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有沒有機會達到和老子孔子一樣的思想深度?為什麼?

___葛某某


因為現代人注重利息,而孔子

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並經過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許多教育主張,一直為人們所重視。這些主張,滲透到教育過程的各個環節,形成一套完整、獨立的教育體系。

(一)教育對象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類,應作種類、族類、類別解。孔子此語的本義是: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庶鄙,不論種類、族類,“宜同資教”。孔子也在其一生的教育中實踐著他的這一主張,孔門三千弟子中,既有擁有很大權力和財富的貴族子弟,又有家境貧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賈之人,又有勞動者,甚至有人還曾經為盜,所以荀子也說孔門多雜(《荀子·法行》)。《呂氏春秋·勸學》說:“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於道,其人苟可,其實無不可”,這也是“有教無類” 的真正含義。

(二)教育主體 孔子是中國第一個以教育為職業的人,在他之前不農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講學為職業並以此謀生的人是不為我們所知的。孔子早年雖也“嘗為委吏”,“嘗為乘田”,但自從“大夫之後”,大收學生以來,即純以講學為職業,為謀生之道。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教師這個社會階層,從教育的角度而言,孔子第一次明確主張了老師的專職性,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養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的精神追求道,並極力尋找弘道的機會,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學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靈公》),“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泰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他的學生也頗有體會,如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張》),可見,教道和學道是孔門師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的,因為這種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許多有才幹的學生來。

子夏說:“學而優則仕”,從理論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學而優則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學習是通向做官的途徑,培養官員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學習成績優良是做官的重要條件,如果不學習或雖學習而成績不優良,也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孔子對提倡“學而優則仕”的態度非常明確,他說:“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學習禮樂而後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後學習禮樂的是貴族子弟。如果要選用人才,孔子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學習與做官有了密切的聯繫,他鼓勵學生們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必擔心沒有官做,要擔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識本領學好沒有。弟子們受此思想灌輸,頭腦中普遍存在為做官而學習的念頭,既然已學為君子,不做官是沒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說出“不仕無義”,這是很有代表性的。孔子積極向當權者推薦有才能的學生去擔任政治事務,但他在輸送人才時也堅持一些原則:首先,學不優則不能出來做官;其次,國家政治開明才能出來做官,否則寧可隱退。孔子培養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遲地參加政治活動,他們“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學而優則仕”和孔子倡導的“舉賢才”是一致的,確定了培養統治人才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把學優與仕優聯繫起來,以學優保證仕優,有利於推行賢人政治,改良社會政治,它反映封建制興起時的社會需要,反對了不學而仕的世襲制,為平民開拓了從政的道路,成為當時積極分子積極學習的巨大推動力量。 教育內容 《論語?述而》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實際上是一個不夠確切的說法。劉謼南說:“夫文與行,固為二物,至於忠信,特行中之兩端耳,又何別為二教!”指出忠信二而實一,是正確的。從孔子教育的目的上看,他要培養的是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和諧統一的君子,所以,他教育的內容也是德才並重,既加強道德教育也注重知識教育。

(一)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內容,即所謂德育。孔子的德育最主要的內容是“仁”。孔子對“仁”有許多解釋,但不外是“愛人”這個總原則。他同時還提出孝、悌、忠、信、勤、義、勇、敬、誠、恕、溫、良、恭、儉、讓、謙、和、寬、敏、惠等一系列具體概念,豐富發展了德育的內容。

孔子在德育的方式上,十分注重實踐,強調“聽其言而觀其行”。在研究孔子德育主張時,匡亞明先生說:“道德行為是檢驗道德認識是否明確、道德情操是否高尚、道德觀念是否堅定的試金石,是品德修養進入躬行實踐的最主要的環節。”(《中國歷史是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二)文獻知識 在文獻知識方面,孔子主要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教授學生。對於“六藝”的教育意義和教育價值,《禮記?經解》引孔子的話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致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詩》即《詩經》,共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在當時主要用於典禮、應接和賦詩言志等方面。孔子認為學《詩》可以鍛鍊語言表達能力,“不學詩,無以言”(《季氏》),把詩教當成修養道德,陶冶性情,建功立業的主要手段,並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樂》是孔子教育中一項重要教材,包括音樂基礎知識、音樂理論、音樂審美、音樂功能等內容,是孔子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

《書》又稱《尚書》或《書經》。現在所見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是由《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拼合而成,共二十九篇。《書》是孔子的教育體系中培養從政人才的政治課本。

《禮》是現存禮書經東漢鄭玄融合“古”“今”兩派後,定型為三種,即《周禮》、《儀禮》、《禮記》。《周禮》講各種官制,《儀禮》講各種典禮節儀;《禮記》講禮的性質、意義和作用。

