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之末日轟炸機—圖-119“燕子”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的空地導彈尚不成熟,轟炸機在攻擊目標時仍舊需要飛臨目標上空投擲炸彈,因此各國都競相研製可以飛到敵方國土縱深的大航程戰略轟炸機。當時蘇聯和美國都力圖在核威懾上佔據優勢,由於美國擁有歐洲的眾多盟友,美國的B-52等遠程轟炸機和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攻擊機可以對蘇聯的縱深國土實施核打擊,而蘇聯由於和美國隔了一個大西洋,無法對美國本土進行有效的核威懾。蘇聯空軍必須擁有一種航程超過12000公里的戰略轟炸機,但是當時的圖-95和米亞-4戰略轟炸機都達不到這樣的航程。鑑於當時核動力武器裝備盛行,出現了核動力軍艦和核動力潛艇,大大提高了這些艦艇的作戰能力,蘇聯設計部門也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研製核動力轟炸機!

蘇維埃之末日轟炸機—圖-119“燕子”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美國B-52戰略轟炸機


當時的戰術設想是,研發一款核動力轟炸機來解決當時蘇聯戰略轟炸機航程不足的缺陷,使蘇聯空軍可以將核武器投擲到美國本土,對美國形成有效的核威懾,從而在核對抗中取得均勢,使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不敢輕易動用核武器打擊華約集團。當時的蘇聯在核武器數量上還遠不如美國,而且無法有效將核武器投擲到美國本土,這使得蘇聯當時在核對抗中處於明顯的劣勢。

蘇維埃之末日轟炸機—圖-119“燕子”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美國NB-36H核動力轟炸機


鑑於上述的戰略考量,蘇聯部長會議於1955年8月12日正式通過了1561-818決議,下令由圖波列夫飛機設計局和米亞謝夫飛機設計局負責研製一種以小型核反應堆為動力的戰略轟炸機。原計劃設計一款全新的轟炸機,但是不久蘇聯獲悉美國也在進行核動力飛機的研製,遂下令加快研發進度,直接在現有的圖-95“熊”式戰略轟炸機進行改裝以加快研製速度。

蘇維埃之末日轟炸機—圖-119“燕子”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圖-95“熊”式轟炸機


1961年蘇聯圖波列夫飛機設計局終於將專門研發的小型核反應堆裝到一架圖-95M戰略轟炸機上,並取得了首飛成功。當時為了保密,並沒有為這架飛機取相應的編號,只是將這一項目稱作119工程。後來解密後,人們就將這一核動力飛機稱作圖-119,代號“燕子”。隨後,該架飛機展開大量的飛行試驗,以對各項性能進行驗證。雖然大體都滿足設計要求,但是仍舊存在一些關鍵的問題。

蘇維埃之末日轟炸機—圖-119“燕子”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圖-119核動力轟炸機


圖-119核動力轟炸機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機組人員的核輻射,儘管了採取各種措施,但是試飛表明,長時間的持續飛行下(一般連續飛機24小時以上),機組人員還是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核輻射。此外,為核動力飛機專門研發的小型核反應堆也存在嚴重的缺陷,如反應堆的冷卻不佳、堆體容易過熱。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蘇聯專家採用水冷和風冷 相結合的辦法來冷卻核反應堆,具體為反應堆內部採用水冷,加熱後的水再流向機翼的水箱,通過冷氣流來降溫,這個方法雖然解決了反應堆冷卻問題,但是重量卻增加了不少。關於人員的和輻射問題,只能是給反應堆安裝很厚的金屬防護罩,同樣不可避免的增肌了反應堆的重量,這都限制了 圖-119的作戰性能。

蘇維埃之末日轟炸機—圖-119“燕子”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圖-119核動力轟炸機


不過這些問題並非導致圖-119最終下馬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隨著遠程空對地導彈的發展,戰略轟炸機無需再進行投擲核武器,而是直接在空地導彈上搭載核彈頭,在遠離美國本土的距離上發射即可,現有的常規動力戰略轟炸機完全勝任這一任務,不再需要研製這種超遠航程的核動力轟炸機了。最終蘇聯於1969年取消了這個“119工程”項目,蘇聯空軍最終也沒有列裝任何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