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戰爭——決定東北亞200年政治格局

序幕

1590年,出身貧苦的豐臣秀吉

依靠著織田信長脫穎而出,完成日本統一。但是國內依舊有著難以控制的封建主,為了緩和內部矛盾和自己膨脹的野心,他把眼界轉向了世界。他決心要先征服尚不屬於日本的北海道地區,接著收納屬於明朝藩屬國的朝鮮和琉球,再來征服中國,後再借中國為跳板制霸南洋(明朝對於東南亞一帶的稱呼)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

萬曆朝鮮戰爭——決定東北亞200年政治格局

於是在1591年他給朝鮮國王寫了一封威脅信:“本朝開闢以來,朝政盛事,洛陽壯麗,莫如此日也。人生一世,不滿百齡焉,鬱郁久居此乎?不屑國家之遠,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國,欲易吾朝風俗於四百餘州。”誇讚自己國家富強,自己精力充沛,現在國家太小,自己要開始征服列國,你要是不臣服我,我就要出兵了。朝鮮國王肯定心裡不樂意,指著這小小的版圖,心裡不屑,幾個縣就敢稱戰國,給你幾個州,豈不是要稱霸世界,斷然拒絕,自己背後還有大哥撐腰,還在乎你。

於是豐臣秀吉制定了這個七年一統亞洲的狂妄計劃,在第一步借道入明就出了差錯,心裡不耍,便開始了出兵14萬,戰艦700餘艘,跨過朝鮮海峽,在釜山、慶州一線登陸,就要打擊朝鮮。

戰爭的開端

至於豐臣秀吉有何底氣,可能是來自

嘉靖倭亂:倭寇53人橫行明朝三省共80餘日,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當初自己還沒一統,自己的手下就可以以一當百,現在一統了,豈不是更甚。果然不出所料僅僅只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就佔領了漢城、開城和平壤,朝鮮都要被自己覆滅了。

萬曆朝鮮戰爭——決定東北亞200年政治格局

如此緊張的時候,朝鮮國王李昖遣只有派人向自己大哥明朝求援來換的一線生機,上書:“關白之圖朝鮮,其實意在中國。”當時朝鮮有三都八道,八道皆失,李昖被四處追趕,只有求救明朝,上交國書給萬曆皇帝,願意歸屬,祈求能保存一土之地。畢竟以前也就是類似於諸侯天子的關係,現在相當於君臣之間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當時的明朝也不瞭解日本和朝鮮的戰爭情況,加上有可能朝鮮和日本聯合,誘敵深入,欺騙明朝,這個事情懸而未決,只有聽朝鮮在書信中描寫,為了辨別真假,明朝多次派人查看。李昖也多次上交書信,派出使者,表明真實,願意渡過鴨綠江,居住在大明領土遼東半島的寬奠堡來表示誠心。於是一場抗日援朝的“萬曆朝鮮之役”拉開帷幕。

萬曆朝鮮戰爭——決定東北亞200年政治格局

第一次明日戰爭。

  • 出師不利

明朝大軍出師不利,因為不瞭解具體情況,在朝鮮國書上寫的平壤有日軍一千人部隊,實際上有萬人;然而最主要的是,糧食運輸問題。明朝知道朝鮮兵敗,自是無力負擔軍隊糧食,倒是由明朝直撥,希望朝鮮運輸。但是朝鮮官員渙散,因為戰爭緣故,導致地方官員逃跑,中央無法調撥。在遼東出動2348人情況下,糧食也得不到合理;加上朝鮮部隊軍心渙散,500人部隊,400人開局就跑,100人轉換陣營,導致明朝大軍措手不及,退回鴨綠江。

  • 合理佈局

在知道朝鮮境內日軍非朝鮮國書上所說的千人部隊,而是大規模萬人入侵。明朝改變之前的遼東郡部署,

而是由中央直接調控,計劃由中央保障後勤。但是為了合理的規劃軍隊部署和糧食運輸,多次詢問朝鮮關於敵人數量,不得其數,導致明朝在出兵上形成阻力,出兵多怕糧食週轉不了,因為朝鮮已經喪失主權;出兵少,又怕被圍剿,無力大規模廝殺,剿滅乾淨,乃至於計劃出動關內薊州、宣府、大同等處鎮兵及南兵10萬人共7萬人,廣寧、遼東等地鎮兵60萬人共70萬人,一次殲滅入侵的日本軍。

但是計劃和實際還是有些出入,明軍共計出軍48005人,李如松統領。至於為什麼出動這麼多人,或許跟糧食有關。據朝鮮官方記載:

朝鮮的備邊司啟曰:“天兵共計48005人,將領中軍千把總還沒有算在裡面,一日糧每一名是1升5合,馬匹26700匹,將領等官之馬不在數內,每一匹日給料豆3升。以此計算,則48585人的糧食一天是720石,2個月則需要米843730石;馬一日用豆801石,2個月需要豆48060餘石。……目前估計自義州至平壤,留谷之數大約有51488石,豆33127石……,抽西補東軍糧可以支應50餘日,馬豆則似乎不足……。

萬曆朝鮮戰爭——決定東北亞200年政治格局

不過李如松統領的四萬人均是精兵,第二年初連克平壤、開城,四月二十日,收復漢城,日軍退據南部諸島;加上朝鮮海上部隊在李舜臣領導下在玉浦海戰閒山島海戰有所成就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明軍因為兵力的緣故,無法大規模展開作戰,我覺得主要還是糧食運輸問題,朝鮮無法提供,再加上

朝鮮破壞過度,造成瘟疫流行,當地徵發糧食不易;哪怕有著張居正改革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對於大軍的消耗也不是長久之計。

