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三千學生,為什麼最喜歡顏回?

論語使者王蔚


顏回“貧而好學,篤於存亡,雖簞食瓢飲,不改其樂。”他出身貧寒,自幼生活清苦,卻能安貧樂道,不慕富貴;性格恬靜,聰明過人,長於深思。聽孔子所講的許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聞一知十”,成為孔子的得意門生。

在孔門弟子中,顏回以突出的德行修養而著稱。對於 “仰之彌高”的孔門哲理,他堅守先生“不恥下問”的教悔,一起畢生精力“研之彌堅”,“欲罷不能”,深得孔子的讚賞。

顏回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馳恆仁道


我們讀《論語》時,發現子貢和子路個性強烈,更讓人喜歡,但是唯獨顏回被孔子捧得高高在上,甚至覺得他自己都不如顏回。

還說如果顏回有錢,願意給他當管家。

顏回死了,孔子痛哭流涕,悲傷不已,孔子為什麼對顏回如此鍾愛有加?

顏回有至少以下四點別人難以達到的高度。

顏回做到了好學。

其實用好學形容顏回是不夠的,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顏回好學的程度達到了“樂知”的境界,孔子用“賢”來描述顏回的“樂知”,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對顏回的好學感嘆不已,連續兩個“賢哉回也”!魯哀公問孔子說,你那麼多學生,誰最好學啊?孔子說,顏回最好學啊,可惜短命死了,他死以後,我再也沒見過好學的學生了。

顏回的悟性極高

顏回不是書呆子,這裡必須明確出來,在課堂上孔子也覺得顏回沒有自己的想法,像個呆子,但是課堂結束以後,孔子發現他對所學的內容應用非常棒,所以孔子說,顏回並不是傻傻呆呆的。

子貢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有一天孔子把他拿來和顏回做比較,子貢非常識趣回答說,我端木賜(子貢)哪裡敢和顏回比啊,顏回可是“聞一而知十”。說明

顏回的思維是發散性的,能舉一反三!

孔子在周遊列國,為推廣自己政治主張,四處碰壁,有一次被困住了,學生們覺得,難道君子也會走投無路嗎,心裡滿是牢騷。孔子叫來了三個學生問話,他們(作為一個君子)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走投無路,難道是我的“道”有問題嗎?

子路說,可能是我們的“道”不夠完美,所以別人不相信我們?

子貢說,可能是老師的“道”太大了,大到別人理解不了,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把“道”的標準降低一點?

顏回的回答可不一樣,他說,是老師的“道”太大了,比天還要大,所以容不下老師的“道”,那麼容不下又有什麼關係,容不下正好說明我們是君子啊;一個君子如果不修“道”,是君子的錯,既然“道”已大修,為政者不用,那是為政者的恥辱,容不下(我們的道)有什麼關係,容不下正好說明我們是君子!

從這番話來看,顏回的悟性的確要在子路和子貢之上,這番話,正是處在逆境中人所需要的。顏回不僅做到了“在陋巷”“樂學”,更做到了逆境中“樂道”。

顏回具有高情商

顏回定性好,不僅能夠安貧樂道,還能做到“不遷怒”。我們知道情緒是會傳染的,跟常笑的人一起能使人開心,跟愁眉苦臉的人一起能使人憂愁,跟脾氣暴躁的人一起就會變得暴躁。顏回可以從容的管理自己情緒,不會應為自己不開心就找別人撒氣。子路情商就不怎麼高,子路和顏回一起,孔子當面表揚顏回,子路就滿臉不開心,子路是個什麼事都寫在臉上的人。

顏回能不貳過

這一條神都不一定做得到,但是孔子就說顏回就能做到,孔子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照此推論,顏回是個沒有過錯的人。顏回就是同一個過錯絕不會犯兩次,克己求仁,僅這一條就能封神。

總結:

顏回的優點很多,而且非常明顯,非常極端,是其他學生往往做不到的。

比如顏回好學,不在乎環境和條件如何變化,我們現在很多人沒有好的環境是不會學習的,更做不到“樂學”。

就因為顏回被掛得太高了,我們夠不著,所以常常忽略了他,但是孔子看得清楚明白著呢,孔子不喜歡這樣的學生,這樣的人,喜歡誰呢?


