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玉注定失去所爱,因为他的痴情,实际上是无情

作为一个坠入红尘,有着温热心跳的凡人,你曾痴情过吗?

或者,在现下里,你正为谁痴情?

那种朦胧而不可言说的感觉,不知所起,却在你的心头肉上深深扎根,掏空了自己的心脏,汲取你全部的思考与注意力。

你的大脑、从神经中枢到指尖上的神经末梢,你每一根带着温度的毛细血管,都为它牵动着,一颤一颤微微发痛。


《红楼梦》:宝玉注定失去所爱,因为他的痴情,实际上是无情

你知道自己如同看得见镜花水月,捞出来是一场空,却依旧恍惚与幻影间,不肯丢开。

01

提起痴情,在脑海中搜罗,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从虚构的故事到真实的存在,这一片片“镜”与“水”中,你捞到了谁?

首先在我眼前闪过的两抹残影,叫贾宝玉、林黛玉。

宝玉,本是太虚幻境赤瑕宫神瑛侍者,因“凡心偶炽”,决意下临人世造历幻缘。

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受天地精华、雨露滋养,修成女体,为酬报神瑛侍者曾对她灌溉甘露的恩情,也随神瑛侍者下凡为人,将黛玉一生的眼泪还给他。

《红楼梦》:宝玉注定失去所爱,因为他的痴情,实际上是无情

与天下庸俗男子只知云雨之欢不同,宝玉有着天分中生成的一段痴情,作他命根子底下一簇最热的心血。

他热爱那天真、年轻而鲜活的“美”,引得他每见得于贾府中每一位美丽娇嫩的人儿,都或因容貌、或因才情、总之为那“有趣的灵魂”引出他缠绵不尽的好感与仰慕,打动自己的一颗痴心。

他将那女儿们作为心中最神圣的香土宝国,一股劲儿地盛赞她们清净洁白,古今为人称道“文死谏,武死战”的男子反倒贬为须眉浊物。

而黛玉更是他香土上最珍贵的仙草,为了“这神仙似的妹妹”,他少不得发作几次“痴狂病”,摔了通灵宝玉,只因清净女儿身上没有,黛玉身上也没有。

他听了紫鹃的戏言,误以为林妹妹要回苏州老家,登时如同生绝症一般,眼神发直,口涎不止,“荅焉似丧其耦”,“死了大半个”。

《红楼梦》:宝玉注定失去所爱,因为他的痴情,实际上是无情

他担心黛玉不信任自己心中对她的这份情意,动不动就为她许下 “天诛地灭”的死誓。

张道士给自己提亲别家的小姐,宝玉闷闷不乐,却没得到黛玉的知心话儿,以为他的林妹妹不解他满眼只有她的一颗赤诚之心,又哭又闹。

一切一切,他对失去黛玉的忧惧,都来自于他的那份痴情。

02

宝玉是个美字至上的人。

他身边的人或者东西,无一不美无一不精致。他甚至觉得,这个世界所有美的人或者东西,都该围绕着他。

宝玉最著名的珍珠鱼眼论,也是出自于此。

就像他无法接受他身边少女们的出嫁。

当然,在那个时代,少女们出嫁后的命运,可能真的不会太好。不过宝玉必然不是出自这样的想法。

在他的世界里,少女出嫁后就不再美了,所以他不愿意。

宝玉如此珍视这份美好,把与一个个女儿的情谊捧在手心里护着,却挡不住这部伟大著作汹涌而来悲剧大潮的摧毁。

《红楼梦》:宝玉注定失去所爱,因为他的痴情,实际上是无情

红楼梦的一大悲剧内核,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万境归空”;是昨朝尚“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今夕富贵热闹都如同炮竹一哄而散的万事无常。

曹雪芹用了大半笔墨,一点一点描画着个性分明丰富、可敬可爱的多情女儿们,四个“钟鸣鼎食之家”,一座东方伊甸大观园,一砖一瓦搭建出一座琉璃象牙塔。

然后,他亲自敲碎它,连粉末都要随风飘散,不留一丝痕迹追忆。

贾府中的清净女儿,也早在开篇描写的太虚幻境薄命司内‘“金陵十二钗”这几本册子上,一句句简短的判词中注定了香消玉殒的命运。

作为在这样宏大主题下的男主角,宝玉必须背负这“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他的魂魄,是太虚幻境赤瑕宫的神仙,他的使命早在神瑛侍者选择携石入世的那一刻就已被定下,他必然体会过眼云烟的荣耀繁华,失去自己贪恋的一切,证悟茫茫大士的箴言。

