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座打鐵的城市叫本溪,曾是國內直轄市,魯迅一直關注這塊地域

本溪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遼寧東部,是瀋陽經濟區副中心城市。

本溪是“中國第一鐵鎮”,這裡是“中國第一鐵廠”誕生地,正是在本溪這塊土地上,試製成功了名揚天下的“人參鐵”。

往事如鐵,本溪往事恰如一部冶鐵史。

有座打鐵的城市叫本溪,曾是國內直轄市,魯迅一直關注這塊地域

明王朝開始,就在本溪建立了的第一家鐵器軍工企業。

大明王朝收復遼東之初,數十萬駐軍的後勤供應都要從關內運來,巨大的運輸成本構成的包袱,沉重地壓在明王朝身上。

解決的思路就是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屯田、屯鹽、屯鐵就是具體措施。

明王朝鍊鐵場就在如今本溪湖一帶。

本溪桓仁五女山城是世界文化遺產,是高句麗的發祥地、清朝的肇興地。

本溪主城區在平頂山山麓,城市因而點綴在山巒和樹蔭之中,有人詩意地稱之為“一壁青山半入城”。

清王朝入關建政後,“龍興”之地受到格外保護,山不能開,煤不能挖。

可本溪自明初就採煤鍊鐵的歷史從未斷過,而且自然就成了供應周邊城市煤鐵的基地。

奉天官員既要執行皇帝不要開礦挖煤的指示,又要顧及本地百姓生存需求,常常對本溪採礦挖煤鍊鐵的事睜隻眼閉隻眼。

近代以降,歐洲的鋼鐵技術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並質優價廉地進入中國市場。遠涉重洋並經營口港沿太子河北上遼東的洋鐵,輕而易舉地奪取了坩堝技術經營了數百年的冶鐵陣地。

1903 年,年僅22 歲魯迅,到日本剛一年。魯迅寫了一篇有關中國地質礦藏的論文,名為《中國地質略論》,這篇論文發表於1903 年第8 期的《浙江潮》上。

有座打鐵的城市叫本溪,曾是國內直轄市,魯迅一直關注這塊地域

魯迅在《中國地質略論》中說:“今據日本之地質調查者所報告,石炭田之大小位置,圖示於左,即:滿洲七處:賽馬集、太子河沿岸(上流)本溪湖、遼東、錦州府(大小淩河上流)、寧遠縣、中後所、遼西。”

本溪被魯迅明確地標示出來,還畫出了交通路線圖。

從此開始,魯迅與其同學顧琅共同撰寫《中國礦產志》。1906 年5 月初版《中國礦產志》,同年12 月,增訂再版;1907 年1 月增訂三版。

在八個月內,連續出版三次,可見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清政府農工商部曾給予很高評價和認可,又被學部批准為“國民必讀”書,批准為“中學堂參考書”。

《中國礦產志》的功績,是中國第一部關於礦產分部的著作,在《中國礦產志》中,魯迅又再次提到了本溪。

在魯迅筆下,本溪和遼東其他礦產地,既是魯迅普及礦產知識與國人,也是魯迅藉此揭露沙俄與滿清官員勾結出賣國家主權勾當的見證。

魯迅浩嘆:“吾既述地質之分佈,地形之發育,連類而之礦藏,不覺生敬愛憂懼種種心,擲筆大嘆,思吾故國,如何如何。乃見黃神嘯吟,白眚舞蹈,足跡所至,要索隨之,既得礦權,遂伏潛力,曰某曰某,均非我有。今者俄復索我金州復州海龍蓋平諸礦地矣。”

有座打鐵的城市叫本溪,曾是國內直轄市,魯迅一直關注這塊地域


並舉例說:開始時,有清商某某以自行採掘礦產為由,請求奉天省政府給以採掘執照,奉天將軍答應並給以採掘執照,商人又在背地將其採掘執照賣給了沙俄。奉天省政府欲毀其約,俄國人則大怒,無理要求,漫天要價。

其實,魯迅所批判的國人為私利而出賣國家利益的事也在本溪存在。本溪湖附近的煤礦開採執照就有人賣給過英國人,南芬礦的開採執照也有人賣給過日本人。

本溪的現實,遼東的現實,以及整個國家的現實,讓魯迅憂慮。他說:“此垂亡之國,翼翼愛護之,猶恐不至,獨奈何引盜入室,助之折桷撓棟,以速大廈之傾哉。”

魯迅還從本溪和東北的現實引申到浙江,揭露浙江某商人盜賣國家礦產的勾當,並進而批判清王朝的腐敗賣國。

本溪的故實,成了魯迅澆心中塊壘的酒杯。

有座打鐵的城市叫本溪,曾是國內直轄市,魯迅一直關注這塊地域

當魯迅為了拯救一個民族的精神,由地質轉向醫學,由醫學轉向文學時,他的同學顧琅依然故我,堅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

回國後的顧琅一度來到本溪,任商辦本溪湖煤鐵有限公司礦採部部長兼制鐵部部長,並借本溪湖煤鐵公司調查漢冶萍礦和開灤煤礦之便,考察了全國十多個省的礦產,撰寫了《中國十大礦廠調查記》,成為中國礦產志的一座豐碑。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設有10個直轄市(北京、重慶、廣州、南京、瀋陽、鞍山、西安、撫順、本溪、武漢),本溪在建國初期是直轄市之一。

現在的本溪似乎有些沉默,實際則是一直在崛起。

2012年,入選中國百強旅遊城市第45名,省內僅次於瀋陽、大連位列第三。

2012年10月,本溪躋身中國城市信息化50強,鐵城成功轉型。

2020年1月,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中排名第7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