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叫赵政又叫嬴政,先秦时代的姓氏起源是怎么样的?

橙子成长记


这要从先秦的姓氏说起,在先秦时期姓氏不是现在我们认为的,比如朱元璋的姓氏就是朱,其实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是两个说法。

在先秦时期女子才称姓,以姓在称呼名字,而男子则是称氏,以氏称呼名字,所以按照先秦的叫法来说,秦始皇的家族是嬴姓赵氏,他就应该叫作赵政,如果叫他做嬴政按照先秦的说法就是把秦始皇性别改变了。

再来说说秦始皇的为什么是嬴姓赵氏,很早之前皋陶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他的后人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所以造父后人以所封城邑为氏,这就是嬴姓赵氏由来。

后来造父的后人赵非子因功被封于秦亭,赵非子的后人发展成为秦国,也就是秦始皇的祖先。而造父的另一批后人在春秋末期与韩氏和魏氏参与了瓜分晋国,开启了战国序幕,这就是后世的三家分晋,而赵氏参与分晋以后创立的就是赵国。

因此实际上赵国和秦国是本家,他们都源自同一个祖先,而且当初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在赵国为人质生下了秦始皇,所以秦始皇叫赵政不管是从出生地还是他本身的氏族来说都是理所应当。

我们现代人来说姓氏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先秦时期则是两种说法,但是随着历史变迁和文化流传,在汉代司马迁之后就基本在文学记述里不分姓氏了,所以秦始皇这么流传几千年下来就变成了嬴政,而我们现代人也是习惯性的管他叫嬴政,实际按照先秦叫法我们是把秦始皇性别给搞乱了,按照先秦叫法他就应该称为赵政。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小岛知风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涉及文化、历史、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姓氏又是最特别的一点。古来有“百家姓”,之后更有“千家姓”,现如今姓氏更是高达23813个,要想解释清楚秦始皇为什么叫赵政,又叫嬴政,还得从姓氏起源说起。

姓是一个氏族的标志

上古时期,母系社会的发展,使得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同一个姓代表着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的氏族符号。而上古八大姓中,嬴姓就在其中。

漫长岁月的世袭、演变,尤其是在周朝,天子分封诸侯,达七十一诸侯国,贵族为纪念封地,以封地为名,因此演变成了更多的姓氏,其中就包括赵氏。

称氏不称姓

战国时期之前,就有规定“男子称氏不称姓”。而在战国时期,姓氏的叫法是有特别规定的。庶出只能称氏,而不能称姓。

秦始皇出生于赵国,又不是嫡出,所以只能称其为“赵政”。

按照血统关系来说,秦始皇庶出,只能做士大夫,并不能继承皇位。谁想秦始皇的老爹——赵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一点点成为秦国的掌权人。

出生赵地的秦始皇,本因章程,并不能用“嬴姓”。只是赵异人做了秦国的王,所以赵政也可以称之为“嬴政”。

姓氏本不同,如今无两样

姓氏原本分来,尤其是战国之前,为区别氏族之间,防止同氏族通婚的情况。而氏则是氏族中男性贵族才有的,所以氏族,只能一个姓,无数个氏。嬴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只能被迫使用“赵政”。

在《史记》中,也并未见到“嬴政”的记载,很显然,“嬴政”和“赵政”都是在秦汉以后“姓、“氏”逐渐混淆,导致的结果。


老生说历史


如果问大家“秦始皇叫什么名字”,多数人会回答说:“嬴政。”因为一般历史读物及通行教科书中都是这么说的,然而这不是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么秦始皇叫什么名字呢?正确的回答是“赵政”。《史纪·秦始皇本纪》说他“以秦昭王四十八年(即公元前2 5 9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按照现代人的理解,或许有人会称他为赵政了。那么,其中缘由到底何在呢?关键在于这个“民”字。盖赵氏乃赢姓之一支。《史记·秦木纪》说:“秦之先为烹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民、郑民、营氏、终黎氏、运奄氏、芍裘氏、将梁民、黄氏、江民、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氏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由此可见,赵实乃旧之秦氏,而属赢姓。至于赢姓之由来,《史纪·秦本纪》又说:“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骂(即伯益)。舜赐姓赢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谓:“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一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在古代的时候,姓氏是分开的两个概念,秦始皇姓赢,这个姓的缘由是来自母系社会的时候,是用来防止同一族的族人结婚。而他的氏却是赵,这又是父系社会的产物,是用来区分一个人的地位的高低,只有有身份、有封地、有职位的家族才能拥有氏。再加上还有一个女子用姓,男子用氏的说法,所以秦始皇的真名应该叫赵政比较合适一点。不过,从汉朝统治全国以后,就把姓氏合二为一了。我们熟知的加嬴政的说法也是没有错误的,但更准确的叫法还是叫赵政。至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大体与今俗相同。