《红楼梦》:宝玉注定失去所爱,因为他的痴情,实际上是无情

人,唯有亲身经历相聚与别离、开幕与散场,脚踏流云般的浮华热闹与渗入骨髓似的清冷寂寥,体悟过“瞬息间乐极悲生、人非物换”,被那铺天盖地的孤独与悲伤吞噬,蹂躏,摧残,对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绝望之时才能真正切身领会,“沉酣一梦终须醒”的涵义。

红楼梦前80回里,宝玉没有过沉重的经历,他欣赏不了这种沉重而悲剧的美。在他的世界里,花、春、少女才是美,而枯草、秋都意味着美的消逝。

宝玉是个“天分高明,性情颖慧”之人,空性与痴心一同被种到他的精神世界深处,他早就了然于心,现在停留在身边的美好必定会离自己而去。

宝玉骨子里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他经常地想到大观园里的一切终将消亡。

但是他不愿意失去,畏惧“万艳同悲”后一片空茫的境地,只能沉浸在对女儿的痴情中,困在脂粉之间,长醉不复醒。

他抵抗这种消逝,却明白自己的无能为力,所以只能消极地选择逃避。

故而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叹息一声:“痴儿竟尚未悟!”

《红楼梦》:宝玉注定失去所爱,因为他的痴情,实际上是无情

其实他不是没悟,只是不愿意悟。

故而宝玉才会在宝钗说出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后,落泪做出偈语:“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

那首偈子,固然有赌气之嫌,可依然能看出宝玉内心的悲剧心理,宝钗一看到就说“这人竟悟了”。

故而当宝玉听到林妹妹随口作的几句葬花吟,忧郁着一众女儿们的花容月貌、“美景常在“的大观园终归”无可寻觅之时“,而恸倒在山坡上。

故而宝玉遭马道婆施法梦魇,石头“为声色货利所迷”,僧道二人提点二者莫要“粉渍脂痕污宝光”。

宝玉许多处言行,都表现一种非常没有责任感的逃避,他不停地强调要死在大观园前面,还要死得干净异常。其实变相地说明,他预见了大观园注定的悲剧命运。

总之,宝玉是个“美”字至上的人。他骨子里是带着悲剧色彩的,但是却没有力挽狂澜的壮志,而是怀着非常消极的逃避心理。


《红楼梦》:宝玉注定失去所爱,因为他的痴情,实际上是无情

他知道热闹繁华都是虚幻,明白消散是不能改变的趋势。

作为神仙转世,他本性“爱“着这样的空茫;可他人性未泯,又害怕散场后的孤寂,因而执着不肯放下,因而痴心不改。

宝玉喜读《牡丹亭》。女主杜丽娘,可谓天下闺阁女儿痴情之最,“一往而深”。

与宝玉的悲剧不同,丽娘的执念,最终让她魂魄得与柳梦梅相恋,最终丽娘还魂复生,造就才子佳人团圆的美满结局。

至今,这些以痴情为题的往事传奇,纵然山海连绵、千秋万代,为时空所阻碍,依旧如李广挽弓穿石般猛烈击中我们的心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痴情这东西,神出鬼没,轻若鸿毛,却又能轻易飞沙走石,凿子似的钻开我们的心肝,流出酸汤醴泉,浸透整副皮囊。

早在绛珠仙草决意为报恩下凡之时,黛玉泪尽早夭的结局已被注定。纵观全书,有多少次因黛玉忧惧失去与宝玉的情谊,暗自猜忌,空空抛泪?纵然痴情如此,木石前盟终究是未生已死之诺。

我们的眼泪都是有限的,不要浪费在虚妄上。

《红楼梦》:宝玉注定失去所爱,因为他的痴情,实际上是无情

痴情无甚意义的,空余一潭闷死自己的悲伤。

尽管从痴情里爬出来不易,揪出来痴情阴影底下,藏着一个怎样的自己更不易。

但我们究竟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何扩充自己的资本,企及与自己追寻事物相等的地位;如何放手,抛弃心底里早已放弃的东西。

这样的过程,需要我们自己慢慢探索。

喜荣华,恨无常——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