《易》又稱《周易》,講解事物變化。《周易》以八卦為綱構成體系。基本符號“―― ”(陰爻)和“—”(陽爻)兩種,再由“―― ”和“— ”三三組合,而成八類,再將八類兩相重而成六十四門。關於《易》的傳統說法是:伏羲作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翼,但未必全部可靠。孔子晚年專研過《周易》,並以《易》教授弟子。

《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史,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記載了春秋時代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後世有《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和《春秋左傳》闡釋它。孔子晚年專注於修編《春秋》,他曾感嘆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包含了孔子的社會政治理論,是孔子對學生進行政治和歷史教育的教科書。

(三)體育鍛煉 孔子除教授書本知識外,還以一些技藝為教育內容。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射”和“御”即屬此類。“射”是射箭,“御”是駕車,都是當時上層社會對士階層的要求之一。 教學方法 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出色的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一套靈活多樣,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不僅在過去而且在當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

(一)學、思結合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就是要佔有知識材料,“思”就是對看到的知識材料進行分析思考。孔子認為,要使一個人成才,就必須通過培養,使他既善於佔有資料又勤於對資料進行獨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教好學生。

關於孔子學思結合的教學方法,清初王夫之曾說:“致知之道有二:曰學,曰思,……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愈遠,思正有助於學。”(《四書訓義》卷六)

(二)因材施教 教學活動不同於一般的生產活動,它的教育對象是各個不同的有著獨立意識的人,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中不能用同一種方式、方法同時教育好所有的受教育者。孔子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並創造性地施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這並不說孔子要把人分個三六九等,而是說孔子能夠正視學生資質上存在的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選擇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論語?先進》中記載,冉求做事好退宿,膽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果斷,想到了就應馬上去做;仲由膽大,欠考慮,孔子怕他冒失惹禍,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弟子們的德業修養的。

(三)善於啟發 循循善誘 孔子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教育家。《論語?述而》記載,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說,教育學生不能簡單地採取灌輸的方式,而應該以學生為主,在學生思考後仍不得要領時再開導他,在學生想表達自己思想而苦於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啟發他說出來。另外,如果學生僅停留在對知識的瞭解,而不能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強教下去了。這總的精神體現了孔子務實和對每個學生認真負責的教學風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教學相長 孔子言:“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可以說,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孔子師生之間互相討論、回答情況的書。教學相長最重要的是老師要勇於放下架子,面對自己的不足,勇於承認不足,敢於向比自己強的人學習,並把學來的知識應用到以後的教學中去。“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實際上,“誨人不倦”是要以“學而不厭”為基礎。另外,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教學相長”的教學方法中體現的師生平等觀,對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還咳咳咳天籟


他們只是第一個把雞蛋立起來的人,也就是祖師爺,並不是他們的成就高過現代的思想家。把他們捧得很高,是因為有些國學家還要靠他們吃飯。


故鄉明月


思想深度可望而不可及,因為書是讀的,但道是悟的。有太多的和尚每天敲著木魚,誦著經書,但是要想得道需要靠悟。

另外,可以想另外一種說法,我們可以達到他們的純度,就像王陽明所言,就像金子一樣,他們可能是一萬金,我們是一兩斤,重量相差甚遠,可是我們努力都能達到99成色。


木公iii666


老子和孔子的很多思想都是代表著春秋戰國時期的奴隸主統治階級士大夫的思想。當然啦!他們的思想有其精華,但更多的是糟粕。如果說我們現代人都沒有達到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深度?那我們中華民族還能發展到今天的這種文明程度。中華民族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當中,從半封建半殖民地到社會主義新中國。湧現出大批的能人志士的思想改革家。他們為中華文化屹立在世界之林,而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們的思想體系都超過了古人,他們是孫中山,魯迅,毛澤東。


益歌


中外歷來都有達到類似老孑,孔孑的的人。或部分達到的人。甚或有所增益減限之人。再者,現代人要緊的是孔子。


叢影崖柏


現在的人,如果達到跟孔子一樣的思想就完了,倒退復古了!


春風聽雨876


你好!我是位世界,找準人生定位,打開成功的大門!

可以說會的,雖然說孔子和老子講法的時代,離現在很遙遠!但道是相同的,是一體的!宣講的著力點不一樣!才會有不同的學說問世!每個時代都有悟道的人,都是應時出現的!不能說誰超過誰,而是應機說法,說的都是不同時期,社會需要的!雖然法不同,道是一體的!

所以,在太平時期,也會有隱士隱於世中!


位世界


當然有,大隱隱於市,任何時代都有高手,也許就在你我身邊!


龐民


沒有,時代不同,環境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