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發表一篇論文享譽學界,3年後回國,79位科學院院士是他學生


23歲發表一篇論文享譽學界,3年後回國,79位科學院院士是他學生

民國,就是人性的照妖鏡。

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幹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也有些人身先士卒,家國大義,無關身份跟地位,只是個人選擇而已。

葉企孫是後者,他沒有從政也沒有叢商,只是大學一個教授,卻用自己的方式,擁抱當時殘破不堪的國家。

23歲發表一篇論文享譽學界,3年後回國,79位科學院院士是他學生

1898年,葉企孫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書香世家,原名葉鴻眷。

家中七個孩子,他是最小的,備受寵愛,但並不溺愛,家人對他學習要求很嚴格。

三歲時就被送到私塾啟蒙了,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學習的也都是傳統文化。

1911年考入了清華學堂,這個學堂因為一些歷史原因,重整一番,改成清華學校,1913年葉企孫又報考這個學校,不過卡在了體檢上,不符合報考資格。

當時還是叫葉鴻眷,用自己的小號,也就是用葉企孫的名字來重新報考,結果這一次順利進去了,從此也就改用這個名字。

那時候清華學校不是大學,相當於現在的中學,葉企孫在這裡接受新式教育,1915年暑假,葉企孫來到上海求新機器廠跟同昌紗廠參觀學習,回去之後,他就反思工廠的經濟效益跟國家對這些的投資。

雖然那時候才17歲,但葉企孫並非是活在象牙塔,反而認真思考社會大事。

23歲發表一篇論文享譽學界,3年後回國,79位科學院院士是他學生

1918年他從清華學校畢業,就去了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留學,1920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隨後又轉到了哈佛大學,他的老師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布里奇曼教授。

跟隨這樣優秀的導師,葉企孫也學到了很多,取得多個驚人的成就,讓很多西方人刮目相看,原來古老的東方大國,也是有現代人才的。

他們主要研究壓力對鐵磁物質磁導率的影響,在1921年他跟導師一起發表了論文《用射線方法重新測定普朗克常數》,此論文一出,就震驚了當時的科學界。

第二年,葉企孫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流體靜壓對鐵、鈷、鎳磁導率的影響》,歐美科學家對他再次刮目相看。

1923年,獲得哈佛的博士學位,他留下來前途不可限量,可是他選擇了回國做貢獻,畢業後,他先去歐洲拜訪了一些物理界的同行,1924年回國。

23歲發表一篇論文享譽學界,3年後回國,79位科學院院士是他學生

執教於南京大學的前身東南大學,一年後去了北京,當時清華當學創建了物理系,葉企孫擔任系主任。

在世界頂尖物理系留學過的葉企孫,把精力都投在了教育上,先後為國家培養了多個科學人才,例如鄧稼先、華羅庚,李政道等人,“兩彈一星”23位獲得者,有13位是他的學生,學生中,有79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對於他的貢獻,有一個稱呼名副其實:“大師的大師”。

剛開始,清華物理系可謂是人丁稀少,最初的三屆就只有七個學生,葉企孫一個人教他們所有的課程。

一個人的力量永遠是有限的,要想物理系長遠發展,就要組建優秀強大的教授團隊,葉企孫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先後聘請了吳有訓、張子高、周培源等一批當時最著名的科學家來清華任教,他不妒忌人才,把他們工資定的都比自己高,多年後,吳有訓提到君子之風,總會說到葉企孫。

也是在他的帶領下,清華大學物理系十年時間就成為國內的翹楚。

23歲發表一篇論文享譽學界,3年後回國,79位科學院院士是他學生

抗日戰爭爆發後,葉企孫來到了西南聯大教書,雖然無法奔赴戰場,也卻心繫戰事,用自己的優勢來幫助自己的國家。

他用清華的基金設立了農業、航空等五個研究所,培育了很多學術性人才,吳晗、費孝通等人就是從那裡出來的。

戰爭結束之後,清華大學遷回北京,葉企孫也跟隨來到了北京,繼續在那裡培育人才。

不過,隨後的教學生涯沒有他想得那樣平靜。

1949年,他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的主席,有校長的權利,上面的人希望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配合工作,但葉企孫拒絕了,他認為學術是獨立的。

或許在當時的人看來,他是不配合工作,但其實,葉企孫就是這樣認一個理,對教學有崇高敬意的一個人。

23歲發表一篇論文享譽學界,3年後回國,79位科學院院士是他學生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不少知識分子開始站隊,他的好朋友梅貽琦就是其中之一,他也勸過葉企孫跟自己南下,但葉企孫拒絕了,他說清華辦學是置身於政治之外的,他就在清華。

所以,葉企孫當真是一個只想好好教書的老師,並不想摻和別的事情。

不過這樣一個坦坦蕩蕩的教授,還是抵不過現實。

1967年,一場運動也降臨到這位教授身上,這位已經七旬的老人,接受審問,被批評,關進了牛棚,甚至得了“幻覺症”。

1968年,以一項罪名他被關進了監獄,直到1969年才放他回去,不過說是放,但還在隔離中,沒有工資,睡在學生宿舍,還時不時接受審查。

葉企孫一生未娶,也沒有孩子,這時候受到的傷害,連個安慰的人都沒有。

23歲發表一篇論文享譽學界,3年後回國,79位科學院院士是他學生

1971年,73歲的葉企孫還被送到了水庫改造,吃盡了苦頭,1972年,他身上罪名沒有實據,對他的審查放鬆了很多,卻依舊是懷疑對象。

這個老人在種種折磨下,生了很多病,受了很多罪,在1977去世,不過因為他的罪名沒有洗清,他的後事也是簡單辦理,而在十年後,也就是1987年,他才沉冤得雪。

他為這個國家做的貢獻,也能得到承認,1992年,在他清華校友跟學生聯名呼籲下,為他做了一個銅像,1995年,葉企孫銅像在清華大學第三教學樓揭開。

23歲發表一篇論文享譽學界,3年後回國,79位科學院院士是他學生

他是最值得尊敬的教育學家,如果只是為了名,為了錢,他完全可以在國外做研究,做教授,但是他心中有大義,有家國情懷,當國內的物理還處在貧瘠階段,他斷然放棄國外的一切,回來為祖國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