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的回忆录还是出版了,却只展现了他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尽管因为性侵争议而被原出版商放弃,伍迪·艾伦的回忆录《凭空而来》(Apropos of Nothing)还是在另一家出版商的帮助下于 3 月末顺利出版了,上市时间甚至早于原定的 4 月 7 日。当然,代价是他必须小心翼翼。除了出版商提供给美联社的一份官方文案,称这本书是伍迪·艾伦“直白而又全面的自我剖析”以外,很少能够在其他场合看到关于这本书的宣传。


这位现年 84 岁的美国导演的性侵争议可以追溯到 1992 年。伍迪·艾伦当时的伴侣米亚·法罗指控他性侵了两人的养女迪伦·法罗。不过,此后的两项相互独立的调查都认为伍迪·艾伦并未有任何不当行为。负责该案的检察官也表示不会起诉伍迪·艾伦。他担忧,司法程序中的作证、质询等环节,会对迪伦·法罗产生负面的影响。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些结果,其中就包括伍迪·艾伦和米亚·法罗的养子罗南·法罗。2017 年,罗南·法罗作为记者发布了对好莱坞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性侵的调查报道,由此掀起了好莱坞 #MeToo 运动。在将韦恩斯坦送入司法程序之后,他也将矛头对准了养父,要求他为之前的不当行为付出代价。由此,伍迪·艾伦遭到了好莱坞的抵制。2019 年 2 月,亚马逊宣布不再为他的新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提供资金和发行。


《凭空而来》这本回忆录也因此一度被数个出版商退稿。2020 年 3 月 2 日,一家名为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的出版商一度宣布将推出这本回忆录。但很快,它的 75 名员工在公司大楼外抗议公司的这一决定。在一份简短的声明中,他们说,“我们与罗南·法罗、迪伦·法罗、以及性侵害的幸存者们站在一起。”很快,出版商决定放弃出版《凭空而来》,原因是“公司致力于为员工提供一个有激励作用的、能够提供帮助的、且开放的工作环境。”

伍迪·艾伦的回忆录还是出版了,却只展现了他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取消出版的决定也引发了争议。一家致力于对抗言论审查的非政府组织 PEN America 发表声明,“如果这本书最终消失无踪,那么读者就失去了阅读它,并且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判断的机会。”这种说法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它指出了人们阅读《凭空而来》的动机并不只是为了了解伍迪·艾伦,而是试图从中找出各种蛛丝马迹,以证明伍迪·艾伦是否真的曾经做出过任何不当行为。


《纽约时报》的书评人指责伍迪·艾伦在性别议题上是漠视的且不负责任的。“书里几乎每一次伍迪·艾伦提到一位女性,都会有一段关于她外貌的不必要描写。”书评人德怀特·加纳写道,“就像我们的父辈和祖辈一样,他是一个活在 21 世纪的 20 世纪人类。他的朋友应该提醒他,《凭空而来》在女性问题上是难以置信的、超乎寻常的冷漠。”


另一家美国娱乐媒体 Deadline 的书评人彼得·巴特的评价则更为刻薄,“(书中关于私生活的部分)莫名其妙且令人困惑,读起来像极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拙劣模仿,并且配上了弗洛伊德的字幕。”


伍迪·艾伦的回忆录还是出版了,却只展现了他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凭空而来》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从内容上来看,它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他重新讲述了自己从纽约布鲁克林区长大的经历。接下来,他分析了自己有代表性的几部电影,并称评论家所钟爱的电影都不是他自认为出色的作品,甚至其中都并无一部真正的杰作。而在全书的最后一部分,他提供了更多关于自己私生活的叙述——也是人们最迫不及待想要阅读的部分——包括与米亚·法罗之间的关系,与现在的妻子宋宜之间的关系。


而对于任何一个熟悉伍迪·艾伦的人来说,《凭空而来》的语调也都在预期之内。就像那些他在电影中亲自出演的角色一样,面对自己过去的人生,伍迪·艾伦既自负又怀疑。面对周围的人,他傲慢也恐惧。书里,他再一次否认了过去几年以来围绕着他的性侵养女的指控。一切都用他擅长的那种语调来表达——看似尖锐、直白、坦率,但却始终被包装在知识分子语言中,以至显得空洞甚至诚意欠奉。


