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有點油膩,但不是"奸商"

當羅振宇選擇用"知識",來做一個"現實主義者"和"鼠目寸光的人"時,他就成了搖擺在"神壇"和"凡間",那顆反覆被拍打的"蘋果"。

(這是特別策劃"刺蝟關鍵詞——刻板偏見"系列的第四篇文章)

作者 | 思想漪

每天早晨7點,"羅胖60秒"準時出現在"羅輯思維"公眾號推文的二條"位置"。基本在兩三個小時內,這條推文的閱讀量就會達到10萬+,這幾乎是所有公眾號寫作者夢寐以求的流量。

最近幾期,羅振宇重點用一分鐘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從卡內基身上我們能學到啥?""怎麼勸一個情緒激動的人?""警察什麼時候最危險""你面對的目標合理嗎?"以及"怎麼識別一個好領導?"

羅振宇:有點油膩,但不是

"羅胖60秒" /圖源:羅輯思維公眾號

有些大學教授研究了這些問題一輩子,都沒能得出結論,羅振宇自然也不可能用60秒就能回答得出來,所以,他會將話題引到創業項目"得到App"內的課程,收費的。

從2012年12月21日開始,羅振宇上線視頻節目《羅輯思維》的同時,開闢了公眾號"60秒"推送,這條語音陪伴了許多人吃早餐、搭地鐵或者洗漱的時刻。

那時候,羅振宇不會想到,未來某一天,一個名為"倒羅派"的網絡派系會生長出來。他們堅定地認為,這個中年男子"油膩"無趣、自以為是,是販賣"毒雞湯""焦慮症"的"營銷大師"、"知識付費"的忽悠者,是個十足的"奸商"。

但他的簇擁者把羅振宇視為"早晨精神導師""知識付費的探索者"。

分裂是如何發生的?

只能說,羅胖與"羅輯思維",譭譽參半皆在互聯網。


打造個人IP

有發言的地方就會產生意見領袖,在互聯網時代,這個意見領袖被稱作"KOL",或者泛化地叫"網紅"。互聯網在抹平時空鴻溝的同時,讓平民文化興起,這個浪潮以"微博"的興起為代表。

新浪微博是在2009年推出的,而羅振宇,在前一年從央視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

羅振宇:有點油膩,但不是

2016年,許知遠《十三邀》對談羅振宇 /圖源:網絡

後來,羅振宇與許知遠在《十三邀》對談,羅振宇回憶自己從央視離職,他說:"這個行業(傳媒)的價值,已經不著落在組織身上,而是著落在一個具體的個人身上。"他看到了個人IP的價值。

羅振宇似乎很有預見性地,選擇先把"胖臉露出來"。他先去電視臺當了主持人,去充實個人IP價值。

網絡的力量重構著一切,包括知識的生產與傳播。2012年,羅振宇與獨立新媒創始人申音合作,打造出了知識型視頻脫口秀《 羅輯思維》。

這比2015年,papi醬開始利用變聲製作搞笑短視頻要早3年。

羅振宇從不說自己是"生產"知識的。"羅輯思維節目裡面,我講的所有觀點沒有一絲一毫是屬於創見,都是一個深遠思想傳統的一點點皮毛,拿到中國來,然後用我這樣的方式給很多人講,覺得很新鮮。聽得懂是你的福氣,因為你對接到一個很偉大的思想傳統。如果你非要排斥,跳腳大罵,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他說。

知識改變了羅振宇的命運,羅振宇是知識的忠實信徒。

1974年,羅振宇出生於安徽蕪湖,這是一個典型的三線城市,"你學習知識就是為了匍匐前進,找到前方的一個出口,然後走出這個城市,這是你生命當中唯一要做的事情"。

那個時代的知識都是匱乏的,屬於小眾階層,就像羅振宇的父母一輩子的工人身份一樣,雖然安穩,但半輩子都是灰暗的。直到上大學三年級,羅振宇才第一次聽到"尊重人"這個詞,以前都是"懂禮貌"、"講謙讓"。

