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三千学生,为什么最喜欢颜回?

论语使者王蔚


颜回“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颜回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驰恒仁道


我们读《论语》时,发现子贡和子路个性强烈,更让人喜欢,但是唯独颜回被孔子捧得高高在上,甚至觉得他自己都不如颜回。

还说如果颜回有钱,愿意给他当管家。

颜回死了,孔子痛哭流涕,悲伤不已,孔子为什么对颜回如此钟爱有加?

颜回有至少以下四点别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颜回做到了好学。

其实用好学形容颜回是不够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颜回好学的程度达到了“乐知”的境界,孔子用“贤”来描述颜回的“乐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的好学感叹不已,连续两个“贤哉回也”!鲁哀公问孔子说,你那么多学生,谁最好学啊?孔子说,颜回最好学啊,可惜短命死了,他死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好学的学生了。

颜回的悟性极高

颜回不是书呆子,这里必须明确出来,在课堂上孔子也觉得颜回没有自己的想法,像个呆子,但是课堂结束以后,孔子发现他对所学的内容应用非常棒,所以孔子说,颜回并不是傻傻呆呆的。

子贡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有一天孔子把他拿来和颜回做比较,子贡非常识趣回答说,我端木赐(子贡)哪里敢和颜回比啊,颜回可是“闻一而知十”。说明

颜回的思维是发散性的,能举一反三!

孔子在周游列国,为推广自己政治主张,四处碰壁,有一次被困住了,学生们觉得,难道君子也会走投无路吗,心里满是牢骚。孔子叫来了三个学生问话,他们(作为一个君子)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走投无路,难道是我的“道”有问题吗?

子路说,可能是我们的“道”不够完美,所以别人不相信我们?

子贡说,可能是老师的“道”太大了,大到别人理解不了,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把“道”的标准降低一点?

颜回的回答可不一样,他说,是老师的“道”太大了,比天还要大,所以容不下老师的“道”,那么容不下又有什么关系,容不下正好说明我们是君子啊;一个君子如果不修“道”,是君子的错,既然“道”已大修,为政者不用,那是为政者的耻辱,容不下(我们的道)有什么关系,容不下正好说明我们是君子!

从这番话来看,颜回的悟性的确要在子路和子贡之上,这番话,正是处在逆境中人所需要的。颜回不仅做到了“在陋巷”“乐学”,更做到了逆境中“乐道”。

颜回具有高情商

颜回定性好,不仅能够安贫乐道,还能做到“不迁怒”。我们知道情绪是会传染的,跟常笑的人一起能使人开心,跟愁眉苦脸的人一起能使人忧愁,跟脾气暴躁的人一起就会变得暴躁。颜回可以从容的管理自己情绪,不会应为自己不开心就找别人撒气。子路情商就不怎么高,子路和颜回一起,孔子当面表扬颜回,子路就满脸不开心,子路是个什么事都写在脸上的人。

颜回能不贰过

这一条神都不一定做得到,但是孔子就说颜回就能做到,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照此推论,颜回是个没有过错的人。颜回就是同一个过错绝不会犯两次,克己求仁,仅这一条就能封神。

总结:

颜回的优点很多,而且非常明显,非常极端,是其他学生往往做不到的。

比如颜回好学,不在乎环境和条件如何变化,我们现在很多人没有好的环境是不会学习的,更做不到“乐学”。

就因为颜回被挂得太高了,我们够不着,所以常常忽略了他,但是孔子看得清楚明白着呢,孔子不喜欢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人,喜欢谁呢?


涛某说古文


答 颜回“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小羊加糖


1.孔子认为颜回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了一整天,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就像一个愚笨的人。可是,我注意观察他私下的言行,却发现他很能发挥我所讲的内容,颜回并不愚笨啊。”

孔子认为,有大智慧的人,不显山不露水,不卖弄小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很是愚笨,其实却很聪明。《老子》里有一句名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这也跟孔子说的一样。孔子觉得颜回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欣赏他这样的品质,所以喜欢颜回。

2.孔子认为颜回勤于学习,在学习中能融会贯通。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知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一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从以上对话中,可以看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颜回勤于学习,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会贯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能举一反三,当然欣赏与喜欢。

3.孔子认为颜回是一个谦虚的人。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颜渊和季路陪侍在孔子旁边。孔子说:“你俩何不说说各自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 车马衣服皮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什么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吹嘘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在个人理想上,孔子倡导做一个君子,做一个有道德高尚的人。颜回不表功、不吹嘘,实实在在做人,这也是孔子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4.孔子认为颜回是一个贤德的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颜回和孔子一样,都是以“义”为乐,都不追求富贵,只讲求仁义、道义。因为他们心中有了仁义与道义,才能安贫乐道,为了精神追求而不在于物质生活的窘迫。他们的想法与生活极其相近,所以这也是孔子喜欢颜回的原因之一。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颜回不仅在德仁方面让孔子欣赏,而他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也与孔子的言行接近,所以孔子特别喜欢颜回。


