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通识」3经济的核心——交换与分工

交换:人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产品所有权的转让以及其他形式的相互合作。

人们之所以自愿进行交换,是因为交换给所有当事人带来好处,即交换是一个双赢或者多赢的活动。同时的物品,不同人的偏好与渴望程度不一样,所以,心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价值超过价格,交换顺利进行。如果有任何一方预期自己在交换过程中会受损,那么交换就不可能发生。

「经济通识」3经济的核心——交换与分工

3.1 直接交换

直接交换:不借助于货币的物物交换,即以物易物。 价格:产品之间交换的比例。

3.1.1 交换的好处

交换的好处或者来自初始禀赋的不同,或者来自偏好的不同,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有人采摘厉害,有人 打猎厉害。有人爱吃水果,有人爱吃肉类。有果爱吃肉的人,就会拿果去换肉;而有肉爱吃果的人,就会拿肉去换果。

3.1.2 交换双方的平衡

甲得多一些,乙得少一些,甲愿意乙不愿意;反过来,甲得少一些,乙得多一些,乙愿意甲不愿意;交换都没法进行。只有大家同时接受的点,才是双方平衡点,交换顺利进行。大家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经济通识」3经济的核心——交换与分工

3.2 分工和比较优势

分工:不同人专业化于不同产品的生产。 交换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使得每个人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得到发挥,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使得社会总的生产可行性边界向外移动,每个人都可以消费更多的产品。

3.2.1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一个人( 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的绝对生产率大于其他人( 国家)。比较优势:一个人(国家)在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效率上劣势相对较小,或者说,机会成本较小。甲每天可摘3个果,或3条鱼;乙每天可摘2个果,或1条鱼。整体上,甲对乙是绝对优势。在个别上,甲的果鱼比是1:1,乙的果鱼比是1:0.5。所以,乙用1果换甲0.75鱼,大家都赚到了。乙摘果就是比较优势。

3.2.2 垂直分工

垂直分工: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

「经济通识」3经济的核心——交换与分工

3.3 间接交换与货币

间接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3.3.1 货币的出现

货币的出现,解决了直接交换的不便。货币是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支付手段,人们愿意接受它,是因为他们相信其他人会接受它。

货币:被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能与任何商品交换,是所有产品的价格尺度。与直接交换相比,货币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推动了分工和专业化,使得人类的大范围合作成为可能。

3.3.2 货币的演化

货币不是任何人发明的,而是交易不断演化的结果。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交换体系,绝大部分交换是借助于货币进行的间接交换。

「经济通识」3经济的核心——交换与分工

3.4 市场经济

3.4.1 有分工必有协作

随着交换和分工的发展,出现了市场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发生了分离。消费者不生产自己消费的产品,生产者不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于是市场交换将众多生产者与众多消费者协同起来,让生产与消费都得到最大效益。

3.4.2 经济循环流模型

经济循环流模型:反映家庭和厂商之间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的支出和收入关系的模型。

厂商和家庭在两个市场上的角色正好相反:在产品市场上,家庭是买方,厂商是卖方;在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方,厂商是买方。

3.4.3 价格的功能

价格是协调生产和消费的主要机制。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机制。货币成为度量经济活动的基本工具。价格有三个功能:传递信息、提供激励、决定收入分配。

「经济通识」3经济的核心——交换与分工

总结,

自由交换给交易双方带来好处,因而增加社会总财富。 交换之所以发生,或者是由于个人偏好不同,或者是由于资源禀赋不同,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交换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

分工和专业化使得每个人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得到发挥,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使得社会总的生产可行性边界向外移动,每个人都可以消费更多的产品。

国际贸易遵循的基本原理是比较优势。每个国家专业化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国际贸易使所有国家的人受益。 比较优势既与资源禀赋有关,也有内生性。当今世界,垂直分工产生的内生性比较优势成为国际贸易增加的重要原因。

货币的出现克服了直接交换的不便,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更大规模和更大范围内的交换成为可能。 货币是交易不断演化的结果,不是任何人发明的,更不是政府发明的。 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和生产者分离,消费者不生产自己消费的产品,生产者不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价格是协调生产和消费的主要机制,货币成为度量经济活动的基本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