濤某說古文


答 顏回“貧而好學,篤於存亡,雖簞食瓢飲,不改其樂。”他出身貧寒,自幼生活清苦,卻能安貧樂道,不慕富貴;性格恬靜,聰明過人,長於深思。聽孔子所講的許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聞一知十”,成為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小羊加糖


1.孔子認為顏回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說:“我和顏回談論了一整天,他從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就像一個愚笨的人。可是,我注意觀察他私下的言行,卻發現他很能發揮我所講的內容,顏回並不愚笨啊。”

孔子認為,有大智慧的人,不顯山不露水,不賣弄小聰明,表面上看起來很是愚笨,其實卻很聰明。《老子》裡有一句名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這也跟孔子說的一樣。孔子覺得顏回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欣賞他這樣的品質,所以喜歡顏回。

2.孔子認為顏回勤於學習,在學習中能融會貫通。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知也;吾與女弗如也。”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一兩件事。”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說的,是不如他。”

從以上對話中,可以看出,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顏回勤於學習,肯獨立思考,能做到聞一知十,推知全體,融會貫通。孔子作為一個老師,看到自己的學生把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並能舉一反三,當然欣賞與喜歡。

3.孔子認為顏回是一個謙虛的人。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顏淵和季路陪侍在孔子旁邊。孔子說:“你倆何不說說各自的志向呢?”子路說:“我願意把我的 車馬衣服皮袍同朋友共同使用,壞了也沒什麼遺憾。”顏淵說:“我願意不吹噓自己的優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在個人理想上,孔子倡導做一個君子,做一個有道德高尚的人。顏回不表功、不吹噓,實實在在做人,這也是孔子喜歡他的原因之一。

4.孔子認為顏回是一個賢德的人。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說:“多麼有賢德啊,顏回!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多麼有賢德啊,顏回!”

顏回和孔子一樣,都是以“義”為樂,都不追求富貴,只講求仁義、道義。因為他們心中有了仁義與道義,才能安貧樂道,為了精神追求而不在於物質生活的窘迫。他們的想法與生活極其相近,所以這也是孔子喜歡顏回的原因之一。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點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顏回不僅在德仁方面讓孔子欣賞,而他的學習態度、生活態度也與孔子的言行接近,所以孔子特別喜歡顏回。


木口子一


孔子最喜歡顏回。司馬遷言:“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這說明顏回非常知道團結的重要性,注重師門之間的團結。

翻翻《論語》,會發現孔子對顏回一個人的讚揚,比對其他學生讚揚之和還要多。

我認為孔子喜歡顏回有四個原因。

第一,其心三月不違仁, 德行高。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門有十大弟子,分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顏回列德行科首位,也即十大弟子之首。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第二,不遷怒,不二過。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第三,在老師面前表現乖巧。子曰,“我與回言終日,不違”。又言:“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老師都喜歡聽話的學生,孔子亦然。

笫四、安貧樂道。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使者王蔚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春秋魯國人,尊稱“復聖”顏子,孔門十哲(德行科)之冠,孔門七十二賢之首。顏回素以德行著稱,聰穎善思,虛心好學,孔子贊其“好學仁人”。十三歲拜師於孔子,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恪守孔子“仁”“禮”,“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贊其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半生追隨孔子奔走於六國,歸魯後亦未入仕,而是窮居陋巷。孔子稱讚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講學授徒,傳授儒學;協助其師整理典籍,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形成了儒家的一個重要宗派——顏氏之儒。歷代對顏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陪祭於孔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世宗改稱“復聖”。





獵風40


顏回“貧而好學,篤於存亡,雖簞食瓢飲,不改其樂。”他出身貧寒,自幼生活清苦,卻能安貧樂道,不慕富貴;性格恬靜,聰明過人,長於深思。聽孔子所講的許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聞一知十”,成為孔子的得意門生。

在孔門弟子中,顏回以突出的德行修養而著稱。對於 “仰之彌高”的孔門哲理,他堅守先生“不恥下問”的教悔,一起畢生精力“研之彌堅”,“欲罷不能”,深得孔子的讚賞。

顏回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清靈書香


顏回不是能“忍受”貧苦,他樂在其中,知行合一,無需勉強。我也愛他。進入自由自覺的狀態。

“一眈食,一豆羹,居陋巷,回也不改其樂”



簡而言


孔子弟子3000唯獨喜歡顏回。

孔子喜歡顏回可以從一下方面看出:

一、顏回是一個好學而謙卑的學生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好學,他有怨氣不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過錯,但顏回不幸英年早逝,這讓老師孔子幾乎痛不欲生。

二、顏回家貧志不貧,是一個非常樂觀積極的學生

在眾多弟子當中,顏回的家庭比較貧困。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裡,別人不能忍受這種貧苦,但他卻是自得其樂,對此,老師讚不絕口,連聲說賢哉回也”。就是這樣一個出身貧困的孩子,學習卻是異常刻苦。孔子說:聽我講課而始終聚精會神思想不開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顏回一個(“

