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患者為中心的中醫藥思考,中醫藥倪振國“劍指”常備藥

2020年2月29日,由搜藥網主辦,振東集團、中新藥業智慧支持,北京同仁堂、星銀醫藥等企業支持的大健康產業西湖論壇開展了線上公益直播課,課程以"非常時期下,中醫藥企業的戰略思考"為主題,由振東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李安平、天津中新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倪振國做主題分享。

直播會上,上萬人積極參與並與嘉賓互動。其中,針對疫情這一非常時期,深耕中醫藥行業多年的倪振國展開了以下"以患者為中心的中醫藥思考"。

以患者為中心的中醫藥思考,中醫藥倪振國“劍指”常備藥

(圖:天津中新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倪振國)

大疫出大醫,中醫藥用"硬核"的戰疫成績正名

從疫情初始至今,新冠病毒的疫情防控工作已開展3個月,目前疫情控制良好。雖然國際上的情況變數尚不可知,但大眾對中國的防控效果有目共睹。2020年2月18日,新冠肺炎累計治癒出院病例首次超過現有確診病例。

疫情之下,中醫藥的突出貢獻眾所周知,值此,憑藉實力站"C位"的中醫藥得以自我正名。中醫藥局黨組書記、副局長餘豔紅曾明確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堅持中西醫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效,大量臨床實踐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是肯定的,有效的。"

在2月24日舉行的北京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衛健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介紹,"截至2月22日,北京中醫藥治療率總體為87%。在中醫藥治療患者中,使用中藥湯藥的比例82%。中醫藥治療總有效率為92%。"

中醫藥深入應用至疫情中,才使得病情的診療產生了質的變化,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可以看出,醫療救治當中要積極發揮中醫藥作用,加強中西醫結合。中醫藥地位可見一斑。

由於對中醫藥的科學性缺乏瞭解,使得部分人對中醫藥存在誤解,其實中醫藥對疾病的治療是科學的。當下,中醫藥發展方向並不是中藥現代化,而是科學化,是用現代的技術手段把中醫的科學性展示出來,讓老百姓擁有真正的中醫藥科學化觀念。

經此一"疫",患者逐漸形成"常備藥"思維

特殊環境的變化,讓我們重新認識中醫藥、嘗試互聯網醫療,同時也帶給行業更多的機遇和思考;當下,人們就醫和購藥的習慣發生鉅變,主要表現為四個思維的變化:

第一個思維變化是"常備"的思維會逐漸加深。對於患者而言,未來將會出現"常備藥"的概念,藥品將成為我們必備的消費品。對於藥企而言,需要以"常備"思維引導患者,做好售後服務。

以患者為中心的中醫藥思考,中醫藥倪振國“劍指”常備藥

(課程分享內容:患者"常備藥"觀念形成後,主要常備藥品的類別)

第二個思維變化是線上購藥形式已被用戶接受,成為習慣。疫情推動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藉此機會,中新藥業與叮噹快藥、春雨醫生等平臺展開合作,開啟免費問診平臺,做好對患者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通過速效救心丸阿里分日數據折線圖發現,在疫情期間,速效救心丸的瀏覽量和交易金額快速增長,且瀏覽量和交易量實現重合,這足以說明,網上購藥已成為用戶的消費習慣;

第三個思維變化是醫療終端和零售終端將進一步融合。此前,兩者的概念已經模糊化,特殊時期,用藥由傳統的依靠店員轉變為如今的依靠國家診療方案、專家推薦,這就是醫藥和零售進一步融合的體現。

第四個思維變化是患者的自我診療意識逐漸加強。環境鉅變下,大家對健康的認知迅速普及。目前,大家的勤洗手等居家消毒、追求環境健康等習慣已經養成,疫情之後,口罩會成為日常必需品。而預防疾病概念的形成,便為今後的藥事服務提供了機會。

後疫情時代,滿足患者自我診療全方位服務

藥品銷售的主體是醫生,在零售端,患者是推動零售發展的動力。後疫情時代,患者自我診療意識加強,此外,科普、衛生預防等患者教育將產業化。隨著患者"常備"思維逐步加深和強化,如何引導合理儲備,如何快速做好經濟儲備,正是藥企需要思考的。

面臨巨大變化,醫藥行業要適時調整營銷模式,"以患者為中心"的營銷理念將成為行業、企業發展的方向,也會給社會帶來健康診療的價值。此外,售後服務作為患者服務的必要延伸方向,非處方藥、處方藥都需要做好這項"功課"。

以患者為中心的中醫藥思考,中醫藥倪振國“劍指”常備藥

(課程分享內容:以"患者為中心"導向定義)

藥企還要加強患者教育的程度和力度,應用現在的手段為老百姓提供服務。用處方化觀念做零售,主要把握兩點,首先是忘記自身的處方藥身份,按照非處方藥的方式營銷,才能佔據優勢,具體實操上,可以把處方藥當成零售品牌來做;其次,在價格體系上,要做到以患者為中心的合理安排,從經濟學分析、老百姓心中的價值來衡量,使價格體系趨於合理。

在分享會結束之際,倪振國希望大家積蓄力量,為後疫情時代做好準備,並以丘吉爾的一句話提振疫情下的個人、企業、行業,"樂觀的人在危機中看到機會,悲觀的人在每個機會里看到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