王君君


在今天,我们所说的汉人的“姓’,是指放在“名’的前面,并且和“名’相结合起来以称呼人的一种符号.虽然这种符号也具有一定的反映本人所属的血缘关系的意义,但这在今天并不重要,因为现在同姓的人相互之间不一定有血缘关系。而今天我们所说的`氏”,它和“姓’则完全是同一概念。但是先秦时期的`姓”与`氏’,却有许多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从它们的起源来看,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它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所以古姓多从`女”旁,如姬、姜、拟、赢等,连`姓”字本身字形结构也是从·“女”、从`生”的;而氏的起源则相对较晚,它是由姓衍生而来的,一般认为是父系社会的产物。

从它们的范围来看,一姓所包括的社会成员较多,它代表了有某种共同血缘关系的一大家族中所有的人,同姓之人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一氏所包括的社会成员较少,仅代表该大家族内的某一支派.正如刘恕《通鉴外纪》所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又如《史记·殷本纪》里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当作“氏”),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秦本纪》说:“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当作“氏”),有徐氏、郊氏、营氏、终黎氏、运奄氏、览裘氏、蒋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可见,姓与氏的关系就是总体与分支之间的关系.

从它们的稳定性来看,,’姓形成以后相当稳定,很少变动;而氏却不同,往往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影响而改变.如《史记·魏世家》记载魏国的祖先毕公高“与周同姓”,即姬姓,这是一直不变的。武王伐封以后把他封在毕邑,因而有了毕氏.传到毕万时期,晋献公赏给毕万一块封地魏邑.这时毕万家族势力很大,趁着晋国发生内乱,就改以魏邑为氏,称为魏氏.以后到三家分晋时,又在此基础上建立魏国.再如《商君列传》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其祖本姬姓也”,这个姬姓是不变的.而他的氏却屡有改变,先为“公孙氏”,称“公孙较”;人秦以后称为“卫轶’,即以卫国为氏;后又助秦破魏,受封于商邑,“号为商君’,称之为“商鞍”,即以商邑为氏。所以顾炎武在《顾亭林诗文集》卷一《原姓篇》中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不变.”

从它们的作用来看,姓主要用于“别婚姻”一一区别不同的血缘家族与婚姻集团,即所谓“同姓不婚,恶木殖也”。而氏主要用来“明贵贱’,区别不同的贵族身份与社会地位,正如郑樵《通志·氏族序》所说:“天子诸侯建国,故以国为氏,虞夏商周、鲁卫齐宋之类是也’,“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复言公孙,则以王父字为氏”.《史记·商君列传》中之所以一开始讲商鞍为“公孙氏”,就表示他本是卫国的“公子之子”.

从它们的使用方法来看,姓主要供女子使用,女子“称姓不称氏”,而且称姓时一般要放在她的名称的最后。如秦襄公的妹妹叫“缪枣”,郑武公的夫人叫“武着”,著名的美女一个叫`褒拟”,一个叫“西施’,她们的姓分别是“赢”、“姜”、“女以”、“施”。而氏仅供于男子使用,男子“称氏不称姓”,并且称氏时要放在他们的名称的前部,如毕万、公孙鞍等.在秦朝及秦以前,男子几乎从来没有在人名的前面称姓的现象,顾炎武在仔细研究了《左传》以后曾总结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年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可见,先秦时期的“姓’,是不能象今人的姓那样,放在人名之前称呼的;而当时只有“氏”,才可以放在人名之前连称,其作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姓。钱大听曾批评一些人把先的“姓”与后代的姓混为一谈,他说:“三代以上未有系姓于名者。汉武帝元鼎四年,封姬嘉为周子南君,此男子冠姓于名之始.后代文人有姬昌、姬满、姬旦之称,皆因于此。好古之士,当引以为戒。”懂得这个区别,我们就可以理解:虽然秦始皇的祖先为“赢姓’,但是这个“姓”是不能放在他的名一一“政”之前连称的,因此不能称之为“赢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