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同為強國的齊楚兩國面對秦國入侵時的反應為何不一樣?

前言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這首詩節選自唐代詩人李白寫的《古風》,詩中描寫秦始皇一掃六國時的豪邁之情和秦國的勇武之力,彷彿東方六國在面對秦軍的鐵蹄下如土雞瓦狗一樣,迅速敗亡。

翻閱史書來看,東方六國都是中原古國也是從百國之中殺出來的強者,就算打不過秦軍但也響應的做出抵抗,其中在秦國兼併戰爭中,楚國和齊國的實力仍舊十分強勁,本應是抗擊秦國的主力軍。

但兩國面對秦國的入侵所做出的反應卻是大相徑庭,楚國反殺了李信還在滅亡時為抵抗流乾最後一滴血,而齊國則是大大方方的投降了,君主一點也不愧疚,那麼這兩個國家為何面對秦國的入侵時的做出的反應不一樣呢?

戰國時期,同為強國的齊楚兩國面對秦國入侵時的反應為何不一樣?

吳起變法

一、兩個國家變法程度不一樣,導致了內部環境存在差異

1、楚國經歷吳起變法,擴大楚國實力

戰國是一個變法的時代,每個想要存活下來的諸侯國都要進行或多或少的變法改革,楚國也不例外,只不過楚國因為地處南蠻之地,不是中原士子來投的首要目標,使得楚國在進入戰國時代後實力並不強大。

很快,吳起的出現讓楚國開始轉運了,吳起這個人是一個牛人,他的軍事實力出征,雖然品德不好但是不能否認吳起的戰績:吳起到魯國時率領魯軍擊敗強大的齊國,到魏國時大破東方五國諸侯,河西之戰五萬魏武卒新兵擊敗五十萬秦軍......

後來的吳起因為才能太過厲害被大臣嫉妒陷害,被迫逃到楚國,當時楚國執政的君主是楚悼王,楚悼王立刻重用吳起,讓吳起推動楚國的軍隊和政治方面的改革,給楚國打造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同時楚悼王死後,楚國貴族反撲,吳起臨死時用計謀害死了數十位楚國貴族,讓那些敢於楚國執政的本土貴族們元氣大傷,間接性讓楚國後來不但軍隊是有了強大的實力還讓楚王的權威不斷擴大。

戰國時期,同為強國的齊楚兩國面對秦國入侵時的反應為何不一樣?

齊國稷下學宮

2、齊國不缺變法之人,但齊國內部並未進行有效的變法

齊國在變法上比楚國幸運的多,齊國地處東海之濱,享盡地利物產豐富,戰國時期的齊國通過田氏代齊之後廢了姜子牙的後代,但不可否認的是齊國仍舊是正統之國,相比較苦寒的燕國和戰亂頻繁的三晉來看,無疑是人才最喜歡去的國家。

可齊國變法敗就敗在了人才上,齊國內部的稷下學宮收攏天下人才,這些人才裡有儒家,墨家,法家等等學術教派,各方都認為自己可以變法,使得齊國內部變法呼聲不統一。

最要緊的是,齊國因為歷史原因和地理原因成為了東方六國文學氣息最厚重的國家,同時也變成了東方六國中對變法上最保守的國家。

齊國講究人治而不是強調法治,注重人的道德修養和君主的治國能力,這使得齊國遇明君則強,遇昏君則弱,相對來講齊國的變法不是徹底性的改革,反而是一種小修小補而已,甚至人治理念間接害了齊國。

總結:齊楚兩國在變法程度上沒有秦國那麼深刻,使得兩國實力不如秦國,但楚國在軍隊和政治的變法讓楚國有良好的家底,而齊國變法不徹底和變法的畸形性讓齊國變成了一個龐大而虛弱的帝國,在面對秦國的進攻時,根本沒有楚國的實力和決心去抗衡秦軍。

戰國時期,同為強國的齊楚兩國面對秦國入侵時的反應為何不一樣?