木口子一


孔子最喜欢颜回。司马迁言:“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这说明颜回非常知道团结的重要性,注重师门之间的团结。

翻翻《论语》,会发现孔子对颜回一个人的赞扬,比对其他学生赞扬之和还要多。

我认为孔子喜欢颜回有四个原因。

第一,其心三月不违仁, 德行高。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门有十大弟子,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颜回列德行科首位,也即十大弟子之首。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第二,不迁怒,不二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第三,在老师面前表现乖巧。子曰,“我与回言终日,不违”。又言:“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孔子亦然。

笫四、安贫乐道。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使者王蔚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尊称“复圣”颜子,孔门十哲(德行科)之冠,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素以德行著称,聪颖善思,虚心好学,孔子赞其“好学仁人”。十三岁拜师于孔子,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恪守孔子“仁”“礼”,“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赞其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半生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归鲁后亦未入仕,而是穷居陋巷。孔子称赞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协助其师整理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重要宗派——颜氏之儒。历代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陪祭于孔庙。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世宗改称“复圣”。





猎风40


颜回“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颜回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清灵书香


颜回不是能“忍受”贫苦,他乐在其中,知行合一,无需勉强。我也爱他。进入自由自觉的状态。

“一眈食,一豆羹,居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简而言


孔子弟子3000唯独喜欢颜回。

孔子喜欢颜回可以从一下方面看出:

一、颜回是一个好学而谦卑的学生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但颜回不幸英年早逝,这让老师孔子几乎痛不欲生。

二、颜回家贫志不贫,是一个非常乐观积极的学生

在众多弟子当中,颜回的家庭比较贫困。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但他却是自得其乐,对此,老师赞不绝口,连声说贤哉回也”。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异常刻苦。孔子说:听我讲课而始终聚精会神思想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

三、颜回是一个聪明的学生,而且可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十

孔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此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在这一方面,颜回大概也做得不错。对于孔夫子的学问,他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孔子所谓的学习,其实也不仅是读书。“学而时习之”的“习”,以我之肤浅理解,有实习或践行的意思。在他的同门中,几乎没有一个被孔子誉之为“仁”的,有人问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颜回却是一个例外,而且评价相当之高。孔子说其他人只是偶尔想到仁德而已,颜回则是长久不违仁德的,算得上是将一个“仁”字“落实到行动中,溶化在血液里”了。

四、颜回是一个踏实听话的好学生

对于孔夫子的学说,学生颜回佩服得五体投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对于孔子说的,颜回只会洗耳恭听,点头称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觉到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经偷偷观察,发现他私下与别人讨论时,对孔子的话也很能发挥,于是说回也不愚。但也仅此而已,对孔子说的话,颜回绝对不会穷根究底,提出质疑,更不会像子路那样敢于表示不悦,甚至与之辩说,即使孔子说的话自相矛盾,也不会表示疑惑。

学生颜回的很多优点让老师孔子看到自己的影子,在颜回死后,孔子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他悲痛欲绝,连说:“天丧予,天丧予!”(天哪,你不让我活下去啊,你不让我活下去了啊!)颜回的“聪明踏实、勤奋好学、乐观积极、谦虚谨慎”的基本素养,成了中国两千多年来评价“三好学生”的标准,直到当前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们!


安然自若岁月静好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英年早逝,现在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


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称赞颜回的,也就可知一个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大概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对此,孔夫子就赞不绝口,连声说“贤哉回也”。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相当刻苦。孔子说:听我讲述而始终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颜回真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了,这样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孔夫子当然不会例外。


孔子从教,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此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在这一方面,颜回大概也做得不错。用子贡的话说,叫做“回也闻一以知十”。对于孔夫子的学问,他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一以贯之,不仅仅是举一反三了。孔子所谓的学习,其实也不仅是读书。“学而时习之”的“习”,以我之肤浅理解,有实习或践行的意思。一个“仁”字,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请孔子说得具体些,孔子就说了四个“非礼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我虽然愚钝,也要践行这些教诲。应该说,颜回确实做得比较到位。在他的同门中,几乎没有一个被孔子誉之为“仁”的,有人问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颜回却是一个例外,而且评价相当之高。孔子说其他人只是偶尔想到仁德而已,颜回则是长久不违仁德的,算得上是将一个“仁”字“落实到行动中,溶化在血液里”了。


对于孔夫子的学说,颜回佩服得五体投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什么帮助,对他说的话,没有不感到心悦诚服的。这句话是批评还是褒扬颜回,大概谁都能够体会得出来。由此透露一个信息,对于孔子说的,颜回只会洗耳恭听,点头称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觉到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经偷偷观察,发现他私下与别人讨论时,对孔子的话也很能发挥,于是说“回也不愚”。但也仅此而已,对孔子说的话,颜回绝对不会穷根究底,提出质疑,更不会像子路那样敢于表示不悦,甚至与之辩说,即使孔子说的话自相矛盾,也不会表示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