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元代元曲家張養浩安息的文忠園


濟南北園大街與小清河之間的雲錦社區,馬路東側坐落著的文忠園,這裡長眠著一位如同辛棄疾、李清照這樣的濟南名士,他就是元代元曲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的張養浩。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張養浩雕像


張養浩,字西孟,號雲莊,齊東野人,別號順庵,晚號雲莊老人,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出生在濟南歷城一個富裕的家庭。在父親的教誨下,張養浩從小刻苦讀書立志成才。他18歲時在濟南珍珠泉寫下的《白雲樓賦》,得到了山東按察使的賞識,次年就被舉薦為東平學正。其後入京擔任了禮部令史,35歲時被選授為堂邑縣尹,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官”。37歲 改任監察御史,48歲成為了禮部尚書,後被元英宗委以參議中書省事,進入了朝廷核心層。52歲辭官回家,在濟南建立了雲莊。之後的8年多的時間裡,張養浩寫出了不少“接於目面得於心”優美動人的詩文和散曲。成為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創作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文忠園西門奇石


張養浩辭官後的時間裡,朝廷先後七次以高官徵召他,但他都堅辭不就。直到天曆二年(1329年),陝西大旱,疫情蔓延,赤地千里,饑民相食,59歲的張養浩應朝廷之召,走馬上任陝西行臺中丞,負責賑災事宜。雖然官職沒有前幾次的高,但張養浩卻認為,“民苦饑饉,而吾寧不為之起乎?”由於積勞成疾病逝在了救災和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張養浩墓碑


走進文忠園,迎接你的是在黑松和竹林之間的奇石。張養浩辭官後在雲莊收羅了十塊太湖石,號稱“十友”。張養浩死後,這些奇石分散各處。巡撫衙門(今珍珠泉)、布政使司(今省政府大院)、府學(文廟)、通樂園(今萬竹園)和趵突泉公園都有。沿荷池東行幾十米,即是張養浩的墓地。它北鄰小清河,河池環繞,旁有張家後人墓數座。走過,“張文忠公之墓”石牌坊,便是順治十七年張公護墳地畝碑和萬曆六年張養浩墓碑,墓前立有“元御史中丞兼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諡文忠張公墓”碑。墓地處處透露出莊重肅穆的味道,見證著張公墓的時代變遷。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張養浩墓牌坊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順治十七年張公護墳地畝碑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萬曆六年張養浩墓碑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贔屓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雲莊東門的奇石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張養浩雲莊記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張養浩家訓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雲莊風景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雲錦船舫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雲錦泉遺址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雲錦池


清明前夕遊覽文忠園,傾聽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塵封的往事(原創)

張養浩講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