戰國地圖

二、兩國民風不同,面對侵略的態度也不一樣

1、楚國地處南蠻之地,戰爭頻繁民風彪悍

中國有句俗語叫窮山惡水出刁民,這裡的刁民的意思是野蠻不同教化的民眾,是好勇鬥狠的那類人,這些人往往因為窮困而不怕犧牲,做出很多過激的行動,而這樣的人就被稱為刁民。

在古代大部分時期,中國南方都處在半開發的狀態中,蚊蟲肆虐,暴雨山洪讓南方變成“窮山惡水”,戰國時期的楚國就是佔據南方這片“窮山惡水”之中,惡劣的環境讓楚人好勇鬥狠。

骨子裡勇武的楚人也影響到了他們的楚王,楚王用好勇鬥狠的楚民組建的軍隊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最早稱王的國家,一句“我蠻夷也”就滅國數十諸侯國,楚國鼎盛時中原諸國都要組成聯軍來抗衡楚國的兵鋒!

在面對秦國的入侵時,楚國子民紛紛死戰,讓秦軍前進每一步都付出血的代價,即便是楚國在滅亡之時,楚人們仍舊高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豪言,在之後的秦末戰爭中也是項羽和劉邦這樣的楚民擔任滅秦主力軍。

戰國時期,同為強國的齊楚兩國面對秦國入侵時的反應為何不一樣?

齊國魚鹽之利

2、齊國佔據魚鹽之利,資源富庶民眾好商不好戰

齊國則是和楚國相反,齊國位於如今的山東一帶,靠著黃河和華北平原同時坐擁東海之濱,交通發達利於經商,作為老牌諸侯國齊國土地開發完善,耕地眾多。

適合經商的環境讓齊國成為了戰國時期最為富裕的國家,背後東海之濱作為天險也讓齊國可以安心發展軟實力,可以說齊國的文化底蘊和商業文化冠絕七國之中。

除了地理和民風有利於齊國富裕之外,齊國統治者也對經商保持支持的態度,例如管仲就在齊國開辦官妓,鄒忌進諫威王設立稷下學宮等。

這些舉措讓齊國百姓樂於經商和享受文化,而不具備楚人的好戰勇武,同時在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在馬陵之戰後齊國成為了六國中紙面實力上最強大的國家,到五國伐齊之前,齊國在近百年時間裡沒有遭遇大型的衛國戰爭,這讓齊國內部民風更加喜愛享樂而不喜爭鬥。

總結:通過地理位置造成的民風可以看出,楚人好戰,面對外來入侵時人人當先,即使是國破家亡之後,楚國仍舊想著復仇。

反觀齊國,富裕和寬鬆的生活讓齊人沒有楚人的驍勇,變成了一隻只樂於享樂的綿羊,忙於經商喜好歌舞的齊人在面對秦國入侵時無法阻止有效的戰鬥力,導致齊國迅速被滅。

戰國時期,同為強國的齊楚兩國面對秦國入侵時的反應為何不一樣?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南方地圖

三、兩國部隊制度上的區別導致戰鬥力差距較大

1、楚國兵種多樣,軍隊戰鬥力較高

楚國的軍隊在吳起變法之前就已十分強大,作為滅亡諸侯國最多的國家,楚國收集了很多被滅國家軍隊戰術和兵種,著名的“申息之師”就是楚國滅亡申國和息國後,選拔兩國內驍勇善戰的士族組成的精銳步兵。

因坐鎮江南水鄉的緣故,楚國的地方部隊擅長水戰和山地作戰,在後期楚國強大問鼎中原之時,為了面對江北東方六國的軍隊,楚國還組建了適合平原作戰的騎兵和重步兵等適合北方作戰的兵種。

強悍的民風讓楚國在戰爭時不斷兼併其他小國,在滅亡這些小國後楚國不但地盤和土地更是讓給軍隊配備了適合各種戰場的部隊,在民風的加持下楚軍彪悍善戰一時成為了其他六國的夢魘。

同時從戰國時期可以看出,楚國自始至終都是第一第二強國,極盛時期即使是秦國也要用聯姻的方式來拉好楚國,或者組織諸侯聯軍來抗衡楚國的北上。

戰國時期,同為強國的齊楚兩國面對秦國入侵時的反應為何不一樣?