再後來,羅振宇考研進入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後進入央視。"知識就是力量"或者"知識改變命運",在羅振宇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高光時刻出現了,羅振宇擔任了央視品牌欄目《對話》製片人,每年兩會,羅振宇都會邀請國際頂級的專家學者圍繞教育、醫療等重大議題討論。

許知遠也是當時的座上賓,後來,羅振宇在《十三邀》和許知遠感慨那段經歷。"你站在最頂端的地方思考問題,你的視角就會不一樣"。

但那個體制最終沒能接受羅振宇,他始終沒能拿到"體制內"的門票,始終是一個打工者的角色。他和許知遠談離開的話題:"從來沒什麼勇氣,只有在當時的情境下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正如各類網紅的興起,知識的生產與傳播也日益變得"網紅"化、IP化。烙印在"知識"上的個性化色彩越來越濃烈。

羅振宇只是這個互聯網大潮下"知識器物化、功利化"的一個弄潮兒而已。


妥協的力量

羅振宇很善於換一種視角看問題。

《對話》想要採訪李開復,當時,李開復和微軟的官司鬧得沸騰,羅振宇邀請他上《對話》,李開復只提出一點要求,不能提和微軟的官司糾紛。上了節目,主持人問了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有一個人和前公司解約,出現了官司糾紛,你覺得怎麼處理?

沒有直接問,但羅振宇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從央視出走之後,吳曉波邀請羅振宇參加第一財經《激盪三十年》紀錄片的拍攝,但採訪對象無一不是叱吒風雲的商業大佬,逐一面對面採訪,很不現實,耗時也長,節目預算就那麼點。羅振宇提出,可以採訪那些大佬身邊的人。

羅振宇:有點油膩,但不是

2008年,紀錄片《激盪·1978-2008》核心團隊:曾捷、章茜、吳曉波、羅振宇(從左到右)

這種妥協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也可以稱之為"學習",誰說不是另外一種思維的進步呢?

羅振宇不喜歡自己的"得到App"被稱為"知識付費",他更喜歡"知識服務"這個詞。

"知識過去是一種權力,但是我們可能是為數不多的,自覺地把知識當作一項服務的人。我們做知識服務的人和捏腳的、畫指甲的、餐館端盤子的沒有什麼區別,是一個服務業,是一個新分工。教授是國家養起來的,我們是市場養的"。

"書中自有黃金屋",在這個時代,書本身成為了一種黃金。

《鏘鏘三人行》的主持人竇文濤,在2017年創辦《圓桌派》時感慨,"現在的人,需要把知識喂到他嘴邊"。

隨著《羅輯思維》影響力的擴大,2014年、2015年,羅振宇獲得"中國互聯網年度人物"活動年度人物獎(提名)。2016年,羅振宇入選2015"噹噹年度影響力作家"商業精英作家榜。

2015年12月,羅振宇作為創始人,推出知識服務App"得到"。


羅振宇:有點油膩,但不是

2018年6月,"得到App"啟用了新的Logo /圖源:網絡


互聯網就像古騰堡發明的那臺印刷機,"知識界"的網紅、KOL、創業者等,都必須找到"知識"與時代的相處方式,適應高度碎片化、娛樂化、標籤化、具象化的節奏。

從目前來看,羅振宇似乎找到了那個答案。

人們不得不承認,在流行傳統"知識免費""知識改變命運"的中國,羅振宇讓"知識"商業化變得可能。"得到App"甚至辦起了大學,招收起了老師,讓"知識"變成了一項技能,可獲得收入的技能。

