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明清:淺談明清時代那些有趣的科學發明

  • 明朝(1368年-1644年)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而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享國296年。在這500多年中,明清兩代科技雖有成就,但是從清初漸漸落伍。也沒有讓科技知識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但也湧現出了涵蓋天文氣象、數學物理、醫學醫藥、農學、化學化工等領域的諸多科學家,如李之藻、吳敬、宋應星、李時珍等科學家。

大話明清:淺談明清時代那些有趣的科學發明

明清宮殿


  • \u0011 據史料記載官方的科研成果中,無論明末還是清初,其實都是各種燦爛。在天文氣象方面,在明末時候正式安裝中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yong),當時就是領先世界的水平;在冷兵器方面,改裝版的明清紅衣大炮,不但性能世界領先,獨特的鋼管冷卻技術,美國人甚至一直到十九世紀才掌握,此外還有康熙年間火器大師戴梓的連珠火銃,更是機關槍的前身;在醫藥醫藥方面,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改進了中國傳統的分類方法,格式比較統一,敘述也比較科學和精密,例如:把廣義的“蟲”藥擴充到106種,其中昆蟲藥為73種,分為“卵生”、“化生”和“溼生”三類。對動物和植物的分類學的發展具有很大意義,本書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還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乃至於歷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在農學化學方面,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書中記載了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許多成就,如冶煉生鐵和熟鐵(低碳鋼)的連續生產工藝,退火、正火、淬火、化學熱處理等鋼鐵熱處理工藝和固體滲碳工藝等。這些科技科研成果早就證明:中國人搞科學不差。

大話明清:淺談明清時代那些有趣的科學發明

紅衣大炮


  • 在明清年間,民間成果也有逆天神作。其中不得不說得兩樣,就是自行車和飛車的發明。自春秋戰國 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車輛王國。清朝康熙年間,黃履莊潛心研製了自行車。《清朝野史大觀》記載:“黃履莊所制雙輪小車一輛,長三尺餘,可坐一人,不須推輓,能自行。行時,以手挽軸旁曲拐,則復行如初,隨住隨挽日足行八十里。”由此可見,他製造的自行車,前後各有一個輪子,騎車人手搖軸旁曲拐,車就能前進,這是史料最早記載的自行車。黃履莊以後大約100年,法國人西夫拉克1790年才製成了木製自行車,這輛自行車沒有驅動裝置和轉向裝置,坐墊低,人騎在車上兩腳著地向後用力蹬,車子才能沿直線前進。另外據稱,1801年俄國農奴阿爾塔莫諾夫製造了與西夫拉克車相似的木製自行車,還騎到莫斯科向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獻禮,為此,亞歷山大一世下令取消了阿爾塔莫諾夫的奴隸身份。世界上推廣應用的自行車是1816年開發出來的,那一年德國人德萊斯製造了帶車把的木製兩輪自行車,並申請了專利。綜上所述,黃履莊是自行車最早的發明者,而發明自行車也是康乾盛世的揚州在科技創新方面領先國內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同時,他在二十出頭的時候,就製成了古代版的溫度計和溼度計。後來還開發出了利用反光原理髮光的探照燈。仿製當時中國人歎為觀止的西方鐘錶,更是相當輕鬆。而比起天生貧寒的黃履莊來,生活在明清易代年代的徐正明,卻是早早聲名在外,他一身手藝再蘇州地區十分有名。如果安於木匠工作,發家致富不成問題。但就是這位木匠,卻從年輕起就有個理想:一定要造一個能飛起來的飛車,為了這個理想,前半輩子賺的盆滿缽滿的徐正明,後半輩子卻散盡家財,放著大好的木匠事業不做,一門心思研發飛車。歷經十八年的時光,付出了妻兒老小忍飢挨餓的代價,卻終於換來了驚人的場面:他做成了一個椅子狀帶踏板的飛車,兩邊更裝著“木翅”,以踏板驅動木翅轉動,這個飛車竟然艱難飛了起來,甚至還飛到了河對岸,轟動一時。


大話明清:淺談明清時代那些有趣的科學發明

自信車


縱觀明清兩代,科學鉅著是具有總結性的集大成之作,是科學家們長期不懈的理論與實踐的積累,是幾千年中華文化傳承的結果。它們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並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同時,隨著東西方之間的初步交往,西方的技術、知識、文化也滲透進來。可見,文化的進步正是在不斷地繼承與發展、吸納與融合中前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