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如果趙國曆經三代明君,是否能與秦國爭鋒?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逐鹿中原,各國相繼稱霸,又逐一衰落。

只有秦國笑到了最後。

秦國自秦孝公往下,歷代君王無有昏庸之輩。

但反觀山東六國,都時在某位君主在位時曇花一現,再往下就昏君迭出,致使國力日漸衰落。

這其中,最可惜的就當數趙國。

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軍事力量愈發強大,就連秦國也不得不為之側目。

可以說到了戰國中後期,唯一有能力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就要數趙國了。

只可惜昏君誤國,自毀長城,寵信奸佞,最終是趙國霸業成空。

那麼。

如果趙國三代明君,那到底有沒有機會與秦國爭鋒呢?

在我看來,如果趙國三代明主,不敢說就能取秦國而代之,但至少可以延緩秦國統一的步伐,就算是和秦國共逐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到那時天下是秦國的還是趙國的,就要看具體的操作了。

當然,我說的三代明主,不是指武靈王、惠文王、孝成王這三代,而是孝成王、悼襄王、幽繆王這三代,或者是從悼襄王算起,再往下延續一段。

因為孝成王此人不能算昏,只能算有點庸罷了。

如果能保證自孝成王往下三代明君,每位明君至少統治十年以上。

那麼好。

就算是長平之戰依舊輸了,趙國也並非沒有機會了。

要知道,邯鄲一戰,趙國人骨子裡的血性與鬥志,天下有目共睹。

戰國時期,如果趙國曆經三代明君,是否能與秦國爭鋒?

趙孝成王

從公元257年邯鄲保衛戰結束,一直到公元228年,秦軍破邯鄲,這期間有近三十年的時間,足夠趙國進行一番操作,從而使趙國重新站起來。

而在歷史上,趙國這寶貴的三十年,就被悼襄王、幽繆王這兩對腦殘父子生生的浪費掉了。

如果在這三十年中,在位的都是有能力,有見地的有道明君,那就會果斷的理由好這三十年,來發展趙國國內的經濟與軍事。

政治上至少不會從出現郭開、韓倉之流上位,名將廉頗、樂乘出走的悲劇,後宮也不會出現悼娼後這種專業啪啪啪的妃子。

到時候,趙國的朝堂上不說朝野清明,但至少沒有什麼亂黨佞臣,不至於矇蔽聖廳。

在軍中,有老牌名將廉頗,中生代名將樂乘,新生代名將李牧、司馬尚。

在士兵方面,雖然長平之戰損失慘重,但三十年的時間,在國家鼓勵生育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發展出兩輩兵源。

在領土方面,就算不能收復失地,但也絕對不會在這三十年中再持續被秦國攻取地盤。

一旦開戰,也不會出現朝中重臣,甚至後宮太后被秦國收買的情況,更不會出現自毀長城,擅殺大將的SB行為。

戰國時期,如果趙國曆經三代明君,是否能與秦國爭鋒?

趙孝成王

只要這些能做到,秦國想動趙國,那真就得掂量掂量。

要知道,秦國所向無敵的白起已經死了,王翦、王賁、蒙恬、李信、王齕這些人,打得過李牧。王翦如果真有辦法打敗李牧,還至於重演長平之事?

當然,我說的這些都是最基本的。

只要趙王能做到我說得這幾點,那趙國肯定會成為秦國最難啃的一塊骨頭,秦王嬴政想咬一口,那就要先崩掉幾顆牙!

但想題主所說,既然是三代明君,不可能只做這些基本的事情。因為我個人感覺,我上述說得這些事情,孝成王這個段位的人就能所得到,還達不到有道明君的水平。

如果是有道明君在位,那麼在我看來,應該是會有一些深入操作的。

比如

在這三十年內,將趙國的改革徹底進行下去,在日後的戰爭過程中,不脫軍隊的後腿。

再比如

武力扶持太子丹上位,換掉燕王喜,從而聯合燕國一起抗秦。

再比如

想辦法改變齊王建的想法,讓齊國不再袖手旁觀,坐以待斃。

戰國時期,如果趙國曆經三代明君,是否能與秦國爭鋒?

廉頗

總之,一個國家的衰落,與帝王無能,朝野混亂有著直接的關係。

如果真的三位有道明君,那肯定會想出辦法,來挽救這個日薄西山但還有希望的趙國,動用所有能夠利用的力量,來對抗秦國。

山東六國重來不缺乏血性的漢子,敢戰的士兵,勇猛的將軍

所缺的,只是一位英名的帝王。

我就不信。

如果趙國出兵十五萬萬,燕齊楚各出兵十萬,韓魏各出兵五萬,相信這些兵力對於山東六國來說,都能拿得出來,而且不算傷筋動骨。

五十五萬大軍,交到李牧的手中,山東六國為後勤,我就不信扣不開函谷關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