知識給人以答案,但這個時代是反權威與反答案的,是高度娛樂化的。所以,羅振宇成了搖擺在"神壇"和"凡間",那顆反覆被拍打的"蘋果"。


"反羅派"的狂歡

3月中旬,《奇葩說》辯手邱晨被網友翻出"黑料"史。她先是否認,而後承認,宣佈退出社交平臺。

儘管事發東窗,但並不影響"倒羅派"的"西窗聯想",他們立刻聯想到了"羅振宇"。

瞧,羅振宇的"毒奶"效應又一次顯影了。

這個"小包袱"註定屬於小圈層內的人,他們用圖文形式完成了某種"狂歡"與"揶揄"的儀式。

此前,羅振宇曾公開稱讚"黃太吉""樂視""暴風影音""ofo"等知名創業項目。但後來,這些明星項目大都"敗走麥城",負責人要麼負債累累,要麼遠走他鄉或者鋃鐺入獄。

羅振宇:有點油膩,但不是

羅振宇的"翻車"往事 /圖源:網絡

《奇葩說》第六季第9期,在表明不參與討論之後,羅振宇說:"《奇葩說》至少向社會釋放出一個信號:想法不一樣沒關係,過一會兒你就改過來了;想法一樣,兩人也沒有多親近,過一會就翻臉了。"

相較於馬東喜歡以問號結尾,羅振宇喜歡以句號結尾。這次也不例外,他引用菲茨傑拉德的名言說,"兩個人能夠同時褒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等智慧的標誌。"

羅振宇被"倒羅派"稱為《奇葩說》節目中最不受歡迎的導師。比如,時刻想著為自家"羅輯思維"打廣告,馬東調侃他"時刻在挑戰剪輯師的水準",《奇葩說》官方甚至專門為他剪出一集"花樣打廣告"的花絮。

辯論的唇槍舌劍之際,羅振宇總是能想到名人名言和典故。

比如,第4期,辯題是"不給別人添麻煩,不是一種美德嗎?",他最後引用了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裡的一個故事:一個父親在送孩子遠行的時候說了一句話,不要借錢給別人,也不要找別人借錢,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囑託。

第24期,辯題是"成為討厭的人是壞事嗎?"。羅振宇的總結,落到了2016年去世的加拿大歌手萊納德·科恩的身上,並引用他的話說:"萬物皆有裂痕,那又怎樣,裂痕,那是光照進了的地方。"

羅振宇:有點油膩,但不是

2017年,《奇葩說》第四季(從左至右,馬東、羅振宇、張泉靈、何炅、蔡康永)


在插科打諢的綜藝節目裡,羅胖用"知識"穩住了自己的基本盤,但也成了網友揶揄的梗與段子。

羅振宇在一幫能夠製造笑點和熱搜,熟稔互聯網話術的綜藝人裡,顯得格格不入,儘管,他曾以為自己很熟這套語言體系。

2016年,羅振宇以2200萬元的價格拍下了中國第一網紅papi醬的視頻廣告貼片,被譽為"廣告第一錘",風頭無兩。

從2015年12月31日開始,每年的年末,羅振宇都會推出一場名為"時間的朋友"的演講。

2019年12月31日,在上海東方體育中心,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舉辦了第五場,也是倒數第十六場。演講主題是——基本盤,票價從880至8500元不等。

簇擁者自然熱捧。但另外一些"倒羅派"會覺得,全場只是由"小故事"加"雞湯""段子""金句"構成的濫調而已。

知乎用戶"喵小蝦"甚至預測了羅振宇"時間的朋友"2020-2021年的跨年演講:

1 、2020年是充滿變革/矛盾的一年。這種話放在哪一年都沒問題。

2、 有些行業正在發生變化,比如2020年即將發生的一些網紅事件。

3 、發生變化怎麼辦呢?當然要擁抱變化。

4 、帶貨網紅某某今年成交一個多億,他的成功是因為某某某。

5 、這個時代正在偷偷獎勵那些努力的人,比如誰誰誰。

6 、經濟環境變好:中國在騰飛機會遍地有;經濟環境變壞:收起暴富心幹啥就好好幹。

……

網絡環境正日益變得急躁,富有進攻性,分裂的鴻溝正在產生。對於知識型網紅來說,任何的預判和言論都會有"打臉"的風險。從這個層面上看,時間不是羅振宇的朋友,倒是敵人了。

