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口罩生產行業還有機會嗎?

漢口疫區人民


一起過去口罩行業的機會,其實也就是看疫情要持續多久,以及大眾是不是會培養出出門戴口罩的習慣!

今年誰也沒有想到,口罩成為了最為熱銷的年貨,時至今日,仍然是最為熱銷的商品,口罩難求,甚至在很多地方有價無市,有錢也買不到,到處貨源緊缺也成為了一種常態,雖然不少地方在加緊生產,然而同國內巨大的市場相比,目前仍然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

毫無疑問,現在出門,口罩成為了必備的防護工具,而且也是出門的標配,就像是人的身份證一樣,必不可少。

現在出門不戴口罩,完全沒有了安全感,而且超市不讓進,商店不讓進,甚至連公交車、地鐵都坐不了。戴口罩既是對自己負責,同時也是對別人負責。

很多網友想知道,口罩還要戴多久,畢竟戴的時間長了,很多人覺得不習慣,特別是吃東西喝水的時候更是如此,那麼什麼時候大家不用戴口罩了呢?近期,專家的最新回應來了!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據悉,近期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組專家組長張文宏教授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應,張教授說,這個狀態可能還要維持1到2個月,那時候沒有新增了,基本上可以把口罩摘了。

如果按照這個時間點來計算的話,那麼很有可能口罩得戴到3月底或者4月底去了,其實這也和專家預測的疫情控制時間大體相一致,畢竟什麼時候沒有新增了,就可以放開,不用再戴了。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另外,目前雖然不少地方實行了分區分級差異化管控,以縣域為單元將各個地區劃分為低風險、高風險和中風險三個等級,對於低風險來說,雖然疫情不是很嚴重,但是專家建議,出門仍然要堅持戴口罩,這點要務必注意。

因此口罩還是要常備,另外在生活中一定要養成好習慣,勤洗手、勤通風,少扎堆、少聚焦,這樣也會減少被感染的風險!


一經正本


今年春節,病毒的潘多拉盒子被打開,徹底打亂了全中國人民生活的節奏。春節期間,最受歡迎的不再是各式各樣的年貨,而是口罩。

目前,為了支援抗“疫”,一些鞋服、嬰幼兒用品廠家轉產口罩。全國已有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範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其中有很多行業的龍頭老大,例如富士康、比亞迪、中光電特、中石化等企業也加入了生產大軍,“跨界”做口罩。

企業紛紛加大生產馬力,還有跨界生產支援,但是面臨著物流中斷、原料短缺、工人復工難等困境,口罩供需矛盾還是十分突出。因此,在疫情尚未結束的階段,口罩生產依舊是當下最炙手可熱的產業。

目前,各地政府在全力保障口罩生產企業儘快復工的同時,也在積極引進擴產或轉型生產的新“口罩大軍”。這是一場爭搶“口罩大軍”的新戰役,但是“臨時抱佛腳”也折射出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如何平衡產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口罩行業未來將何去何從?又有哪些突破口可以實現其革新發展?

之前口罩行業是不起眼的,甚至長期都是薄利的。醫用普通口罩出廠價每個9分錢左右,醫用外科口罩每個在4毛錢到4毛5分之間。代工企業利潤更是薄利,江蘇省江陰某口罩工廠曾對外表示,工廠一年給日本代工口罩3億隻,每隻出廠價兩分錢,每隻賺不到五釐錢。

況且,作為普通防護用品,國內大量企業能夠生產口罩,近年來市場供應平穩,大量產能供給出口,國內需求佔比不高。在利潤不高,需求不高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忽視了口罩這個行業,畢竟跟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相比,口罩行業就像默默無聞的“草根”階層。

所以當疫情襲來,就會暴露出中國衛生防護用品在產能上的應急生產能力還有提高的空間,看似不起眼的行業也許在經濟效益方面扛不起大旗,但是其社會效益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關係到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相關的產業。

因此,各地政府在發展產業時,應該更好地平衡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不是以GDP為唯一標準來一刀切,此次疫情也為政府日後如何“雙管齊下”考慮產業發展敲響了警鐘。

目前,各地政府爭先引進口罩生產企業,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也有很多人擔心疫情過後,口罩行業產能狂飆會不會導致產能過剩?

