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億隻食用禽類等野生動物和600萬養殖者陷危困

新冠肺炎疫情在威脅全球民眾健康並給多國帶來災難的同時,使得人類疫病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話題受到普遍關注,多年處於灰色地帶的野生動物養殖產業鏈和利益鏈因此也逐漸曝光,正在拷問社會多個領域現有制度設計和法律法規以及人們對待野生動物的道德底線。

暫且不論野生動物在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僅從人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來看,包括家禽產業在內的諸多產業持續發展與野生動物保護、養殖均有著直接關係,較明顯的是醫藥、保健品、美容、服飾、奢侈品以及旅遊等行業。如今,“禁野令”在中國各地加快落地實施,年上市逾8億隻食用野生動物的養殖業正面臨被清理退出動物蛋白市場的危困,100多萬個養殖場將被清理退出,逾600萬養殖者面臨如何轉型、轉行以及維持生計的考驗,而此前被多方宣稱靠養殖食用野生動物帶動脫貧致富的一些村鎮前路堪憂。凡此種種,如果不像2003年非典後那樣令行紙上,在一定程度上亦將對家禽、飼料、獸藥、動保以及水產等動物蛋白鏈帶來影響。

1.7億隻、8.2億隻野生動物,牽動15萬、600萬養殖者

在野生動物養殖產業中,以食用為目的的野生動物養殖產業的從業人數、產值所佔比例僅次於毛皮野生動物養殖產業,但它與民眾疫病發生與身體健康的關係最為密切。據中國工程院發佈的《中國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顯示,2016 年,中國野生動物養殖的農戶約 400 多萬戶涉及專兼職從業者近1409萬人,產值5206多億元;同年,國內食用野生動物養殖產業的專兼職從業者近626.34萬人,產值1250.54億元,而我國毛皮動物產業對應的這一數據分別為近760萬人、3894.83億元。

8億隻食用禽類等野生動物和600萬養殖者陷危困

8億隻食用禽類等野生動物和600萬養殖者陷危困

8億隻食用禽類等野生動物和600萬養殖者陷危困

目前,國內以食用為養殖目的的野生動物種類較多,主要包括龜鱉類、 娃娃魚(大鯢)、蛙類、鱷魚、果子狸、蛇、雉雞類、雁鴨類等。其中規模較大的有龜鱉類、蛙類、大鯢、鱷魚、蛇類等。但從養殖數量來看,食用野生動物最多。據此報告估算的數據,2016年,全國食用野生動物養殖種類達42種,養殖數量約達8.20億隻,從業人數626.33萬人;其中,鳥類(禽類)養殖數量約為1.71億隻(佔比20.8%),產值76.56億元(6.1%);兩棲類養殖數量約為5.89億隻(71.8%),產值506.48億元(40.5%);爬行類養殖數量約為5660萬隻(6.9%),產值643.22億元(51.4%);獸類養殖數量390萬隻(0.5%),產值24.28億元(1.9%)。


以禽類食用野生動物養殖來看,養殖種類達14種,僅次於爬行類(17種)。2016年,食用鵪鶉的養殖數量達1億隻,綠頭鴨、番鴨、環頸雉的養殖數量分別為2100萬隻、2100萬隻、2000萬隻,藍孔雀、原雞的這一數字分別為300萬隻、200萬隻,鴻雁的養殖數量為100萬隻,黑天鵝的養殖數量有20萬隻。

8億隻食用禽類等野生動物和600萬養殖者陷危困

在禽類食用動物養殖中,雁鴨類養殖規模較大,且目前繁殖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可以進行大規模推廣的雁鴨類有鴻雁、斑頭雁、綠頭鴨、鴛鴦、斑嘴鴨、疣鼻棲鴨、黑天鵝。《中國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稱,雁鴨類養殖場聚集在山東、浙江、廣東、福建等地,而在山西、湖南等省份有小規模的養殖區域。在江西、浙江、江蘇等溼地湖泊發達的省份,雁鴨類養殖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鴻雁、斑頭雁、綠頭鴨、鴛鴦、斑嘴鴨、疣鼻棲鴨、番鴨等飼養技術成熟的雁鴨類養殖規模都非常巨大,雁鴨類養殖模式包括封閉式飼養、半開放式飼養、生態養殖三種模式。如,被稱為“中國雁鴨類養殖之鄉”的浙江海鹽縣已走上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一條龍”產業鏈發展道路,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打造了年產野鴨苗150萬羽、產值6500萬元的新興農業特種產業。

