還可以“宅出”許許多多平民“憤青”:在一些地方,憤世嫉俗、埋天怨地、哀聲嘆氣、牢騷滿腹、幸災樂禍者大有人在。他們的負能量和戾氣、躁氣給家人帶來一定情緒干擾或負面影響;使疫情的焦慮和不良情緒在周邊蔓延,徒增新的煩惱和壓力,這是很不應該的。其實,在災難面前,每個人更應相依為命、同舟共濟、守望相助。

△宅在家裡,我覺得是幸福的。儘管身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人的精神與思想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和拘束。相反,我覺得在災難來臨時,每個人迴歸到家庭裡,才是最安全、最可靠、最溫暖的“庇護所”。家是一個人物質的領地,更是一個人精神的領地。一切夢想都是從這裡出發的。所以,固守和操持好一個家,是一個人終生作業,維持和鞏固好家庭這個“戰略掩體”,關係到幸福的綿長。

△這幾天宅在家裡,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一個人的物質領地有哪些?一個人精神領地又有哪些呢?由於時下受環境逼仄所致,我就一直在思考,一個人的物質領地畢竟有限,而精神領地卻可以幅員遼闊,無邊無際,做到無限延伸和擴充,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和羈絆。那麼構成一個人精神領地的內容與要素又有哪些呢?(具體請見我的《精神領地》一文)

△時下,有人利用自媒體平臺發表了時下對疫情的一些看法、判斷以及個人感觀、民眾期望、意見等,這本很正常,就諸如我本人寫《疫區短笛》這些小品文和其它什篇文章一樣,只代表一家之言,散微發幽,不針對任何人,也代表不了任何一個階層或群體發言。不要動輒講“為人民發聲”、“為苦難階層發言”,更不要標榜“眾人酣睡而我獨醒”、“眾人流淚我流血”等等來進行誇大其詞、聳人聽聞的煽情表演。悲天憫人的情懷一定要有,但不是這樣抒展的;“正義與道義”擔當也不應該以這種驚世駭俗的字眼與形式來呈現。我總覺得,為文者一定要以“文以載道”為本,不管寫什麼文章,要有基本良知和博愛精神寄寓和體現其中,絕不能以苦難喚起苦難,以醜惡壓制醜惡,以虛偽反對虛偽。

楊德振:疫期斷章回放(下)

(圖片由作者提供)

2020年2月29日至3月6日於湖北老家楊家河村


☆ 作者簡介:楊德振,廣東作家、酒店職業經理人、心智研究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