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承德修築的長城除金山嶺現去哪還能看?


古人在承德修築的長城除金山嶺現去哪還能看?

如今生活在承德的人,一般都知道這裡有一處明朝修建的金山嶺長城。其實,古代的人在承德境內修築的長城可不止這一處,還有很多。那麼,在這片被稱呼為“紫塞明珠”的土地上,哪裡還修築過長城呢?下面,筆者根據史料記載一一給你找出來。

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戰國中燕國的地圖所示,承德地域在燕國管轄版圖之內。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燕國修築的長城最長、規模最大。

據考證,燕國長城有燕南長城和燕北長城之分。燕南長城在河北省易縣一帶,燕北長城綿延到承德境內,自西向東經過豐寧魚兒山鎮、萬勝永鄉、外溝門鄉,由此進入圍場的東城子、六十棵、道壩子、龍頭山,再北上至棋盤山、五道川、新撥、三義永。現如今,在豐寧發電站後梁還有古城遺址、上下十八畝地古城遺址、石柱子梁古城遺址;圍場的朝陽灣小撥古城遺址、克勒溝二道梁燕刀幣窖藏遺址、岱尹城古城遺址、岱尹梁頂東西兩個古城遺址、紅砬子溝門古城遺址、惠漢古城遺址、十五號烽火臺遺址、九號村古城遺址、棋盤山古城遺址、小城子梁古城遺址、城子村古城遺址、朝陽熱水鄉下灣子屯南太平甸城遺址,達拉甲、八達營子、燒鍋營子下霍地等城遺址。

在這些古城遺址上還發現了灰色繩紋陶片、繩紋筒瓦、銅戈、銅矛、銅箭鏃等遺物。這些發現說明,燕國在修建長城的同時,還在沿線修築了很多供部隊居住的城堡,有些還形成城鎮。

秦國時,從地圖上看,承德地處秦國北部。1976年、1976年,先後在圍場朝陽地鄉大興永村發現三件秦朝“鐵權”,在小錐子山發現兩件秦國“鐵權”,即秤砣,這說明承德這一帶卻是歸秦國管轄過。穿越這一地域的長城,就是戰國時期的燕北長城。由於秦朝繼續利用了燕國的長城,所以燕國長城修建的古城、亭子、障礙物以及烽火臺同樣被秦國使用。

西漢為了抵禦匈奴民族的入侵,一方面沿用秦朝長城,加以修繕,並在長城附近增建亭障,設立烽火臺及烽燧。

南北朝時期的北齊,管轄過承德一帶。為了保障邊境安全,北齊修建過長城,途經寬城、興隆、承德縣、灤平等縣。

歷史發展到遼金時代,金國為了防禦蒙古族,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長城,史料記載皆為邊界、邊堡、塹壕。在現今的豐寧、隆化、營子、興隆一帶都有歷史遺存。有一段遼金古長城,在營子區壽王墳羅圈溝村西的一個大山上,一段古牆石堆還能清晰地看到。


古人在承德修築的長城除金山嶺現去哪還能看?

到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時,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的策略,決定修建萬里長城。承德市境內的明長城,東起寬城鏵尖鄉三道嶺附近,向西過興隆、承德縣,至灤平縣營盤鄉入北京密雲境內。如今的寬城潘家口水庫水下長城、灤平縣的金山嶺長城、承德縣、興隆縣等地的長城遺存,皆為明朝在北齊修建的長城之基礎上重修或者維修的。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幾乎每一代都不同程度地修過長城,史書記載有20餘次,修建的規模、次數都是空前的。

寬城境內的明長城,分佈於喜峰口橫城子段的有1000多米;興隆縣境內的明長城,共約180公里,為明朝中晚期修建,分佈於蘑菇峪、三道河、藍旗鎮、孤山子、掛蘭峪、八卦嶺、茅山、陡子峪、六道河、上石洞、北水泉等鄉鎮和行政村;承德縣境內的明長城,位於東小白旗鄉榆樹底、亂水河兩村境內,全長約8公里;灤平縣境內的明朝長城,位於巴克什營鎮和澇窪鄉,分佈在高山峻嶺之中,著名的金山嶺長城就坐落在其中,已經成為現在保存極為完好的一段長城。

據統計,明長城在承德境內總長度為300餘公里,有敵情觀測樓860餘座,墩臺近301座,關隘55處。其結構複雜、堅固,堪稱自然地形與人類工程巧妙結合的典範,是中國古代人民血汗和智慧構築的歷史豐碑,每年都有迎來眾多遊客前來探古尋幽。

古人在承德修築的長城除金山嶺現去哪還能看?


古人在承德修築的長城除金山嶺現去哪還能看?


古人在承德修築的長城除金山嶺現去哪還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