此報告還顯示,2016年,全國獸類食用野生動物養殖數量最多的果子狸達300萬隻,野豬、豪豬養殖數量分別為60萬隻、25萬隻;爬行類食用野生動物中,養殖數量較多的有龜、鱉(2600萬隻)、滑鼠蛇(1800萬隻)和眼鏡蛇(900只),鱷魚的養殖數量竟然達55萬隻;兩棲類食用野生動物中,虎紋蛙(4.67億隻)養殖最多,其次為牛蛙(6237萬隻)、林蛙(4200萬隻)、大鯢(1500萬隻)。值得引起重視的是,2015年,全國龜、鱉的年產量分別達到了4.3萬噸和34.2萬噸,龜、鱉養殖企業、養殖場和養殖戶達100萬家。

國內食用野生動物產品目前的銷售渠道主要是水產批發市場,市場份額佔比達90%,銷售產品主要有蛇類、鱷魚、食用龜鱉類、蛙類等。如,90%的養殖蛇也通過此渠道消耗掉。有資料認為進入21世紀後,我國活蛇年消耗量達2萬噸;廣州活蛇月銷售量達600噸,香港達100噸。根據養殖場養殖數量調查測算,全國年銷售量活蛇800-900萬條,按平均每條2千克計算,共有1.6-1.8萬噸活蛇供應市場,眼鏡蛇、滑鼠蛇、尖吻蝮、眼鏡王蛇等平均收購價格為200元/千克,年產值約32億~46億元。此外,據測算我國藥用蛇幹、蛇膽等的交易總值近10億~15億元。

“禁野令”下養殖戶陷危困,野味消費者目光或轉向其他動物蛋白

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下稱《決定》)指出,自2020年2月24日起,凡《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涉及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的,必須嚴格禁止。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獵捕、交易、運輸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動物,屬於家畜家禽,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的規定;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制定並公佈畜禽遺傳資源目錄。

這意味著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未被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陸生野生動物,一律禁止養殖、交易、食用與運輸等。然而,基於現有相關法律法規,不同業界人士對此給出了不同的解讀,而如何界定、劃分、歸類等具體細節問題仍懸而未解,在新冠肺炎疫情災難引起民眾對野味話題異常敏感時期,多方的探討和爭議夾雜著一些消費者的聲討,使得全國逾600萬戶食用野生動物養殖從業人員陷入危困境地,重重疑雲和迷霧中,亦不知何去何從。雖然他們中有多少人會轉向家禽養殖、水產養殖仍有待觀察,但巨量的野味市場的退出,將使得這些消費者轉向購買其他動物蛋白。

然而,從相關法律法規中可以找到一些脈絡和方向。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2018年修訂)第十條明確指出:“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分類分級保護。國家對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由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組織科學評估後製定,並每五年根據評估情況確定對名錄進行調整。”同時,此保護法第三十條規定“禁止生產、經營使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或者食用沒有合法來源證明的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禁止為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

8億隻食用禽類等野生動物和600萬養殖者陷危困

8億隻食用禽類等野生動物和600萬養殖者陷危困

8億隻食用禽類等野生動物和600萬養殖者陷危困

按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於2019年8月6日發佈的《關於徵求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調整意見的函》,《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陸生野生動物部分)修訂稿收錄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77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185種、國家二級保護的587種;其中,鳥綱390種,國家一級保護的91種,國家二級保護的299種。

此次修訂的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共新增388種;其中,鳥綱新增145種、未變212種、升級33種、刪除1種。在鳥綱新增的145種野生動物中,雞形目雉科共48種,新增12種、升級3種;雁形目鴨科共20種,新增13種、升級1種。值得關注的是,大石雞、紅原雞、白馬雞、藏馬雞、鷓鴣、鴻雁、鴛鴦、大天鵝、疣鼻天鵝、紅胸黑雁、小天鵝、花臉鴨、羅紋鴨、琵嘴鴨、紅頭潛鴨、白眼潛鴨、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等被列入其中,這些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目前在國內食用野生動物養殖產業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

現行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14年修訂)確定159個畜禽品種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其中雞28種,如,大骨雞、白耳黃雞、仙居雞、北京油雞、絲羽烏骨雞、狼山雞、清遠麻雞、文昌雞、靜原雞、長順綠殼蛋雞等;鴨10種,如北京鴨、攸縣麻鴨、連城白鴨、紹興鴨、高郵鴨等;鵝11種,包括四川白鵝、獅頭鵝、皖西白鵝、太湖鵝、浙東白鵝等。