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直到顏回去世之後,孔子還說:“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進,從未看到止步。

三、顏回是一個聰明的學生,而且可以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十

孔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反對死記硬背,此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第七》)。在這一方面,顏回大概也做得不錯。對於孔夫子的學問,他能夠掌握其精神實質,做到融會貫通,一以貫之,孔子所謂的學習,其實也不僅是讀書。“學而時習之”的“習”,以我之膚淺理解,有實習或踐行的意思。在他的同門中,幾乎沒有一個被孔子譽之為“仁”的,有人問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顏回卻是一個例外,而且評價相當之高。孔子說其他人只是偶爾想到仁德而已,顏回則是長久不違仁德的,算得上是將一個“仁”字“落實到行動中,溶化在血液裡”了。

四、顏回是一個踏實聽話的好學生

對於孔夫子的學說,學生顏回佩服得五體投地,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對於孔子說的,顏回只會洗耳恭聽,點頭稱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覺到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經偷偷觀察,發現他私下與別人討論時,對孔子的話也很能發揮,於是說回也不愚。但也僅此而已,對孔子說的話,顏回絕對不會窮根究底,提出質疑,更不會像子路那樣敢於表示不悅,甚至與之辯說,即使孔子說的話自相矛盾,也不會表示疑惑。

學生顏回的很多優點讓老師孔子看到自己的影子,在顏回死後,孔子白髮人送走了黑髮人,他悲痛欲絕,連說:“天喪予,天喪予!”(天哪,你不讓我活下去啊,你不讓我活下去了啊!)顏回的“聰明踏實、勤奮好學、樂觀積極、謙虛謹慎”的基本素養,成了中國兩千多年來評價“三好學生”的標準,直到當前還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小學生、中學生乃至大學生們!


安然自若歲月靜好



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歡的,毫無疑問的就是顏回。

“苗而不秀,秀而不實”這八個字,據說是孔老夫子嘆惜他的學生顏回的。顏回英年早逝,幾乎使孔子痛不欲生,連呼“天喪予,天喪予!”有跟隨他的弟子問,老師你真的那麼悲痛嗎?孔夫子回答說,不為像顏回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好學,他有怨氣不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英年早逝,現在再也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歡的,毫無疑問的就是顏回。


孔夫子為什麼喜歡顏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稱讚顏回的,也就可知一個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顏回大概是家庭比較貧困的一個。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裡,別人不能忍受這種貧苦,顏回卻是自得其樂,對此,孔夫子就讚不絕口,連聲說“賢哉回也”。就是這樣一個出身貧困的孩子,學習卻是相當刻苦。孔子說:聽我講述而始終聚精會神不開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顏回一個(“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直到顏回去世之後,孔子還說:“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進,從未看到止步。”顏回真可謂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典範了,這樣的學生,大概沒有一個老師不喜歡的,孔夫子當然不會例外。


孔子從教,注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反對死記硬背,此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第七》)。在這一方面,顏回大概也做得不錯。用子貢的話說,叫做“回也聞一以知十”。對於孔夫子的學問,他能夠掌握其精神實質,做到融會貫通,一以貫之,不僅僅是舉一反三了。孔子所謂的學習,其實也不僅是讀書。“學而時習之”的“習”,以我之膚淺理解,有實習或踐行的意思。一個“仁”字,在孔子的學說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顏回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回請孔子說得具體些,孔子就說了四個“非禮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說:我雖然愚鈍,也要踐行這些教誨。應該說,顏回確實做得比較到位。在他的同門中,幾乎沒有一個被孔子譽之為“仁”的,有人問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顏回卻是一個例外,而且評價相當之高。孔子說其他人只是偶爾想到仁德而已,顏回則是長久不違仁德的,算得上是將一個“仁”字“落實到行動中,溶化在血液裡”了。


對於孔夫子的學說,顏回佩服得五體投地,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孔子說:顏回對他沒有什麼幫助,對他說的話,沒有不感到心悅誠服的。這句話是批評還是褒揚顏回,大概誰都能夠體會得出來。由此透露一個信息,對於孔子說的,顏回只會洗耳恭聽,點頭稱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覺到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經偷偷觀察,發現他私下與別人討論時,對孔子的話也很能發揮,於是說“回也不愚”。但也僅此而已,對孔子說的話,顏回絕對不會窮根究底,提出質疑,更不會像子路那樣敢於表示不悅,甚至與之辯說,即使孔子說的話自相矛盾,也不會表示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