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 望——《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南充市三原实验学校 李 燕

第一次观看《肖申克的救赎》,是在大学时期,因为当时除了喜欢那些外表惹眼的演员以外,也被一些不以外表取悦观众的演员所打动,摩根·弗里曼就是其中一位,因此《肖申克的救赎》和《百万宝贝》就必看不可了。这一次,因为接到了郭老师的安排,我也喜得重温这部老电影。

影片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都是值得慢慢回味的。尽管影片的大部分场景只是在灰色基调的监狱里,可是你却丝毫感觉不到压抑,看《肖申克的救赎》就像听一位老朋友的娓娓诉说。或许是因为当前的疫情,我的情绪多少有些低沉的缘故吧,便觉得《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剂困境中的强心针。

希 望——《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这些高墙很奇怪,最初你恨它,然后慢慢习惯,最后离不开它.其实,任何一种处境,都不可能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好的,反之亦然。”

——瑞德

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是瑞德,一位适应了肖申克,并乐在其中的老狱友,在狱中,还有着自己的“小事业”。他看似轻松幽默,出狱被拒依然云淡风轻,毫不在意,好一个看得开,放得下。当我看到他再次出狱被拒流露出来的轻松,当我看到他解读了老布鲁克斯为了不出狱而刻意犯罪,当影片将他的出狱轨迹和老布鲁克斯契合在一起时......突然明白,瑞德的内心一潭死水,已经被高墙吞噬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希望。

希 望——《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离开肖申克,总有一天能,不为别的,只因为......希望。”

——安迪

处在影片C位的安迪,因为“杀死”妻子和她的情人而被判两次终身监禁,他是一个注定离不开肖申克的人,但是他依然对瑞德说了上面的一番话,并且不止一次。他抓住狱警和典狱长的需求,从送给狱友的啤酒,到监狱图书馆,再到成功逃离,都源于他的心怀希望且坚持,不放弃。

安迪不是空想家,他与瑞德刚好相反,看似静默寡欢,但是内心时刻跳动着对自由无限向往的火苗,对生活的热爱让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审时度势,一步一步朝着达成希望靠近。

希望,希望是什么?词典会告诉你,那是人们心中期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这,就是希望,但这不是希望的全部,我们的生活,对于希望有着更加有血有肉的诠释。

希 望——《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我怀着女儿的时候,看了一部关于生育的记录片——《生门》,它记录了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产科里,那些每天都会上演的“生死抉择”。最打动我的是脑瘫孕妇张颖。她出生后不久,因为严重的黄疸多方治疗无效,患上了脑瘫。张颖的妈妈从未放弃过她,每天坚持为她按摩,配合医生治疗,后来父母发现张颖虽然行为有所异常,但是热爱学习,就把她送进了夜大。张颖经过不断摸索,学会了使用电脑,开了网店,经营得也不错。后来机缘巧合之下还认识了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刘洋,恋爱,结婚,并生下可爱的“小核桃”。张颖住院待产期间,病房里时时传来张妈妈爽朗的笑声,提到自己的女儿,她自豪又满足,女儿是她的骄傲。也许是受这样一位乐观妈妈的影响,张颖性格也十分开朗,天天都要陪她肚子里的“小核桃”聊天,在丈夫刘洋面前也是小鸟依人,医生护士们都十分喜欢她。从这对母女身上,感受不到一丝遗憾或是对生活的埋怨,有的,都是幸福的体验。

希 望——《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2019年末,新冠病毒引发疫情,全国疫情形势严峻的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要关注疫情报道和各种有关的新闻。那些穿行于病房的可爱身影,他们带给病人向死而生的力量。医生护士们,与病人的交谈,除了病情的询问,更多的是带给他们关心、鼓励,传递给他们力量,燃起对生的希望。面对死亡的时候,坚强的毅力,会是生命延续的强大支撑。

一位新冠患者在出院时,多方寻找曾在他病重时写信鼓励他的医生。他入院以后,十分低落,一位医生将一封鼓励信悄悄放在了他的枕边,在他持续高烧39.5的四五天里,那封信点燃了他生的希望,成为了支撑他挺下去的最大力量,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希 望——《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一种爱的力量,是安迪对自由的热爱,是张颖和她的妈妈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是新冠疫情下的人们对生命的渴望......

瑞德出狱了,他走出的是“肖申克”的精神牢笼,是安迪唤醒了他的希望。

脑瘫的张颖自信又阳光,积极乐观,不言放弃,是妈妈照亮了她的希望。

新冠患者抗击了病魔,走出病房,那封“鼓励信”带给了他更大的生的希望。

我们怀揣希望的更大意义,不仅仅在于自我的救赎,更是用这种人性的光芒去实现更大的救赎,照亮更多人的内心。

供稿:李 燕

审稿:郭林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