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讀書》一文中說:“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
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你自己自然不會選擇,須去就教於批評家和專門學者。”《三聯生活週刊》作為大眾媒體,有責任幫助讀者選書。本刊曾開設了多個跟讀書有關的欄目,如創辦初期介紹《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專欄、書評人小寶的讀書專欄、“書話”專欄,現在仍在刊出的有作家訪談“書與人”和書評欄目。“書與人”涵蓋非虛構作品,基本上是優秀作家的創作談,書評主要涵蓋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優秀圖書作較為深入的評論。
《三聯生活週刊》是《讀書》雜誌的“姊妹刊”,我們的書評欄目和《讀書》雜誌有著不同的分工和目標。如果說《讀書》雜誌更像《紐約書評》,我們的同道應該是《紐約時報書評》或《泰晤士文學增刊》。甘陽老師在《紐約時報書評一百年》一文中說,《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的編輯方針是“以適當的人評適當的書”。以適當的人評適當的書並非必然等於什麼專業的人評什麼專業的書。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較多地保留了非專家書評的傳統,該刊的許多書評仍是由文人而寫,他們不同於專家之處就在於他們寫書評並不是單靠某個狹窄領域的專門知識,而是以其一般文化修養的厚度加本身的才性縱橫議論,其著眼點自然也總在某狹窄領域以外而擅長於讓讀者看到一個更大的文化世界。同時,文人的書評比專家的書評更有文采和風格。”
國家新聞出版署發佈的《2018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說,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共有出版社585家。2018年,全國出版新版圖書247108種。
除了新書外,還有不少二手書交易,以及大量電子版。加拿大作家阿爾維託·曼古埃爾在《理想的讀者》一書中說:“如今電子文本唾手可得,太過容易,導致使用者產生錯覺,以為不需要度過學習的難關便可以據為己有……所謂習得一樣東西,向來需要挑選,不能單靠無限量供應。觀察、判斷、選擇,需要練習才做得好。但是如今年輕一輩的讀者好像只會開自動檔汽車的旅人,沒辦法自己換檔,只能依賴座駕,任由座駕帶他們進行無際的漫遊。”
我們願意幫讀者換檔,為了保證選書的質量和廣度,我們邀請了一些文化人擔任顧問,他們都愉快地答應了。接下來我們會認真、持續地做好選書、薦書這件事,和讀者們一起多讀書、讀好書!
3月輪值主持苗煒推薦書目
《無處安放的同情》
【德】漢寧·裡德,廣東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定價:58元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遠處的災難報以極大的同情,卻對身邊的不幸興趣寥寥?德國作家裡德考察了盧梭、亞當·斯密·弗洛伊德等人關於世界大同的道德辯論。西方人堅信自己能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立場上思考,有同情心,也能共情,在此基礎上,有更好的道德,關心難民,關心他國的文化,關心野生動物,還會為自己以前造的孽懺悔。同情的東西越多,我們就越有道德優越感。
但可能有一個悖論,我們對遠方的災難表示同情,卻不願意承擔身邊的義務。亞當·斯密認為說,對自己影響能力以外的不幸,無需太在意。對自己的得失,身邊人的命運,不妨多介入。介入越多,越能培養出人性的熱情。對具體對象產生同情,接觸身邊的人,才能實踐高尚的人性,不夾雜道德上的嫻熟油膩。
貝小戎推薦書目
《波斯筆記》
李零,三聯書店,2019年10月
定價:298元
本書系統詳實地整理波斯帝國的歷史,全面地比較古代中國與波斯帝國的方方面面。分為上下篇,上篇十章為“歷史—地理篇”,有關波斯帝國的政治、疆域、制度、宗教,下篇十章為“考古—藝術篇”,介紹宮殿、石刻、藝術品、博物館文物。此書為我們看待歐亞大陸兩千年以來的文明進程開啟了當代中國的全新視野。
《資本和意識形態》
托馬斯·皮凱蒂著
定價:$39.95.