齊國技擊之士

2、齊國軍隊兵種單一,僱傭兵制度導致軍隊戰鬥力不高

富庶的齊國不但讓齊人不好戰也讓齊國的軍隊不好戰,齊國作為強國也無法滅亡同為強國的三晉和燕國,背後靠著東海的齊國無法隨意進行兼併戰爭,使齊國軍隊一直處在養尊處優的局面。

作戰較少和滅國較少的齊軍沒有什麼大型會戰的經驗,同時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齊國無法開闢海洋設置強大的海軍以及水師,齊軍不但缺少水軍也因自身處在丘陵地區的齊軍沒有像楚國那樣的山地精銳步兵。

齊國君主也不是不知道齊軍的戰鬥力低下,也學習其他諸侯國建立類似秦朝鐵鷹銳士和魏武卒那樣的精銳部隊,在這樣的背景下齊國技擊之士脫穎而出,成為了齊軍的中堅力量。

齊技擊屬於齊國特種兵,單兵戰鬥力比較高,看似強大,但齊技擊的軍事制度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齊技擊可以像其他國家部隊一樣通過殺敵獲得豐厚獎賞,但齊技擊一旦陣亡使得國家收回對齊技擊的封賞而不是像魏武卒那樣即使戰死也不會剝奪獎賞。

齊技擊的制度讓齊技擊變成了順風浪逆風投的特點,一旦遇到險惡的戰場情況,齊技擊會顧慮自己的封賞而怯戰,讓齊技擊沒有面對大型戰爭的能力。

總結:從齊楚雙方的兵種制度可以看出,楚國的軍隊兵種多樣,戰鬥經驗豐富,作戰勇敢,面對秦國的入侵可以組織有效的抵抗。

而齊國的因自身原因導致軍隊兵種單一,戰鬥經驗頻繁,齊技擊作為一種僱傭兵的存在個人能力極強但是缺乏紀律性,在作戰中欺軟怕硬善於打伏擊戰和以多欺少,一旦在平原上面對精銳的敵人齊技擊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遇到挫折就會兵敗如山倒。

戰國時期,同為強國的齊楚兩國面對秦國入侵時的反應為何不一樣?

楚懷王

四、齊楚兩國對秦國的恩怨不一樣,面對秦國的入侵採取的防守態度不一樣

1、楚國和秦國宿怨已久,在秦國入侵之前就採取積極的防禦態度

楚國和秦國一個處在南蠻之地一個處在西戎之地,彼此作為鄰國恩怨已久,朝秦暮楚這個詞就間接表明了秦楚在早期的政治博弈的激烈程度。

特別是在戰國後期,楚懷王執政前後,秦楚兩國的爭鬥已經愈演愈烈,因為地理偏僻的原因,讓楚國以一國之力抗衡強大的秦國,被秦軍打的數次遷都避禍。

秦楚雙方的戰爭頻率冠絕諸侯,楚國在戰爭中從一開始的優勢到劣勢,到王翦滅楚之時,楚國對秦國的仇恨頗深,可以說楚國是東方六國中最仇恨秦國的國家。

所以在秦國滅亡三晉之後,楚國早就準備好防禦秦國入侵的防禦措施了,不然楚國也不可能一下子能掏出近百萬大軍來應對秦國的入侵,即使在秦國滅亡楚國之後,楚地子民對秦國的反抗也沒有停止,等到後來胡亥執政時,楚人陳勝吳廣以及後來的項羽都對秦國發難。

戰國時期,同為強國的齊楚兩國面對秦國入侵時的反應為何不一樣?

