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殫精竭慮,最終蜀漢政權還是難逃滅亡,給後世怎樣的啟發?

商山長河


誠以為後人受的影響,對諸葛孔明的能力太高估了,諸葛孔明也高估了自己的智慧,以為單憑自己的智謀就可以一統天下 光復漢統。

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面前,再怎麼出色的智謀也是無用的...諸葛孔明不應該虛耗國力累次伐魏,而應該學習前世聖賢的無為而治,韜光養晦,休養生息,把促進在籍人口的增長放在首位。

據《三國志》的記載,蜀漢滅亡時“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這麼算來蜀漢大體也就100來萬人。但據《續漢書》記載,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益州有戶1517319,口7204877。從永和五年到蜀漢滅亡的263年,間隔了120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導致了全國人口大幅下滑,但與其它各州相比,益州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並未遭受大的戰亂,甚至還屬於人口淨流入地,劉焉、劉璋父子雖然沒有大的作為,但也絕對算不上暴虐。《三國志》中各地人口舉家遷徙到蜀地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南郡董和率親族西遷投劉璋”,”法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

三國時期,百姓和士兵的供養比例大體為10:1...蜀漢滅亡時人口94萬,兵力10萬,東吳滅亡時人口230萬,兵力23萬。按照這個比例,可以推算出劉備入蜀時益州的人口: 夷陵之戰(此戰損失兵力在5-8萬)後,劉禪給諸葛亮的詔書中寫道:“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這麼算來,劉備入蜀時,益州能提供的兵員多達25-30萬,也就是說當時益州人口是在250萬-300萬之間的。這個數字雖然比漢順帝時期少了一半多,但也不至於降到蜀漢滅亡時的100萬那麼離譜。

那麼,蜀漢人口去哪了?蜀漢的人口分兩部分,在籍和不在籍。因為蜀漢的賦稅和徭役是根據在籍的來徵收的,所以推斷,為了逃稅和躲避徭役,益州的隱匿人口越來越多,這其中既有故意瞞報口數的百姓,也有世家豪族萌附戶口、屯田戶、兵家、吏家,這個群體是非常龐大的。那麼自劉備去世後的40年裡,益州實際人口到底是增加了還是下降了呢?蜀漢連史官都不設,遑論做人口普查了。諸葛孔明主政時,忙於南征北戰,從未進行過正式的人口統計; 對於新徵服的南中地區,只實行羈縻政策,徵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供軍用,而不徵賦稅和徭役,自然也就沒必要統計戶口。蜀漢後期人口增長率應該是很低的,與劉備入蜀之初相比,幾乎沒有什麼增長。蜀漢在三國當中屯田最晚,數萬北伐大軍完全靠益州在籍百姓供養,無疑會加重百姓負擔,導致越來越多百姓脫籍。東吳使臣出使蜀漢回去後報告說蜀漢“民有菜色”,可以想象出當時蜀漢的民力已經被用到了極致。

所以,蜀漢的最後滅亡也就毫不奇怪了。

如果諸葛孔明能夠象後世宋高宗那樣真正愛民,而不考慮自己的功績能否彪炳史冊,蜀漢的國運應該會延長好多啦。


費惡潑嘞


諸葛亮是自私的,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為了出名,為了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長,展示自己的謀略,後期的他變成了戰爭狂魔,不去打仗他不舒服,不把對手司馬懿打垮大死也不甘心,到後期,諸葛亮沒有得力干將為他拼命了,很被動,再厲害的謀略,沒有得力干將去執行,那也廢的,比如馬謖失街亭、關羽敗走麥城。

諸葛亮殫精竭慮,實質不完全是為了蜀漢政權,很多情況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如果不展示出去,天下人那曉得他的謀略天下第一?他平生所學不是白學了?也只有展示出去,他的理想抱負才能實現,他心理才踏實,他的人生才有意義,至於蜀漢政權滅亡與否並不重要了,國家和人一樣,早晚都有死的一天,這是符合事物自然發展規律,地球活了46億年,但總有死的一天,任何事物任何人都逃不過的死的命運,死了又重生,生了又死,如此循環,生死不息,有生有死,那麼意義有何在,意義就在生到死的這段過程的體驗。

比如趙雲,也是要實現自己理想抱負,從小到大練就一身武藝,不用出去,會憋得慌,憋久了要發瘋的。

從頭到尾看整給三國,這三國長達幾十年的紛爭,有失敗、也有勝利,是是非非,究竟是為了啥?從三國紛亂,到晉國統一了三國,後來又亂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生的意義何在?曹操的人生,劉備的人生,關羽張飛的人生、諸葛亮的人生,趙雲的一人,周瑜的人生,各有所不同,也不過如此,過眼雲煙。是為了出名?流芳後世?流芳後世就這麼重要嗎?確實有些人就是為了流芳後世而活著。

扶不起的阿斗,阿斗就是一個傀儡,一個國家的領導如此,容易被小人算計,顛倒是非,領導無能累死三軍。蜀國走向滅亡是有原因,第一,封建社會君王採用世襲制度,君王應該由能人來擔當,但由於封建帝王思想的固化影響,由這種阿斗級別人物來當,豈不滅國天理難容。第二,諸葛亮不注重培養儲備多點人才,到後期沒有幾個人才可用,國家沒有數量級的能擔當人才,國家會逐漸走向衰落直到滅亡。第三,天意不可違,諸葛亮設計在葫蘆谷燒死司馬懿,但這時候偏偏下起大雨,天不滅魏國啊。諸葛亮點七星燈續命,被魏延攪局了,這是天命吶。第四,到後期總感覺整個蜀國靠一個諸葛亮,只有這一個頂樑柱,這個頂樑柱跨了,整個國家就土崩瓦解了,不能多有幾棵幾十棵幾百棵頂樑柱嗎?至少跨掉幾棵也不至於跨掉整個國家,國家必須人才濟濟。

總結得出,人生哪,多去實現自己的願望吧,多去體驗一下人生的種種,過好每一天沒一刻每一秒。三國時代,鬥來鬥去,還不是贏了又輸了,輸了又贏了,沒有長贏也沒有長輸,只有曾經贏過,曾經輸過,曾經這樣走過一生,回想三國人物的一生,回想這三國的一世,也就是過眼雲煙,一壺老酒笑談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