我們可以借鑑日本市場,平均一箇中國人和一個日本人的口罩年使用量相差幾十倍。此次疫情後,在中國特別是一線城市對健康的認知提高以後,大家會逐漸把口罩作為日常用品,口罩行業是有慢慢壯大、發展的機會。

產能提升是一方面,接下來如何引導口罩行業由“粗放式”發展向科技支撐行業發展,也值得政府深思。

普通口罩的生產流程並不複雜,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企業能夠跨界生產,實現快速提升口罩產能的原因,但是此次疫情還暴露出高端衛護產品對國際品牌的依賴。

根據中國品牌網發佈的《2020年度口罩行業十大品牌排行榜》,前五名除綠盾外,另外四家全部是外資品牌,並且外資企業搶佔口罩市場的局面已經持續多年。

提到N95,大家就會想到3M,按照業內人士預測,在防霾口罩領域,3M口罩可能佔有國內市場大概90%的份額。3M公司獨霸市場的秘籍在於採用3M專有的高效靜電濾棉技術,相比傳統的過濾材料,可以在不提高呼吸阻力的前提下,提高過濾顆粒物的效率。

這背後離不開科研的投入,3M母公司作為世界500強、工業產品領域的龍頭老大,自1902年成立至今,已獲100000多項專利,品類多達6000多種,平均每兩三天就研發出三個新產品。

但是我國的情況是什麼呢?

據環球網統計,國內工商註冊信息中經營範圍包括“口罩、呼吸防護”的企業共有16625家。但N95口罩,由於需取得美國認證,因此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較少。此外,當前我國超半數個體衛生防護用品企業都停留在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陳舊生產方式上。

提高口罩產能不難,但是如何突破技術壁壘,實現由低端代工向高端研發轉變,將成為口罩行業發展的新突破點。可預見未來我國口罩產業除了保障數量生產外,同時加強科技創新,塑造國產口罩品牌也是迫在眉睫。

政府不妨挖掘口罩產業背後蘊藏著的巨大科研潛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進國外口罩領域先進的生產與管理流程、必要的技術標準,甚至是助力培養專業的科研人員隊伍、生產人員隊伍都是必不可少。因此在未來,政府園區在拼土地、拼政策、拼服務的基礎上,可以從加強對口罩企業的科研支持力度入手,引導企業從傳統生產向高精尖模式轉變,打造地方口罩品牌,從單純擴大產能的洪流中拼出一條發展新路徑。

雖然口罩生產流程不復雜,但是疫情剛開始時,很多口罩生產企業空有設備卻不能投產,原因在於需要上游的很多生產廠家來配套,比如捏緊鼻子的鋼圈、掛勾耳朵的繩子。由於之前很多配套工廠不讓復工,導致配套困難,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這是整個口罩鏈條的問題,並不是某一家生產企業能夠解決的。

由此可以探尋新商機,從企業自身來說,可以延伸產業鏈,逐漸向上下游擴展業務。通俗來說,家有餘糧心裡不慌,如果自己就可以生產無紡布等原料,那麼也就無需擔心原料斷供而無法開工。

此外,政府園區可圍繞口罩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精準招商,在園區打造完整的口罩產業鏈,便於統一開展生產工作,節省交通運輸等成本。即使未來遇到像疫情這樣的緊急情況,也可避免出現因配套困難而導致口罩生產企業停工的情況。

誰能想到小小的口罩會成為如今最稀缺的物資呢?特殊時期,各地政府園區大力引進口罩生產企業,不僅僅是為了經濟效益,更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保障抗疫工作的順利開展。那麼當疫情結束後,產業發展也需經濟與社會效益並重。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自己的“3M”品牌,會在各地出現完整產業鏈的“口罩園”。我們遲早會把疫情這隻黑天鵝關回籠子中,但是口罩行業正迎來新風口,各地政府園區把握住了嗎?


遊鳴KT


我覺得口罩這一塊的話至少五年之內不會有衰退,詳情請查看下方視頻,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acb823cf586f428ab1830f6e258a40bc\

海林的生活vlog


吃一塹長一智,我相信經過這次疫情後,口罩不會成為每個家庭的必需品,到絕對會成為大部分家庭的必備品。並不是因為疫情過了,口罩就可以離我們而去了,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傳染病的可怕性,而現在每年幾乎都會有流感發生,口罩絕對是防止流感的最佳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