8億隻食用禽類等野生動物和600萬養殖者陷危困

為了貫徹落實《決定》,國家林草局出臺七項措施並明確提出:全面整頓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和經營利用從業機構,依法清理許可證件及文書。對取得人工繁育許可證,以食用為目的從事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的,須撤回並註銷所核發的人工繁育許可證件或文書,並一律停止為食用目的出售、運輸野生動物等活動;對從業機構人工繁育種類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已核發人工繁育許可證件或文書的,須一律撤回並註銷所核發的許可證件或文書,其人工繁育種群管理適用《畜牧法》的規定;對以食用為目的從事野生動物經營利用的機構,已取得以食用為目的的經營利用許可證件和文書一律予以撤回並註銷或申明作廢,停止一切以食用為目的的經營利用陸生野生動物活動。同時,一律停止受理以食用為目的獵捕、經營野生動物等活動的申請,嚴格規範對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動物活動的審批行為。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派出9個調研指導組和16個督導組,全力配合疫病防控研究;截至到2月26日,全國各地林草系統共出動執法人員866000多人次,出動車輛97800多次,清理整治市場餐館飯店等經營場所350000多處,檢查人工繁育場所153000多處,辦理野生動物違法案件690起,收繳非法工具2919件,收繳野生動物39000多隻,收繳封存的野生動物製品1080多公斤。另據廣東森林公安機關通報結果顯示,目前已整治市場、酒樓飯店等經營17523個次,立案74起(刑事案件14起、行政案件60起),僅收繳的野生動物就達到4390頭(只)。

複雜的產業鏈與利益鏈,飼料、動保、獸藥、設備提升空間大

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在近年來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亦帶動了包括飼料、疫苗獸藥、養殖機械設備、繁育技術等產業的發展。然而,在人類疾病、動物疾病、人與動物共患疾病逐年增多且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化的嚴峻形勢下,加之其產業鏈各環節發展不平衡、利益鏈關係異常複雜、走私猖獗,野生動物養殖產業持續發展面臨越來越大的考驗,而如何合法合規、科學養殖、健康養殖,將疾病傳播風險降低到最低已成為頭等大事。

對此,《中國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列舉了七大問題:主要存在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問題、普遍缺乏“育種”環節問題、普遍存在著不重視疾病防控的管理理念現象、環境汙染問題、動物福利問題、產品質量問題、養殖品種發展問題。如,我國的野生動物養殖產業主要是以庭院經濟模式的小型散戶為主,其特點是疾病防控意識差,加上環境衛生差,還有飼料營養不均衡等原因導致疾病增多,並且在疾病治療上因缺乏用藥知識、疾病診斷技術落後而亂用三無產品的藥,造成死亡率居高不下。

此報告稱,我國多數野生動物養殖業都沒有專門的疫苗和獸藥,真正可以成為產業的只有毛皮動物養殖疫苗獸藥產業。按照2015年的種獸存欄及皮獸成活率來計算,毛皮動物貂狐貉種獸和皮獸總量約為1.26億隻,家畜動物家兔獺兔羊種獸和皮(肉)獸總量約為6.28億隻,合計7.54億隻,每年需要大量疫苗和獸藥進行疾病防治,總產值約為10億元。

與家禽養殖產業相同的一點是,飼料也是構成野生動物養殖產品的主要成本。目前,我國野生動物產業真正形成飼料產業的只有毛皮動物養殖飼料加工業。以水貂、狐狸、貉子的飼料成本來計算,我國的毛皮動物飼料產業的產值大約為321.46億元。在國內生產龜鱉飼料的廠有100多家,主要集中於浙江省和廣東省,年產龜鱉飼料近50萬噸,從形狀上分主要為粉料和膨化料兩大類。雖然我國蛇類養殖規模很大,但飼料至今沒有開發出人工配合飼料,無定型的飼料產品供應市場,採用的飼料主要是家禽養殖場淘汰的雞雛和鴨雛的冷凍品,投餵前的脫毛、除去內臟和剪碎等加工由養殖場直接完成,沒有形成固定的飼料生產廠。

此外,很多野生動物養殖都需要大量的機械設備,如,籠舍、自動給水設備、餵食盒餵食車、飼料加工設備、冷庫設備、皮張加工設備、各種工具和勞動保護用品等等,但沒有專業的廠家,主要靠企業自行定做加工,野生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產業沒有形成規模,預計整個野生動物養殖加工機械設備產業具有逾1000億元的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