知識是去魅的,而網紅IP註定是"籠罩著某種神秘魅力",兩者的相處註定不會特別愉快。這幾乎是所有個人化IP都會遭遇的冰火兩重天,也是所有互聯網局中人所必須承擔的宿命。


是商人,但不奸


羅振宇曾假設自己有無窮無盡的錢,只能用於消費,他會做什麼?"找各種各樣的人備課,給我講明白一個行當,因為臨死前非常渴望,比如,拍一個億給你講一個下午手機是怎麼做的。"

羅振宇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商人角色,"我一個買賣人,對得起買我東西的人,這就是情懷。"

"我這一生能給這個社會做的最大貢獻,就是幫一代生意人確立道德自信,你們是最棒的,做生意掙錢,是最有尊嚴的生活"。

有知乎網友說,羅振宇這份真誠與坦蕩,在現下這個時代少得可憐。

羅振宇註定不是給這個時代"唱輓歌"的人,"我一定要陪著00後去玩手機,難道我要陪著你唱輓歌嗎?"他對許知遠說。

有人稱羅振宇為"奸商",販賣焦慮,兜售成功學。

"有的人生活在晚上十點,因為他留在昨天;有的人生活在凌晨兩點,他必將迎接未來。同樣是伸手不見五指,但這就是區別。"

"孩子不是在你出生很多年之後才出生的人,孩子是在你死了之後還會活很久的人。"

在說出這些語錄式的語言時,羅振宇就像一個長輩一樣,用某種自以為是的"經驗"指導著周遭的世界和年輕人。似乎,年輕人是需要被拯救與指點的。

這種上帝視角式的教導,被年輕群體稱之為"油膩"。像極了微博各式"營銷段子"、微信公眾號"歷史野史"、抖音的"情感雞湯"視頻。

但是,羅振宇的確用知識改變了一部分人的"命運"。

目前,"得到App"有超過3500萬用戶。產生了薛兆豐、武志紅、香帥、何帆等現象級的話題老師。

"李翔商業內參"上線3個月,7萬用戶訂閱,營收1400萬元。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1個月內訂閱量突破5萬,收入達1000萬元。

羅振宇:有點油膩,但不是

薛兆豐的一門課程,已經賣出了近50萬份了

又比如薛兆豐,截至目前有48萬人訂閱了他的付費專欄,按每人收費199元計算,薛兆豐帶來的營收接近1億元,是網絡上最炙手可熱的經濟學者。

更多的改變發生在普通人身上。在河南的一所關押重刑犯的監獄,因為禁止使用手機,一位姓楊的獄警把得到App上的許多課,譬如《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一份一份打印了出來,交給犯人們交換著閱讀。

楊警官說:"你們學好,出去之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當羅振宇將這個事例在《奇葩說》的現場講出來後,有些人顯得不在意。對於某些東西,有人視之如甘霖,有的人嫌棄如草芥,割裂如斯。

羅振宇一點點打碎了知識"精英"的水晶球,讓知識分解,也讓掌握知識的人下凡,去擁抱互聯網與消費主義浪潮。

他希望用知識去武裝更多的人,當然,他也需要從中獲得報酬。這二者的對立在於,很多人無法接受,把金錢踩在腳下的知識竟然也要用金錢來換。

他雖商,但不奸,他並沒有做損人利己的事,只是在探索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只不過,他的那套成功學價值觀,已經無法再打動主流輿論場上的年輕人了。

"大家不要去當理想主義者,要去當一個現實主義者,一個鼠目寸光的人。"他不像其他高知一樣,避諱人性的慾望。他只不過是把那句最難聽的話,率先講了出來。

知識既然可以創造財富,那就同樣可以成為商品。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互聯網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文娛、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商務合作聯繫微信號 | yunlugong 網站 | www.ciweigongshe.ne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