如同他在书中谈论自己时写到的那样,“朋友们,你们此刻读到的,是一个羡慕黑帮、没什么文化,而且厌恶人类的人的自传。这个缺乏教养的独行客,曾坐在镜前联系扑克。镜子时三面组合在一起的,为的是能知道怎么才能在旁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偷偷换掉一副扑克牌里的黑桃 A,好骗点钱买大麻。没错,后来我也确实曾被塞尚的大苹果和毕沙罗的雨中巴黎震撼到,但正如我说过的,那仅仅只是因为我逃了学,又需要再这些下雪的冬日清晨寻找一点慰藉罢了。”


就人们最为关注的性侵争议,伍迪·艾伦给出了自己的说法。“所有的孩子和几位保姆都在厅里看电视,屋里全都是人,没有我的座位。于是,我就坐在了地板上,有可能就是往后一靠,靠在了沙发上,有那么一会儿就倒在了她怀里。但我绝对没对她做过任何不得体的事。”


“我本可以抚养迪伦长大成人,本可以带着她去看看曼哈顿,去巴黎,去罗马。结果,这一切都被夺走了,我只能在梦里想象这一切。这成了我这一生中最悲伤的事情之一。”伍迪·艾伦进一步写道,“即便是现在,我和宋宜仍愿敞开双臂欢迎迪伦,如果她还愿意再联系我们的话。”


如果说这些轻描淡写的解释并未能解开评论家心中的疑惑,那么更多关于女性的轻佻描写则让他们感到愤怒。在谈及合作过的女演员斯嘉丽·约翰逊时,伍迪艾伦写道,“当你见到他,你就要和自己的费洛蒙作斗争。(注:费洛蒙,又译信息素,是一种具有生物间通信功能的化学物质,作用包括报警、追踪、性等。)她不仅有天赋、美丽,而且性感到爆炸。”


而在提及米亚·法罗发现自己拍摄的宋宜的裸照时,他写道,“我当然理解她的震惊、她的后悔、她的愤怒、她一切的反应……这是正确的反应。”


伍迪·艾伦的回忆录还是出版了,却只展现了他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在越发讲究性别平等的当下,很难说这样的词句是能够让人接受的。伍迪·艾伦并没有展现出亲密关系应有的互相尊重与理解,而是用充满着男性傲慢与自负的态度来应对。


这或许也是书评人对伍迪·艾伦大加鞭挞的原因。更何况伍迪·艾伦的私生活一向被认为是复杂而且混乱的。除了性侵争议之外,他的现任妻子宋宜其实是米亚·法罗的养女。伍迪·艾伦与宋宜的关系被认为是他与米亚·法罗之间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此外,伍迪·艾伦也与其他多位女性保持长期的亲密关系。这些都让伍迪·艾伦与如今的社会气氛显得格格不入。


事实上,《凭空而来》中展现的伍迪·艾伦与他在 1970 年代电影《曼哈顿》《安妮·霍尔》中展现的自我形象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那些电影,虽然在表面上展现的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但关系并不是电影的核心。他总是面对镜头,发表漫长的独白和自语,让爱情成为男人中年危机的附庸以及承载物。伍迪·艾伦并不在意关系中的他者,而只关心自己。


1970 年代的伍迪·艾伦大受欢迎。在那个时候,知识分子仍被看作是值得尊敬的权威。他在电影中满口引用以赛亚·柏林和苏珊·桑塔格,提供了一个标准的知识分子范本。更为微妙的是,他饰演的知识分子又没有全然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自我怀疑和游离。这让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稍稍从高台上落下,体面地迎合了因为电视等媒体兴起而开始获得更多话语权的普罗大众。


但四十多年过去之后,知识分子的权威已经彻底陨落,大众的声音充斥着整个互联网。最为主流的价值变成了平等,即使人们对于平等的理解并不一致。性别议题尤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诸如投票权这样法律上的不平等被消除之后,人们逐渐开始关心根植于社会结构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而通过反对性侵来打破男性主导的社会就是追求性别平等的一种方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伍迪·艾伦是否真的有过性侵行为只是他引发诸多争议的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他混乱的私生活、以及对于女性刻薄而又蔑视的态度,也足以让他自身成为性别不平等的一个象征,而成为主流价值观攻击的对象。


伍迪·艾伦有想过要回应这些攻击吗?在谈及他所创作的女性角色时,他写道,“我创作过很多的女性角色,其中一些还算得上有趣(reasonably juicy)。事实上,对于一个已经被架在 #MeToo 火上烤的人来说,我对于异性态度留下的记录完全不算坏。”这是回应,还是另一种伍迪·艾伦式的嘲讽?无论如何,对于当下看重性别议题的评论家来说,“juicy” 这样一个充斥着性意味的词汇或许只能算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冒犯。


伍迪·艾伦的回忆录还是出版了,却只展现了他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