齊秦並稱東西二帝時期

2、齊國對於秦國的態度曖昧,主要矛盾集中在其他五國身上

齊國處於東海之濱,距離位於西戎的秦國相差千里,地理上的差距使得秦齊正面交鋒的機會很少,雙方也沒有特意發動戰爭的機會。

縱觀戰國時期的齊國曆史,齊國的大型戰爭例如馬陵之戰,桂陵之戰還有五國伐齊等戰爭,齊國的主要對手不是秦國而是以三晉為首的東方五國。

齊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次數較少,讓齊秦兩國恩怨不多,甚至在齊閔王時期,齊秦並稱東西二帝,和在五國伐齊和範睢遠交近攻的緣故,齊秦兩國竟處在蜜月期。

處在秦國溫柔陷阱下的齊國被秦國忽悠的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在長平之戰和秦滅楚之戰中,富裕的齊國明知道趙,楚兩國陷入糧草危機當中沒有去選擇幫助,反而作壁上觀,使得秦國迅速打贏這兩場戰爭,也讓東方六國喪失了抗衡秦國的實力。

總結:從兩國對秦的關係可以看出,楚國作為秦國死敵,二者皆有死仇,秦人贏了楚人不會好過,楚人贏了秦人也不會好過,雙方不死不休,必須通過流血的方式決一雌雄。

齊國和楚國不一樣,齊國和秦國的矛盾雖有但遠遠不如齊國和三晉以及燕國的矛盾大,面對秦國進攻三晉等國齊國不管不問沒有背後捅三晉刀子已經不錯了,而後期齊王面對秦軍的進攻也沉迷於蜜月期的想象。

戰國時期,同為強國的齊楚兩國面對秦國入侵時的反應為何不一樣?

楚國大將項燕

五、兩國所處環境不一樣,抵抗態度不一樣

1、楚國已經知道秦滅楚之心,同時當時的局面也不會沒有翻盤的機會

秦國滅亡東方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楚國作為第四個被滅亡的國家,在開戰之前三晉被滅的下場已經讓楚國知道秦滅楚之心,讓楚人抵抗之心更加劇烈。

同時當時韓趙魏三國已經不復當年之勇,秦國滅亡三晉並沒有補充多大實力,但滅亡三晉之名已讓秦國“惡名在外”。

楚國作為一個曾經帶甲百萬的大國,即便在之前鄢郢之戰受到秦國重創,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還有和秦國叫板的實力。

有抵抗實力和三晉的教訓讓楚國明白這場戰爭必須勝利,在殲滅李信的二十萬秦軍之後,楚人看到了戰爭勝利的曙光,同時作為大國的燕國還有齊國也給了楚國底氣,讓楚國有信心和決心去面對秦軍的進攻。

戰國時期,同為強國的齊楚兩國面對秦國入侵時的反應為何不一樣?

秦滅六國之戰

2、齊國處在山窮水盡境地,抵抗無用被迫投降

齊國作為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我認為齊國在最後關頭是絕望的,其他五國相繼滅亡,四面八方都是秦軍,有限的齊軍根本無法防禦四面八方到來的秦軍。

在遠交近攻和秦國的迷糊湯下,齊國對秦國的進攻根本沒有積極的防禦態度,齊國也不能像之前合縱那樣聯合其他諸侯國一起抗擊秦國的入侵。

而現實中也是如此,秦在滅燕之後,從燕國南下繞過齊國東部主力部隊,兵臨齊都城下,齊國內部沒有強大的部隊外部沒有靠譜的援軍,很快投降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做。

戰國時期,同為強國的齊楚兩國面對秦國入侵時的反應為何不一樣?

始皇帝嬴政

總結:

綜上所述,拋去戰場上的表現,齊楚同為大國面對秦國的進攻,楚國憑藉彪悍民風組建的強大部隊讓楚國有實力和秦國抗衡。

並且和秦國的恩怨讓楚國有堅定的決心和秦國血戰到底,讓秦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也因自己好戰的原因讓楚國年年征戰無暇發展其他事業,讓楚國在面對秦軍進攻時空有強大的軍隊卻因為變法不徹底和後勤供應不上導致失敗。

再看齊國,因為富庶舒適的環境讓齊人處於享樂,沒有做到忘戰必危的意識,齊人的生活條件可以說是戰國七雄最為優渥的百姓,齊技擊也是各國特種兵裡賞賜最高的部隊。

看似實力強大的齊國卻成了忘戰必危的典型,變成一個空有錢財沒有強軍的龐大帝國。齊王面對秦國的遠交近攻沒有一絲防範,不過讓齊國免於戰亂之苦,也不知道這對齊國的發展是好是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