第二次明日戰爭

明日的議和,因為語言的問題,一直都是沈惟敬和小西行長二人在交流進行,二人倒是從中斡旋欺上瞞下把原本豐臣秀吉提出的日本佔據朝鮮南部,把公主嫁給天皇等條件變為封豐臣秀吉為國王,自願退出朝鮮半島,促使兩年談判失敗,引發第二次戰爭。

對於戰爭其實日本自己本事就堅持不了。日本本是小國,又沒有從朝鮮戰爭中收穫什麼,大部分的封建主都是屬於拒絕,得不到好處,還要分攤徵兵納糧的任務,是誰也不會幹。所以小西行長倒也提前通知朝鮮做好準備,但是朝鮮王朝沉迷黨爭,受反間計,下了表現良好的李舜臣,完全依靠明軍支援。

萬曆朝鮮戰爭——決定東北亞200年政治格局

此次日本出軍14萬人明軍駐軍加援軍共計四萬多人。棘手的戰況一度讓明軍節節敗退,朝鮮海軍在元均指揮下漆川梁之戰全軍覆沒,佔據朝鮮半島西南,可以襲擾山東,這就更加堅定萬曆皇帝的抗擊決心。連續不斷的出兵,壓制日軍,直至豐臣秀吉去世,日軍有心撤退,發生了一場驚人的海戰——露梁海戰。

露梁海戰

  • 裝備優勢

對比於鳴梁海戰的吹牛皮,14艘戰百艘,殲敵八千多人。當時日本水軍大概也就這個數目,要是朝鮮王朝真有這樣的實力,何必不斷求援,傷數十人也可以吹成千人。但是露梁戰爭不同,大明水軍從鄱陽湖戰役往後到鄭成功收復臺灣,鮮有敗績。在抗倭名將俞大猷提出的海戰不過是以大船勝小船,以大銃勝小銃;以多船勝寡船,以多銃勝寡銃。”明軍的海軍裝備多以火器為主。

萬曆朝鮮戰爭——決定東北亞200年政治格局

鳴梁之戰實戰圖

雖然日本水軍大約有船3000艘左右,其中體型較小的關船居多,另有一部分體型較大的安宅船。數量雖然可觀,但構造簡單,性能較差。裝備的武器為銃(即原始的滑膛槍炮)、槍、弓矢、倭刀。

明軍則有戰船500餘艘。戰船的種類繁多,多以福船為主,樓船、栢槽、沙船、蒼船、銅絞艄、海舫、八喇虎等為輔。

萬曆朝鮮戰爭——決定東北亞200年政治格局

福船:船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建材主要為福建的松、杉、樟、楠木。日軍最大的船不過福船的1/5。

福船每艘裝備:

火器:包括大發火貢1門,大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噴筒60具,鳥銃10支,煙罐100個,火箭300支,火磚100塊,震天雷20個,灰罐100個。

彈藥:粗火藥400斤,鳥銃火藥100斤,弩藥1瓶,大小鉛子300斤,火繩60條。

冷兵器:藥弩10張,鉤鐮10把,砍刀10把,過船釘槍20支,標槍100支,鐵蒺藜1000個,寧波弓5張,鐵箭300支,弩箭500支,藤牌24面,篾盔、釘槍、腰刀每人一副。

明軍的大炮最高可達其千米,日軍多以百米和百米之內。

  • 地理優勢

露梁津是光陽灣的出口,光陽灣實際上是一處深入半島南端陸地的海灣,形狀口小腹大,海灣縱深約20千米,出口寬度約為三四千米,等於是一個天然的口袋,只要將日軍援軍誘入(或驅入)口袋,再封住袋口聚而殲之,鄧子龍所部就是扎口袋的那根繩索。同時潮差大,平均可達10米,漲潮時,水勢洶湧。退潮時,水位猛降,大片淺灘迅速露出水面。艦船如不迅速駛離,便有擱淺的危險

萬曆朝鮮戰爭——決定東北亞200年政治格局

駐紮在朝鮮西部順天一帶的小西行長第二軍在接到撤退命令後,小西決定在光陽灣沿岸上船,向巨濟島集中。但是第二軍登船後一出海,便被陳嶙和李舜臣率領的聯軍水師攔截,多次衝擊失敗,小西行長派使至陳嶙大營,曰希望用1000首級換陳嶙網開一面,但陳嶙堅決不允,小西軍只得回到駐地,並派人向駐紮在泗川的島津義弘、駐紮在南海的對馬守求援。

深知必有援軍前來,陳嶙便與李舜臣共同在露梁津海峽一帶提前設伏:明軍的先鋒老將鄧子龍率軍千人在露梁津海峽北側埋伏,李舜臣則伏兵於南海島的觀音浦,陳嶙率聯軍主力部署於竹島及水門洞港灣。

不出所料,日軍如期進了埋伏圈,日軍趕緊回撤,由鄧子龍拼命守住袋口,陳蠶支援。大戰一觸即發。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


萬曆朝鮮戰爭——決定東北亞200年政治格局


萬曆朝鮮戰爭——決定東北亞200年政治格局

這場戰爭以明朝獲勝,日軍敗退,日軍損失戰船約400艘,陣亡人數超過一萬人,僅剩部分殘兵迴歸。

總結

這場戰爭或許沒有得利者,日本精兵全失,喪失戰鬥力200多年,龜縮於一處;明朝雖然打贏了,但是財政消耗,乃至遼東兵力喪失,促使明朝的經濟和邊境危機越發嚴重,乃至於加速了後期的邊境問題,努爾哈赤的崛起;朝鮮遍地荒野,民不聊生,百廢待興,乃至於大量的人口損失都是一個王朝需要思考的問題。戰爭或許沒有給人民帶來更多的快樂,安穩或許才是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