七年前,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出版了700頁厚的《21世紀資本論》,討論收入的不平等。他的新書《資本和意識形態》厚達1000多頁。皮凱蒂認為,不平等是一種社會現象,其成因是人類的制度。制度的變化又反映了社會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不平等既不是經濟的,也不是技術的,而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每一個人類社會都會為其不平等辯護。精英們用意識形態(一套先驗的花言巧語的觀念和話語描述應該如何建構社會)”他要解構這些騙局。他認為當前不平等的體制的意識形態是絕對地尊重產權,而財富積累總是社會過程的成果,這一過程依賴公共的基礎設施以及社會分工、知識的積累。
孫若茜推薦書目
《竹不如肉》
張宇凌,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1月
定價:78元
身體和權力是最近我們每個人在疫情期間一睜眼就會想到的東西。《竹不如肉》的作者按照副標題中“西方古代藝術史上的權力和身體”這個線索,選取十一篇由西方古代視覺製品歷史為起點的文章組成全書。試圖用“身體”和“權力”兩艘飛船,在藝術史中穿鑿“蟲洞”, 以引領讀者穿越時空,展開一場大開眼界之旅:看到古代雅典的人民英雄紀念像在工體北門隱現,聽到耶路撒冷的審判詞在《憨豆先生》的開頭響起,聞到身體精油的芳香從古希臘運動館直達你的健身房……更重要的是,從具體的形象製品的歷史以及日常可見的世界開始,重新提出關於“身體”和“權力”的存在主義問題。
《霧行者》
路內,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1月
定價:88元
《霧行者》是一部47萬字的長篇小說。它的故事是從主人公周邵作為倉管員前往北方某地調查一樁同事的死亡事件開始講起的。周邵所在的開發區坐落在上海、江蘇、浙江交界。1998年,小說的主人公們彙集到了開發區。
書中寫道:“人們習慣於把他們稱為流動人口,似乎他們來了又很快會離開,像某種大批遷徙的食草動物。事實上,有一萬人走掉,便會有一萬人來填補空白,事實上,他們也並不是安靜的食草動物。”路內說,人口流動是70後在青年時代最強有力的經驗。“誇張地說,像踏上征程。”它非常外化,但內化之後討論的其實是自我身份的重構。
《馬可瓦爾多》
卡爾維諾,譯林出版社,2020年1月
定價:42元
馬可瓦爾多是卡爾維諾筆下的一個詩意的城市小工。按照作家的描述,他有一雙不是很適合城市生活的眼睛:標誌牌、紅綠燈、櫥窗、霓虹燈、宣傳畫,那些設計出來就是為了吸引人注意力的東西,從來留不住馬可瓦爾多的目光,然而,樹枝上一片發黃的樹葉,纏在瓦片上的一根羽毛,一隻馬背上的牛虻,一個桌上的蛀蟲洞,一塊人行道上被碾扁的無花果皮,卻從來也逃不過他的眼睛,它們可以讓人發現季節的變化,心裡的慾望,自身存在的渺小。
這部小說被認為是卡爾維諾寫作生涯裡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它代表著作家將注意力由對社會政治的關注轉向普通人的生活。馬可瓦爾多的一系列故事表達出的那些對城市生活的觀察和思考,為卡爾維諾後來的代表作《看不見的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看不見的城市》中的寓言無一不能在馬可瓦爾多的故事中找到解讀,而那種被讀者廣為稱道的敘事方式,在《馬可瓦爾多》中也早已有跡可循。”
《雲遊》
【波蘭】奧爾加·託卡爾丘克,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定價:55元
2018年《雲遊》為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奪得了布克獎。次年,瑞典文學院向託卡爾丘克補發了2018的諾貝爾文學獎。這本書因此被視為作者走出波蘭,獲得世界聲譽的關鍵。
它延續了我們熟悉的《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和《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的“碎片化”的寫作,是由116個或長或短的章節組成的長篇小說,裡面有散文式的反思,虛構的故事和歷史等等。這些片段和章節不按線性結構排列,之間也不存在延續的情節,但圍繞著旅行和人體保存這兩個主題,它們內部又存在著一種隱秘的關聯。有人認為,這是一本“知覺”意義上的書——閱讀它是有高度體驗性的,其間充滿了神秘莫測的洞見。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
小津安二郎,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2月
定價:168元
日本小津安二郎研究最權威學者田中真澄編注了這部書,它收錄了小津自1933年至1963年的三十二冊日記,正好是他六十年生命的後一半記錄。小津每一篇的日記都非常短,很多時候只是簡單幾筆:這一天去了哪兒,吃了什麼,做了什麼,信息似乎並不多,但是當這種衣食住行,工作娛樂交友、每日所思所想以足夠長的時間線日復一日地展現出來的時候,很少對外界談及個人生活的小津,就在眼前變得非常親近立體了。
另外,因為小津的記錄中包含了當時日本電影從業人員的收入情況和生活水平,幾大電影廠的起起伏伏,日常聚會的居酒屋等娛樂消費場所的名稱和菜品,在日本引進上映的外國電影的片單等等,所以這些日記也被認為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這段時期,關於日本電影工業、社會風貌、市民生活、物質文化消費等等的一份具有社會學、人文學價值的記錄文獻。
END
日常主持:貝小戎、孫若茜
《三聯生活週刊》好書榜顧問
(按姓氏拼音排序)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董強(翻譯家)
甘陽(清華大學教授)
李敬澤(作家)
苗煒(作家)
孫甘露(作家)
舒可文(策展人)
唐克揚(哈佛大學博士)
汪民安(清華大學教授)
尹吉男(藝術史學家)
張悅然(作家)
大家都在看
掃描二維碼,一鍵下單
「全球抗疫 惟有合作」
閱讀更多 三聯生活週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